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城區·易俗社劇場》陜西名勝簡介
在西安市新城區西一路。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8月13日,是由陜西省修史局總纂李桐軒和孫仁玉兩先生發起成立的,為我國第一家藝術團體,為世界第三家(第一家是法國芭蕾舞劇團,第二家是莫斯科藝術劇院)藝術團體。她以改革社會、啟發民智、輔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為宗旨,采取文化與訓練并重,在演出實踐中培養演員,成為全國首創的戲曲學校性質的秦腔劇團。
易俗社前身是宜春園劇班,演出漢二黃,1916年劇場賣給易俗社,易俗社改舞臺為轉臺,由陜西省督軍陳樹藩題“易俗社”門額,首場演出為孫仁玉編寫的《復漢圖》前本,觀眾坐滿了800個座位并站滿了500個站位,人數雖多但秩序井然。
易俗社延請名流做教師和編劇,諸如陳雨農、李云亭、趙潔民、黨甘亭、趙杰民、劉立杰、唐虎臣、范紫東、高培支、李約祉、呂南仲等先生,培養出學員600名,著名的有劉箴俗、劉迪民、沈和中、馬平民、蘇牖民、劉毓中、王天民、駱秉華、耿善民、王秉中、李可易、宋上華等,劇社演員支衍大西北五省區。1921年赴漢口演出,1923年給魯迅先生演出《雙錦衣》,博得好評。魯迅先生曾在易俗社看秦腔,一連看了5次,捐助銀元50枚,并贈《古調獨彈》匾額。1932年和1937年兩次赴北平演出,贏得好譽。
1935年,楊虎城將軍督陜時,大力資助易俗社,加設劇場的東西側樓和包廂,成為西北最好的一所古老劇場。
易俗社具有革命的優良傳統,“辛亥革命”時期這里便是陜西地下革命據點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演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節目。
解放后,1953年出國到朝鮮前線慰問志愿軍演出,1959年參加陜西省演出團,在全國13省、市巡回演出,并到福建前線慰問解放軍演出,赴北京觀摩演出,還出國到日本訪問演出。此外,還拍攝了電影《火焰駒》、《三滴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中獲得了創作、演出一等獎。
而今,易俗社老劇場作為文物留存于世,在其東邊,案板街和西一路交接處,1993年建成一座大型、新式、綜合性現代化劇場,供其使用,老劇場則為后人參觀賞古。
易俗社老劇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西安·碑林區·文廟和碑林》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咸陽·長武縣·昭仁寺》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