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旗太多·海戰失敗
荷蘭艦隊與英國艦隊于1665年6月13日,在英格蘭東海域相遇,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海戰。
在戰斗過程中,荷蘭巨型旗艦“恩德拉希特”號的彈藥庫被英艦炮彈擊中,引起了大爆炸,艦隊司令奧布丹當場身亡。按照原來制訂的作戰方案,奧布丹陣亡后,艦隊歸柯特爾指揮。柯特爾如果失去指揮能力,整個艦隊歸他的副手史汀斯特指揮。當柯特爾負傷后,艦隊的指揮大權本應落到史汀斯特的身上,但柯特爾不同意降下自己的帥旗。就在這種情況下,史汀斯特仍下達了艦隊后撤的命令。然而,艦隊中地位僅次于奧布丹的埃費森,卻不愿意執行撤退的命令,他擅自在自己的艦上升起了帥旗,下令艦隊繼續進攻。荷蘭海軍統帥馬爾登的兒子特郎普卻不服從他的指揮,也在自己的艦上升起了帥旗。結果這艦隊中有三面帥旗同時出現,有的命令撤退,有的命令繼續進攻,使各艦長們無所適從,進攻的艦只與轉頭撤退的艦只相互撞擊,整個艦隊一團混亂。此時,英國艦隊趁機派出輕便火攻船,向荷蘭艦隊發動火攻。結果在這次海戰中,由于荷蘭艦隊指揮信號的不統一,造成整個艦隊的混亂,被英國艦隊打得大敗,損失了30艘戰艦和5000名士兵。從此,荷蘭海軍一蹶不振。
一場軍事行動,來自于統一的指揮是根本的前提。然而在這次海戰中,荷蘭艦隊司令不幸陣亡后,卻出現了指揮官爭奪指揮權的現象,結果政出多門,命令不統一,所屬的各艦其行動根本無法協調一致,不戰自亂,不僅不能有效地打擊敵人,而且被敵人乘機重創。這是多么深刻的歷史教訓啊!
上一篇:實驗要考慮周密準備周全
下一篇:師法和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