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民族之邦風采異·回族的生活習俗
回族人民有著傳統的講究文明禮貌和講究清潔衛生的習俗。
與人友善,這是回族人民共同的特點。無論在什么地方,陌生的回族人若是相聚在一起,大家都是互相用“色倆目”問好,爾后親親熱熱地談論起來。一個地域內居住的回族人,誰家遇到什么困難,左鄰右舍都來幫助,甚至遠在外地的人也會伸出援助之手。尊敬老人,這是回族人普遍具有的傳統。在村莊里或大街上,年輕的回族人遇見年老的穆斯林總要站下來,主動為年老的長輩讓出道路,若遇到熟悉的長輩,年輕人還要先開口打招呼。老年人對待年輕人也很客氣友好,總是笑瞇瞇地點頭,或者說上幾句話。在老年人說話時,年輕人都是站在一旁,一聲不吭地聽他把話說完,然后自己再講幾句。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私下場所,絕少有年輕人大聲頂撞老年人的。他們認為那樣做是很錯誤的。
回族人民也非常熱情好客。普通的回族家庭都對進門的客人盛情款待。主人會首先端出蓋碗茶和瓜子來招待客人。蓋碗茶又叫蓋碗盅,由三件瓷器組成,即蓋子、托盤和杯子,上面都有精美的花紋,俗稱“三炮臺”。蓋碗茶的種類很多,有冰糖窩窩茶、白糖清茶等,最有名氣的是“八寶茶”,它是由茶葉、花生、芝麻、紅棗、核桃仁、柿餅、荔枝、白糖八種營養物組成。沖泡一碗“八寶茶”,還沒有喝,清香甜味就直沁人肺腑。在品茶之際,再欣賞著輕巧玲瓏的“三炮臺”茶具,體味著濃郁的伊斯蘭風情的茶文化,令人心情怡然。凡是到回族人家作過客的人,無不為回族人真誠友善、熱情待客的行為所感動。
回族人民很注重清潔衛生,注意沐浴和洗滌。史書也記載著:“寧夏回教風俗,勤苦潔凈。”回族民眾的盥洗都講究一定程序,首先是洗滌時要用流水而不用死水,不間斷的流水干凈,而反復用的水則不潔凈。其次是洗浴時要從臉往下逐步洗凈,先臉面、手臂,再洗肩、背,腰腿,最后到足部。日常中的洗臉、洗手有一個專門的用具,名曰“湯瓶”,它是一個外型似大茶壺瓶的盛水器皿。關于湯瓶的稱呼還有一段故事。最早的湯瓶據說是從阿拉伯半島傳入中國的。唐代安史之亂之后,唐玄宗為了表示和阿拉伯諸人民的親善友好,他特命宮廷內的工匠制作了一把大壺,贈送給阿拉伯使者。使者面對精美的禮品驚嘆不已,將其稱為“唐瓶壺”。慢慢地,民間將它稱之為“湯瓶”,有時也稱為“洗壺”。普通的回族人家都必備湯瓶,以備洗滌之用。在許多城鎮內的清真飯館門前,常常掛有一塊繪有湯瓶的木牌,在湯瓶的下方有時還繪有“虎圖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表示地地道道的純凈清真。
回族村莊居民的住宅也是很清潔的。院落打掃得干干凈凈,各種雜物堆放得井井有條。在屋子的門后房梁上吊著一個水罐,下面有一條通水的下水道,回族人就常在這兒沐浴。村莊的回族人多半都飲井水,每口井上都安裝有井蓋。提取井水的小水桶都擦得很干凈,有的上面蓋著紗布,有的反扣著,以防止塵土落進去。
文明禮貌,清潔衛生,這些良好的生活習俗是回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美德,表現了回族民眾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
服飾在回族人民心目中,白色是最圣潔的顏色,它是真誠和純正的精神外在化的一種表現。所以,回族服飾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頭飾,一頂白色潔凈的無沿小帽,它是回族男子最喜愛戴的帽子。回族穆斯林在做禮拜時,都要頭戴這種白色帽子,它干凈圣潔,是回族民眾純潔心靈的服飾表現。也有一些回族男子戴黑色無沿帽,它們的選料多系呢絨、綢緞,質地高檔。帽子的制作十分精細。在冬季里,寧夏的一些回族同胞愿意帶這種黑色小帽。寧夏有不少哲赫忍耶教派的穆斯林兄弟,他們常常戴一種六角形的帽子,顏色有白與黑兩種,做工精細講究。戴在頭上很有氣度。有些回族小伙子們在穿著上緊跟時代新潮,他們身穿考究的名牌西裝,系上高檔次的領帶,再戴上一頂無沿小白帽,顯得十分英俊瀟灑,既有時代氣息,又有民族特色。
回族婦女同樣很注重頭飾。她們常戴披肩蓋頭,也叫搭蓋頭。蓋頭的質料采用綢子、緞子等高檔紡織品,這些經過專門加工的面料上面都繡著美麗的圖紋花案。回族婦女的蓋頭顏色是根據年齡而定的。年輕的姑娘戴綠色蓋頭,上面還鑲著金邊,顯得秀麗清新;中年婦女戴黑色蓋頭,有一種肅穆莊重的氣氛;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表現出她們虔誠樸實的心態。現在寧夏境內戴蓋頭的人逐漸稀少起來,一部分回族婦女用白色無沿帽和彩色頭巾代替了過去的蓋頭,年輕的回族姑娘們則什么頭飾也不戴,她們穿上追趕時代潮流的新穎時裝,更能顯示出青春氣息和時代美。
回族上衣內還有一種特別的式樣,這就是坎肩。過去回族男子喜愛穿白布對襟褂子、外加一個黑坎肩,如今這種服飾被部分地保留下來。坎肩的面料也是根據時間而定的,春夏之交,人們多穿布料坎肩;冬天則穿棉布坎肩或皮坎肩。小伙子們穿上坎肩,一副威武雄健的風采;老年人穿上坎肩,顯得整潔利落。傳說回族先人多善騎射、崇尚武術。他們在習武時就穿著坎肩,不擋手礙腳,跳躍奔騰都無妨,而且又通風透氣,保護肌膚。在寧夏的城鄉各處,都能看到身穿坎肩的回族男子,從他們落落大方的氣派上,人們可以領略到回族人民的風采。
獨特的回族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它們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民的三大節日,每逢這幾個節日來臨,寧夏回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活動,以示紀念。
伊斯蘭教歷每年的九月份是“萊麥丹月”,俗稱齋月。在這一個月中,穆斯林教民們要在日出之后禁食封齋,日落之后進食。齋戒是伊斯蘭教規定的“五功”之一。齋戒期滿,即舉行開齋慶祝活動,即“爾德·費士爾”(阿拉伯語),也就是“開齋節”。這一天虔誠的穆斯林教民們都要到清真寺去做聚禮。在上寺之前,穆斯林教民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他們頭戴白帽,身穿新衣,面帶笑容,走進清真寺,大家在悠揚的“會禮”召喚聲中,互相致禮、問候。這時清真寺周圍彩旗飄揚,到處都是頭戴白帽的回族同胞,一片白色,猶如一個純潔祥和的世界。
開齋節期間,寧夏回族家家戶戶都要炸“馓子”,撈“油香”,它們都是傳統的回族風味食品。馓子是將面粉用淡鹽水揉合成團,再搓成繩條狀,爾后在手臂上纏繞七圈,最后抻長成環狀,放入熱油中,待炸至棕黃色即撈出,便可食用。這種食品香甜酥脆,口感非常好。馓子的食用歷史悠久。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就曾在品嘗之后賦詩贊美道:“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油香即一種油炸大面餅,又圓又厚又大,有的中間有個小洞。寧夏回民做的油香既不放鹽,也不放糖,咬一口,會感到“外焦里嫩”的特殊香味。關于油香還有一段傳奇故事。相傳穆罕默德在參加了一次戰斗后凱旋而歸,人民群眾都爭先恐后地邀請他到自家去做客。穆罕默德沒有到富貴人家去,而是走進一位貧窮的穆斯林老人家做客。老人給先知端上了油汪汪、香噴噴的油香,先知高興地用右手撕了一塊吃下去,贊揚老人做得香。先知還把油香分給圍觀的小孩們吃。從此以后,穆斯林兄弟們就喜愛吃油香,而且許多人常常用右手撕開油香食用。
開齋節里,寧夏回族民眾還宰雞割肉,吃羊肉粉湯,親朋好友們則要帶著禮物互相看望,共賀節日,大家都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熱鬧一場。
古爾邦節是穆斯林民眾的第二大節日,它是在開齋節后的第七十天舉行。阿拉伯語稱其為“爾德·古爾邦”。“爾德”的意思是“節日”,而“古爾邦”含有犧牲、獻身之意。我國回族人民把古爾邦節用漢語稱作宰牲節,或者忠孝節。回族人民把古爾邦節看得很重,慶祝的場面也很隆重和盛大,因而,有些漢族民眾還把古爾邦節當作回民的新年。寧夏回民慶祝古爾邦節要舉行很多活動。節日期間,回族穆斯林要去清真寺舉行會禮,聽伊麻目宣講“瓦爾茲”(戒功)。有條件的回族還要宰牲獻祭。宰殺的牛羊肉和食品要分成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散“乜貼”濟貧。在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期間,即使不參加宗教活動的寧夏回族群眾也一樣休假,他們同樣訪親探友,制作自己喜愛的傳統食品。
圣紀節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大節日。寧夏回族在這一天內同樣舉行多項活動。有的教坊要宰牛宰羊,設宴聚餐,有的教坊則把牛羊肉分成份子,每個教坊內的住戶都能得一份。寧夏回族伊斯蘭教的圣紀莊重肅穆,氣氛濃烈,一些大的教坊,參加圣紀的人數往往有數千人。
寧夏回族青年人的婚嫁處處蕩漾著伊斯蘭教和中國傳統文化交融的祥和氣息。
回族青年男女婚嫁的第一個程序是“道喜”,即定婚。寧夏回族青年男女彼此相愛之后,男方便托人向女方求婚,待女方家長同意這門親事之后,就要舉行一次隆重的“道喜”事宜。男方小伙子和家人要帶上一批禮物去女方家,禮物包括高檔衣服、化妝品等,農村人家還要牽頭綿羯羊。女方家長則設宴席招待客人。席間男女雙方家長要互道“色倆目”,親親熱熱地把婚事商定好,并在一塊喝幾碗蓋碗茶,也叫“定親茶”。隨后,一對新人便可前去有關部門領取結婚證書了。
第二個程序是“催裝”。婚期就要到的前幾天,男方小伙子和家人要再次帶些禮物上女方家,農村人家要帶兩只羊腿和大蒸饃,這就意味著一切婚禮事宜全部籌辦齊全,新娘子要快點換裝,準備過門了。
第三個程序是“尼卡哈”,即舉行結婚儀式。新郎新娘成婚這天雙雙穿上新服裝,喜氣洋洋舉行結婚儀式。在眾親友都歡聚一堂的時刻,阿訇便開始證婚了。阿訇證婚有兩個內容,一個是展示“依札布”(阿拉伯文的證婚書),另一個是念祝賀經文,內容是講解結婚的意義,其中包括分別詢問新郎、新娘是否同意彼此結合為夫婦。對于阿訇的詢問,新郎和新娘要給予肯定和清楚的回答。阿訇的證婚結束之后,新婚夫婦的家長還要諄諄囑咐已成親的兒女們,告誡新人要勤勞上進,互相尊敬,過好日子。儀式結束后,賓客們就入席吃喜宴了。
儀式完畢后進行“撒喜棗”,即新郎、新娘進入洞房之后,雙方要當著賓客的面互贈禮品。新郎給新娘一個小紅包,里面裝有幾塊錢或者是一件貴重的首飾,表達自己對新娘的深切愛慕之情。新娘也送新郎一個小紅包,里面裝有針線,以示新娘婚后會操持好家務。爾后,新郎把放在被褥、枕頭下的喜棗、喜糖、核桃等食品取出,撒給周圍的親友和鄰居。大家熱熱鬧鬧地說笑談論一番。此刻,還有一個“表”的習俗,即有一位事先請好的中年婦女站出來,她當著眾人的面,拿出新娘在閨房里做的針線活,如枕套、荷包等。她一邊展示那些物品,一邊夸贊新娘的手藝好、人品俏,為婚禮增添美好的生活情趣。
最后一個程序是要“認大小”。新婚儀式之后的第二天上午,新郎便帶著新娘去看望一些男方家的親屬,做禮節性的拜訪,問候長輩,關心晚輩。每到一家,新郎和新娘都會受到熱情歡迎和真誠招待,一家人無拘無束地歡鬧一番。新婚三日之后,新郎便陪同新娘“回門”了。這件事辦完,整個婚禮就圓滿地結束。
上一篇:兩湖文化·先進的農業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和地域特征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土著民族的年齡等級及成年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