齊魯文化·信仰·政治·道統·蓬萊仙山
在膠東半島西北端與遼東半島旅順口老鐵山隔海相望處,有一個美麗的海角,海角上有座丹崖山。據說漢武帝曾多次在此眺望海中蓬萊仙境,但每次都令他失望。為求自我安慰,他便將丹崖山喚作蓬萊,并在這里建筑了蓬萊城。這就是今天蓬萊市城區的來歷。
蓬萊本是我國早期仙話中的“神山”之一。神山本是海市蜃樓的幻景。然而,就是這虛空斑斕的幻景,卻啟示了先泰時期齊地的方士們,仙道之說便由此導源。
關于“神山”的數目,《史記·封禪書》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列子·湯問》則說神山有五個:一曰岱輿,二曰負嶠,三曰方壺(又稱方丈),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中“方壺”、“瀛洲”、“蓬萊”,為“五神山”與“三神山”共有。古書中有的尊稱“蓬瀛”以兼指仙山,也有的只稱“蓬萊”。由于蓬萊之說相比之下可能更為古老、權威,故蓬萊便成了“仙山”的代稱。
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變革和頻繁的戰爭令人感到動蕩不安,在茫然與苦悶中,人們開始了“吸風飲露,游四海之外”的遐思玄想。于是,茫茫大海上出現的海市蜃樓便成了人們追尋精神寄托之地。
仙山的傳說既神奇又瑰麗。相傳,“三神山”就在渤海中,曾有人遠遠望見仙人以及長生不老之藥都在那里。那里的東西和禽獸都是白色的,宮殿用黃金白銀建成。人們乘船向神山駛去,遠看它就像云朵一般奇幻無比,駛近再看,它反而處在海水深處,等船就要靠岸時,風就把神山引開去,使人們始終不能靠岸登山?!拔迳裆健钡膫髡f更有濃濃的仙氣。相傳,在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一個“大壑”,名曰“歸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漢之流,都傾注其中,但壑中之水卻無增無減。五神山便在壑中。神山周圍三萬里,山頂上平坦處有九千里。山上的臺觀由金玉建成,禽獸皮毛都是純白色的。珠璣之樹叢生,樹上果實味道甘美,吃一個便可長生不老。每位仙人相距萬里,仙人們飛來飛去,互相拜訪,一天一夜可往來無數次。五座神山都浮在海面上,常隨著潮水波浪上下往返。
仙山的美妙以及長生之藥的誘惑,勾起了人們不盡的企盼,再加上齊國方士們的著力渲染,使得求仙尋道的活動近于瘋狂。齊國威、宣二王以及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求仙,雖然始終沒有尋得結果,但仍有不少人醉心于此。秦始皇曾派人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仙藥,以后又幾次親往海濱尋求,希圖遇到海上神山。漢武帝比秦始皇決心還大,他重用齊方士欒大,令其為己求取仙藥,不但賜金封爵,還把公主嫁給了他。于是齊人紛紛仿效方士,都“自言有禁方,能神仙”(《史記·封禪書》),且散游各地,兜售其說,對以后道教的形成起了鋪墊作用。
由于尋仙求道符合一般人躲避現實的愿望,也滿足了統治者長生不老、永為人主的心理,因此,以蓬萊為中心的仙人傳說日廣日盛,長生不死、神通廣大的神仙也一個個進入了蓬萊仙話系列。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丹崖山巔修建了蓬萊閣,經過明清兩代擴建,形成了一組面積均三萬二千八百多平方米的建筑群。包括龍王宮、天后宮、蓬萊閣、三清殿、呂祖殿和彌陀寺六個單體,分別供奉仙話系列中的眾仙。蓬萊閣面臨碧波萬頃的大海,是觀賞蓬萊仙景的理想之地。宋朝大詩人蘇東坡曾來此地觀景,并寫下了有名的《登州海市》詩:“東方云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 ……”
上一篇:草原文化
下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宗教信仰與迷信習俗·蛇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