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經濟的發展與徽商的崛起·安徽經濟發展軌跡
考古發現證明,至遲在距今二三十萬年前,安徽境內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勞動在這塊土地上,他們不僅能夠制造工具,而且已經會使用火。到新石器時代,已達到一定發展程度。從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和生活用具來看,當時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在從事漁獵之外,已發展出相當水平的農業。其后隨著人口的增長、國家的建立和生產工具制作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土地被開發出來,農業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不斷增長。
到春秋戰國時代,安徽經濟發展較快,淮河南北都修建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在淮北,公元前360年,魏惠王開鑿了一條運河,名叫鴻溝,又稱渠水,實是數條人工運河的總稱,起自河南滎陽,至梁(今開封)分為兩支:一支經安徽蕭縣、碭山至徐州附近入泗,由泗入淮;一支從梁折而南流,經陳(今淮陽)再分為二,其一經亳縣入渦水,至懷遠入淮,其二經界首入潁水,至蔡(今鳳臺)入淮。鴻溝聯接黃、濟、淮、泗、汝五大水系,對淮北平原的灌溉和水運都很有利,促進了淮北經濟發展。在淮南,楚莊王時的宰相叔孫敖主持開鑿了一處著名的人工水庫,名叫芍陂,可灌溉田地萬頃。吳王闔閭時,為了與楚國爭戰,又由伍子胥主持修浚了一條江淮運河,名叫胥河,自長江沿濡須水(今運漕河)入巢湖,由巢湖通水道連接芍陂,芍陂北有水道,在壽春(今壽縣西南)通入淮河。這條運河的開通,對于淮南地區灌溉和水運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
秦漢時期,安徽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生產工具的改進。此一時期已完成了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的過渡,農業生產已經鐵器化。西漢時期,在廬江郡皖縣(今潛山縣)設置鐵官,所造鐵器不僅供當地使用,而且遠銷今湖北等地。1959年,在壽縣發現一處東漢堰壩遺址,出土了鐵犁、鐵鋤等生產工具,近年在淮南市東漢遺址又出土了鐮、鋤、鍤等鐵制農具,足以證明安徽地區在漢代已廣泛使用鐵制農具。在漢代,耕犁也有了明顯改進,壽縣出土的犁鏵一面板平,一面凸起,犁底空槽加大,頭部銳角縮小,可以提高劃土開溝的效率。伴隨耕犁的改進,牛耕技術受到普遍重視。東漢王景任廬江郡守時,教民犁耕,大大提高了土地墾辟和耕作效率。其二,水利的興修。西漢時期,安徽水利事業迅速發展,成就最為突出的是淮南以及淮北與河南接境的一些地區。漢武帝時期,轄有安徽、河南兩省交界地區的汝南郡和治所在安徽壽春的九江郡曾興修引淮灌田工程。后來西漢政府因為今阜南縣境有許多灌溉稻田的陂塘,在這里增設新縣,取名就叫做富陂。為了管理和維修九江郡的水利工程,西漢政府在這里設立陂官、湖官,據《漢書·地理志》,當時全國各地設有這類機構的僅此一處,可見淮南地區水利事業的發達。東漢章帝時,廬江太守王景發動群眾修復了芍陂,使這一年久失修的重要水利工程重新發生效用。此外,當時的打井技術也發展到較高水平。1961年,在壽縣東門外發現西漢古井,在不到一百四十米的狹長地帶中,就有古井九眼,且其中七眼為陶圈井。水井除供飲用外,也可發揮灌溉作用。其三,人口的增加。秦統一后,把長期生活在淮河泗水之間的淮夷“散為人戶”,消除了江淮之間居民的種族界限。漢武帝時,又先后兩次把居住在今福建、浙江地區的東甌、閩越人遷往江淮之間,總數當在十萬人以上,使安徽的人口大為增加。由于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生活的穩定,除移民因素外,安徽地區本身的人口增長率也很高,使安徽成為高人口密度地區。東漢時期,由于北方戰亂頻仍,人口銳減,安徽境內戶口數下降很多,但從長江以南這個局部看,人口卻是上升的,說明隨著在戰亂驅動下北方人的南遷,江南的經濟開發程度不斷提高。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因兵燹連綿,安徽淮河南北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人口急劇下降,但是,也應看到,由于淮河南北是南北政權鞏固和擴大統治的重要基地,統治者為了解決軍糧問題,還是重視這一地區的經濟恢復和開發的。東漢建安年間,曹操推行屯田,今碭山、毫縣、太和、淮北市以及壽縣、潛山等地,成為重要的屯田區域。魏正始年間,鄧艾更在淮河南北大興屯田,每年獲取軍糧多達五百萬斛。吳國也推行屯田,江北廬江(今潛山縣)成為最大的屯田區,諸葛恪曾率兵萬人佃種于此。西晉軍攻破皖城時,焚毀積谷一百八十萬斛,踐踏稻田四千余頃,說明吳國在這一地區的屯田規模是很大的。為了配合屯田,發展生產,這一時期還在安徽境內興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如東漢建安年間,揚州刺史劉馥興修了芍陂、茹陂、七門堰、吳陂堰等水利工程,魏黃初年間沛郡太守鄭渾興修陂,開辟稻田,人稱鄭陂。 除茹坡外,上述水利工程均在安徽北部地區。鄧艾在淮河南北大規模屯田時,“大治諸陂于潁南、穎北,穿渠三百余里,灌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晉書·食貨志》)。僅在芍陂附近,就興修小陂五十余所。吳國也很重視江淮地區的水利建設,較大的工程有黃龍年間在今巢湖市內修建的東興塘,赤烏年間在今含山縣境內修建的銅城閘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當時,還出現了早期的圩田,據考證,今蕪湖境內的咸保圩,宣城境內的金寶圩,望江縣的西圩,均始建于孫吳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安徽最為引人注目的經濟現象,還是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當時,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亂,大量南遷。東漢末年,豫州、徐州一帶人民東渡長江,一次就有十余萬戶之多,從西晉永嘉年間至劉宋,僑寓南方的北方人口約有九十萬人,其中皖南是流入人口較多的地區之一,如徽州大族鮑、余、俞氏是西晉時遷入的,黃、程、葉、戴氏是東晉時遷入的,任、閔、徐氏是南朝遷入的,這些遷入者帶來了北方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和灌溉技術,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隋唐宋元時代,安徽經濟繼續發展,特別是江南地區的經濟,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獲得空前進步,成為中央政府財賦收入的重要來源和全國的經濟命脈。從史籍有關記載來看,隋唐以前,北方糧食供給不必依靠南方,但進入隋唐以后,北方糧食供給常感不足,因而不得不調運南方糧食加以補濟。唐高祖、太宗時,每年南糧北調約二十萬石,高宗以后逐年增加。素以農業發達著稱的河南、河北遭災時,唐政府也常用江淮米賑救饑民,也經常讓北方受災饑民到江淮就食。安史之亂后,北方遭戰亂破壞,又有不少人南遷,江南經濟在全國的地位更加重要,時人有“天下大計,仰于東南”(《新唐書·權德輿傳》)之說。五代以來,政權鼎峙,淮北地區飽受戰禍之苦,南宋前期戰火還波及到淮南地區,但江南地區則一直保持著相對和平的社會環境,統治者非常重視江南及江淮地區的經濟發展。南唐推行獎勵農耕政策,規定農民在三年中栽種桑樹滿三千株的,賜帛五十匹,每丁墾田滿八十畝的,賜錢二百文,而且這些桑田、農田均免租稅五年。這項國策效果明顯,“江淮間曠土盡辟,桑柘滿野”(《資治通鑒》卷二七○)。南唐時期,圩田建設受到重視,蕪湖一帶就修造了一些圩田。至宋元時代,掀起興建圩田高潮,出現了許多規模較大的工程,如宣州化成圩有水陸地八百八十余頃,每年租米三萬四千余石,蕪湖萬春圩周長八十四里,有田十二萬七千萬畝。隆興二年(1164),宋孝宗命江南諸州守臣注意興修圩田,宣州知州許尹乞大開圩田,孝宗派沈杞經管宣州、太平圩田事務。在朝廷的重視下,各地官員盡力督勸,百姓為獲取耕地也樂于修筑,于是安徽大江南北廣布圩田,乾道年間,宣城縣有一百七十九圩,當涂縣有五十余圩,廬州有三十六圩。圩田的興建,大大擴充了耕地面積,而且,圩田既能防旱,又能排澇,是旱澇保收的良田,有利于生產的穩定發展。北宋京師十大糧倉儲糧皆運自江淮地區,還在無為、蕪湖等地興建大糧倉以儲糧轉運,可見江淮地區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基地。
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隋唐宋元時期,安徽的手工業和商業也有很大發展。唐代已盛行飲茶,安徽是重要的茶葉產區,據陸羽《茶經》記載,江北的壽州(包括今天霍山、霍丘、六安等地)、舒城(包括今天潛山、岳西、安慶、桐城等地),江南的宣州(包括今天南陵、涇縣、寧國、宣州等地)、歙州(包括今天歙縣、太平、休寧、黟縣、祁門、績溪等地)、池州(包括今天貴池、青陽、石臺等地),均出產優質茶葉。宋代,茶葉種植和焙制比唐代更加廣泛,在廣德軍(今廣德縣)還設置了官營茶場。礦冶、紡織、絲綢等業也日趨興盛。此外,在宋代,安徽還開始出現棉花種植。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豐盛,為貿易的繁榮提供了條件。安徽從淮北到江南的水上航運網都成為商業貿易網,安徽還成為南北東西貨物的集散地,廣州的犀角、象牙、珠寶,西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錦,揚州的食鹽,都要經過安徽的江淮商運樞紐運銷四方。
明清時期,安徽的經濟發展也達到傳統時代的頂峰。安徽是明朝建立者朱元璋的故鄉,朱元璋對這里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十分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措施。首先,大規模移民。據統計,終洪武一朝,大規模地向淮河流域遷徙人口即達七次之多,總人數當在二十萬以上,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其二,給予政策優惠。朱元璋命令新墾辟出土地的人,免除賦役三年,還屢次下令免除寧國、廣德、太平、無為、宣城、池州等地田租,并永免鳳陽、臨淮二縣賦役。對于遷徙而來的貧苦農民,還無償提供糧種、牛等生產資料和衣、錢等生活資料。其三,大力興修水利。洪武初期,修建和州銅城閘,周回二百余里。洪武末期,為疏導淮水,減輕洪澇災害,組織人力疏浚了淮河下游山陽的支家河。永樂時期,重修了壽州安豐塘,修筑潛山、懷寧陂堰以及天長縣福勝、戚家莊二塘,還修建了淮河大堤。在朝廷的扶植和百姓的努力下,安徽經濟發展很快。明宣德四年(1426),規定應天、常、鎮、淮、揚、鳳、太、滁、廬、和諸州府民運糧二百二十萬石,這個數字占全國漕糧總額四百萬石的一半以上,其中鳳陽、太平、滁州、廬州、和州五州府屬今安徽江淮地區,可見這里已成為重要糧食產區。
安徽的商業在明清時代十分興盛,凡是能通航的江河,都成為繁忙的商品運輸線,任何物品,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其中鹽、米、茶葉、竹木是百貨商品中的大宗項目,在安徽商業運輸中占據著十分突出的地位。明政府在全國設立六個都轉運鹽使司和七個鹽課提舉司,其中山東鹽運司的行鹽范圍中包括徐、邳、宿三州,其鹽經淮系水路運銷;兩淮鹽運司的行鹽范圍中包括寧國、太平、鳳陽、廬州、安慶、池州等府以及滁州,其鹽通過淮河水系和長江水系運銷;兩浙鹽運司的行鹽范圍中包括徽州府及廣德州,其鹽通過長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運銷。清代行鹽范圍大體沿襲明代,但有所擴大,安徽內河鹽運量更大了。明清時代,江浙地區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展迅速,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需要湖廣、江西等地的米糧接濟,安徽沿江州縣的稻米也大量外銷,米糧販運業十分興旺,順江而下的米船絡繹不絕,蕪湖成為全國最大的米市之一。明清時代的安徽茶葉生產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清代規定安徽茶葉定額為八萬七千多引,產地包括潛山、太湖、歙、休寧、黟、宣城、寧國、太平、貴池、青陽、銅陵、建德、蕪湖、六安、霍山、廣德、建平等十七個州縣,茶葉成為商業運輸中的大宗商品。竹木的銷運量也很大。與安徽毗鄰的江西、湖廣以及四川皆盛產木材,通過長江大量運銷到長江下游地區。安徽南部山區出產的的竹木,也經青弋江運至蕪湖,再順江而下外銷。蕪湖是木材的重要轉運基地,青弋江港灣經常停泊著許多商船,徽寧灘則是徽州木商貯放木材的專用港埠。除上述鹽、米、茶、木外,絲與絲織品、棉花與棉織品、陶器等商品的運銷量,也為數不少。
上一篇:安徽文化·行政區劃沿革與自然地理特征·安徽文化區的行政區劃沿革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文學與方言·宋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