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滄海桑田幾度秋·區劃沿革
寧夏位于中國中部偏北,黃河中上游地區。東經104°17′~107°39′50″,北緯35°14′30″~39°23′,北、西北、東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南、西南、東南與甘肅省接壤,東與陜西省毗鄰。寧夏形似棗核,中間大,兩頭尖,現東西最寬處約250公里,南北長約456公里,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寧夏總體地貌可分為寧夏平原和南部山區兩大部分,全境呈南高北低之勢,西以賀蘭山為屏障,黃河自南而北流經寧夏平原,由于深居西北內陸,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日溫差較大,日照時間長。
寧夏自古即是邊陲之地,但卻是中國西北部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寧夏境內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上溯至三萬年以前。之后,寧夏長期是北方諸少數民族活動的地域。
(1) 西周至戰國時期(約前1027—前220)。西周時期(前1027—前770),寧夏地近荒漠,尚無行政建置。當時,這里是戎狄部落的游牧之處。西周國都為鎬(今西安市西),其統治中心在陜西關中,故將其以北地區,包括陜西、山西北部、寧夏全境、今內蒙古河套統稱為朔方。今寧夏固原地區,當時稱為太原,周朝軍隊征伐獫狁,曾至于此;周宣王作戰之后,也曾在此核計過人口。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寧夏仍無行政建置。烏氏(zhi,音支)戎居于今固原一帶(涇水之北),昫(xu,音許)衍戎居于以今鹽池縣為中心的銀川南部地區。此外,境內還居有義渠戎以及其他一些游牧于此的戎狄部落。
戰國時期(前476—前220),是寧夏有行政設置之始。秦惠文王(前337—前310)時,昫衍戎所居的鹽池境及銀南地區,已成為秦國領地,可能置縣。秦惠文王又攻取烏氏戎地,置烏氏縣(今固原縣南,涇水北岸),轄今固原地區。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起兵征伐義渠殘部后,置北地郡,寧夏境所置縣為北地郡所轄。
(2) 秦時期(前221—前206)。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六國之舉,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王朝,建都于咸陽(今陜西省咸陽市東北)。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二級,全國設三十六郡,后增加十郡。郡下設縣。寧夏全境隸屬北地郡,治所在義渠縣(今甘肅寧縣西北)。北地郡所轄縣中,有四縣在寧夏。即:烏氏縣(今固原縣南)、朝那縣(今固原縣東南)、昫衍縣(今鹽池縣附近)、富平縣(今吳忠市西南)。當時寧夏地屬塞外,蒙恬曾在境內筑“神泉障”、“渾懷障”等軍事防御設施。
(3) 西漢時期(前202—公元8年)。劉邦于公元前202年擊敗項羽,同年即皇帝位,建立漢王朝,建都長安(今西安市北),史稱西漢。地方行政機構分州(部),郡、國,縣三級。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將全國分為十三個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各州部共轄一百零三郡、國,郡、國下設縣。寧夏全境初隸涼州刺史部北地郡,漢元鼎三年(前114),富平縣以南地區歸為安定郡,亦屬涼州刺史部。由是,寧夏境地由北地郡、安定郡兩郡分轄。北地郡治所由秦時的義渠縣移至馬嶺縣(今甘肅環縣東南),在寧夏轄昫衍縣、富平縣、靈州縣(今靈武縣附近)、靈武縣(今永寧縣南)、廉縣(治所在今銀川市北)五縣。安定郡治所在高平縣(今固原縣),在寧夏轄烏氏縣、朝那縣、高平縣、三水縣(今同心縣東)、昫卷縣(今中寧縣東北)、月氏縣(今六盤山附近,亦稱月氏道)六縣。當時,寧夏亦多為北方少數民族包括匈奴降部居住。
(4) 東漢時期(25—220)。公元25年,劉秀推翻王莽新朝,鎮壓赤眉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于鄗南即皇帝位,同年冬,建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地方行政機構,沿用西漢之制。東漢前期寧夏設置不變。永初元年(107)后,北地郡治所由馬嶺縣移至高平縣(今吳忠市西南),安定郡治所由高平縣移至臨涇縣(今甘肅高省鎮原縣東南)。北地郡在寧夏境地轄有富平縣、靈州縣、廉縣三縣。安定郡在寧夏境地轄有高平縣、烏氏縣、朝那縣、三水縣四縣。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羌人大量入居塞內,與漢人雜處。此后,羌人為反抗東漢官僚地主的奴役,舉行過三次規模較大的起義。因羌族起義所迫,北地郡、安定郡治所遷移到關中。之后,由于兵戈紛擾,爭戰連綿,寧夏境內郡縣多廢。
(5) 三國時期(220—265)。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軍的過程中,各地豪強地主紛紛建立武裝集團,并相互混戰,最后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當時,寧夏北半部,因東漢羌族起義,已成為羌、匈奴、鮮卑等族的游牧之地,郡縣多廢。只有寧夏固原地區,尚屬魏國雍州的安定郡。魏于建安十八年(213),實行“禹貢九州制”,將全境分為九州,雍州為九州之一。安定郡在寧夏有三縣:高平縣(今固原縣),烏氏縣(今固原縣南),朝那縣(今固原縣東南)。
(6) 兩晉時期(266—316)。晉統一全國后,建都洛陽,分全國為十九州。寧夏固原地區仍屬雍州安定郡。安定郡治所在臨涇(今甘肅鎮原縣東南),
在寧夏有三縣:烏氏縣、朝那縣、都盧縣(今隆德縣東北)。此時,寧夏北半部仍主要為羌族游牧之地。
(7) 東晉十六國時期(317—420)。公元316年,西晉為匈奴劉氏建立的漢所滅。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市)稱帝,史稱東晉。這一時期,中國北方陷入分裂割據的局面,匈奴、鮮卑、羯、氐、羌諸少數民族及漢族統治者,混戰不已,先后建立起多個政權,主要有十六個國家。寧夏先后屬前趙(匈奴劉淵建,318—321)、后趙(羯族石勒建,319—350)、前秦(氐族苻洪建,305—341)、后秦(羌族姚萇建,389—417)、夏(匈奴赫連勃勃建,407—431)。前后趙時,寧夏大部為匈奴等族游牧之地,固原地區屬朔州,州治高平縣。前后秦時,固原地區屬雍州隴東郡,郡治涇陽(今甘肅省平涼市西北)。夏時,在寧夏設三城,即:高平城(今固原縣)、薄骨律城(今靈武縣西北)、飲汗城(今銀川市東)。
(8) 南北朝時期(420—581)。公元420年,劉裕逼東晉晉恭帝讓位,自稱帝,改國號為宋。此后,南方又歷齊、梁、陳朝,史稱南朝。公元439年,北魏(鮮卑族拓跋珪所建)統一北方,后又分為東魏、西魏、北周、北齊,史稱北朝。寧夏先后屬于北魏(424—532)、西魏(535—557)、北周(557—581)。
北魏時,太延二年(436年)在寧夏設高平鎮、薄骨律鎮。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鎮為原州,治所在今固原縣,轄今固原大部分地區。孝昌二年(526),薄骨律鎮為靈州,治所初在今靈武縣西北河中堡,后遷至今靈武縣西南,轄今石嘴山、銀川等以及銀南部分地區。鹽池縣境,屬西安州大興郡。西魏時,寧夏分屬原州高平郡、靈州普樂郡和西安州五原郡。原州、靈州設在寧夏。高平郡治所在今固原縣,普樂郡治所在今靈武縣西南,是為薄骨律鎮故地,轄境與北魏相同。西安州五原郡則其州、郡治所均在陜西定邊,五原郡轄今鹽池縣境。廢帝三年(553),西安州改為鹽州。北周時,寧夏有原州、會州、靈州三州:原州治所在平高郡,即西魏高平郡。平高郡治所在今固原縣,轄今固原地區。會州治所在今中寧縣鳴沙鄉,保定二年(562)置,建德六年(577)改為鳴沙鎮。轄今中寧、中衛兩縣。靈州治在靈武郡,轄靈武、懷遠、歷城三郡:靈武郡治回樂縣(今靈武縣西南),即西魏普樂郡治故地,轄銀南部分地區。建德三年(574),置懷遠郡及懷遠縣,郡治在懷遠縣(今銀川市東)。保定五年(565),置歷城郡及建安縣,郡治在建安縣(今陶樂縣西南)。其時,今鹽池縣全境仍屬鹽州五原郡。
(9) 隋時期(581—618)。隋代,其地方行政機構初分為州、縣二級,大業三年(607),廢州置郡,改設為郡、縣二級。全國置一百九十郡,寧夏分屬平涼、靈武、鹽川三郡。平涼郡治所在平高縣,轄今寧夏固原及同心以南地區、甘肅省平涼市等,在寧夏轄平高縣(今固原縣)、百泉縣(今固原東南古城附近)兩縣。靈武郡治所在回樂縣,全郡在寧夏境內,轄回樂縣(今靈武縣西南)、宏靜縣(今永寧縣南)、懷遠縣(今銀川市東)、靈武縣(今陶樂縣西南)、鳴沙縣(今中寧縣鳴沙鄉)、豐安縣(今中寧縣鳴沙鄉東北)六縣。鹽川郡即北周之鹽州,治所在五原縣(今陜西省定邊縣),在寧夏轄今鹽池縣全境。
(10) 唐時期(618—907)。李淵父子建立唐王朝后,地方行政機構分道,府、州,縣三級。全國分十五道,設三百二十八府、州。天寶時,曾改州為郡,乾元時,又復郡為州。寧夏屬關中道,初隸原州、靈州、會州、鹽州,后在境內加設威州、雄州、警州。
原州治平高縣,貞觀元年(631)置都督府。廣明元年(880),沒于吐蕃。在寧夏轄高平縣(今固原縣)、百泉縣(今固原東)、義豐縣(今固原縣東南)、蕭關縣(今同心縣東南)四縣。靈州治回樂縣,武德元年(618),設主管軍事的總管府,開元二十一年(733),在邊境置節度使后,靈州為朔方節度使治所。天寶時,改為靈武郡,后又復改為靈州。至德元年(756)肅宗李亨在此即位,設大都督府。其轄區在寧夏境內,共轄回樂縣(今靈武縣西南)、靈武縣(今永寧縣南部)、保靜縣(今永寧縣南)、懷遠縣(今銀川市東)、鳴沙縣(今中寧縣鳴沙鄉,該縣一度相繼屬西會州、環州,二州先后廢,仍屬靈州)、溫池縣(今鹽池縣惠安堡)六縣。會州治所在今甘肅省靖遠縣,轄寧夏南部山區西部,包括涇源、海原縣部分地區。鹽州治所在五原縣(今陜西省定邊縣),其所領五原縣、白池縣分轄今鹽池縣大部分地區。另外,在靈州境內,為安置歸附的北方少數民族,曾幾度設數羈縻州。羈糜州是唐宋時期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地方行政單位的泛稱。貞觀二十年(646),設皋蘭、高麗、祈連三州,均屬靈州督都府,永徽元年(650年)廢,調露元年(679),又設魯、麗、塞、含、依、契六州。開元初(713年)廢。后又設東皋蘭、燕然、燕山、雞田、雞鹿、燭龍六州,至德二年(757)后,吐番進犯,并廢。
威州。原為安東州,咸亨三年(672)置,治在今同心縣韋州附近,至德二年(757)沒于吐蕃,大中三年(849)收復,更名為威州,轄鳴沙、溫池兩縣。雄州,在今靈武縣西南,唐中和年間(881—884)由他地遷至此。警州,在今平羅縣南。天寶中(742—755)為縣,屬靈州,景福二年(891)更為州。
(11) 五代時期(907—960)。五代時,地方行政機構分州、縣二級,因社會動蕩,對地方行政設置的記載,多有闕漏。寧夏當時屬朔方節度使。分屬靈州、雄州、警州、鹽州四州。靈州治所在回樂縣(今靈武縣西南)。朔方節度使亦治于此。轄回樂,溫池兩縣。雄州,治所在今靈武縣西南。警州,治所在今平羅縣南,后晉天福七年(942)降為威肅軍,轄定遠鎮(今平羅縣南)、懷遠鎮(今銀川市)、保靜鎮(今永寧縣南)諸鎮。鹽州,治五原縣(今陜西省定邊縣),轄今鹽池縣。今同心、中衛、中寧諸縣及固原地區為吐蕃、黨項等族據之,威州遷治方渠(今甘肅省環縣),原州遷治臨涇(今甘肅省鎮原縣東南)。
(12) 北宋時期(960—1126)。北宋將全國分為二十四路,路下設州、府、軍,其下設縣、鎮、堡、寨。寧夏初屬陜西路,至道三年(997),由陜西路析置秦鳳路,寧夏又屬秦鳳路。路下則分屬定州、靈州、鹽州、原州、西安州、渭州、鎮戎軍、懷德軍、德順軍。定州治在今平羅縣東南,宋咸平五年(1002),為黨項族首領李繼遷攻占。靈州治在今靈武縣西南,咸平五年(1002)為黨項族首領李繼遷攻占,改為西平府。鹽州治在今陜西省定邊縣,在寧夏轄今鹽池縣。原州治在臨涇縣(今甘肅省鎮原縣),在寧夏轄靖安寨、綏寧寨,為寧夏固原縣東部分地區。西安州治在今海原縣西安鄉附近,轄區大部分在寧夏。在寧夏轄天都寨(今海原縣)、臨羌寨、寧安寨、綏寧堡、啰沒寧堡、通會堡、定戎堡、寺子岔堡。為今海原地區和西吉縣東北部分地區。渭州治在今甘肅省平涼市,在寧夏轄安化縣(今涇源縣)、白巖河鎮、瓦亭塞(今固原縣瓦亭),為今涇源縣及固原縣南部分地區。鎮戎軍治在今固原縣,即唐代原州平高縣,轄彭陽城、開遠堡、張易堡、東山寨、乾興寨、天圣寨、三川寨、高平寨、定川寨、熙平寨,轄區為今固原部分地區。懷德軍治在今固原縣黑城附近,又名平夏城。轄石門堡、通遠寨、蕩羌寨、靈平寨、勝羌寨、通峽寨、九羊寨、鎮羌寨。轄區為今固原縣北,海原縣南,西吉縣東北部分地區。德順軍治在隴干縣(今甘肅省靜寧縣),在寧夏轄中安堡、蓮花堡、籠竿城、得勝寨、隆德寨、懷遠寨,為今西吉縣、隆德縣部分地區。
北宋時,北方還有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黨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唐代開始活動于中國西北地區,唐末時逐漸強大起來,北宋前期,即占據了寧夏的大部分地區,北宋所統轄的實際只有寧夏固原的部分地區。北宋慶歷元年(1041),由秦鳳路又析置涇源路,固原的部分地區此時又屬涇源路。
(13) 西夏時期(1032—1227)。西夏是黨項族在中國西北建立起的政權。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于公元1032年稱帝,國號大夏,建都興慶(今銀川市,李元昊稱帝前稱為州),據有今寧夏、甘肅的大部及陜西、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史稱西夏。西夏地方行政機構設置沿襲宋制,分州、府、軍和縣、城、堡、寨兩級。西夏初在全國設二十二州,崇宋時(1087—1139),增至二十七州,寧夏分屬西平府(即靈州,治在今永寧縣西南)、興慶府(治在今銀川市,后又改稱中興府)、韋州(治在今同心縣東北)、順州(治在今永寧縣西南)、靜州(治在今永寧縣附近)、懷州(治在今銀川市東)、定州(治在今平羅縣東南)、鹽州(治在今陜西省定邊縣,轄境包括寧夏鹽池縣)。西夏為加強軍事力量,在全國還設十二監軍司,寧夏有三監軍司:右廂朝順軍司駐克夷門(今銀川市西北,賀蘭山東),靜寨軍司駐韋州,翔慶軍司駐西平府。
(14) 金時期(1115—1234)。金是女真族在中國東北建立起的政權。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上京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南)。金于1125年滅遼,翌年滅北宋。1153年遷都至中都大興府(今北京),1214年又遷都至南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金滅北宋后,原北宋所轄寧夏固原部分地區歸屬于金,其地方行政設置,沿襲舊制,無多大變化。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置鳳翔路,治所在鳳翔府(今陜西省鳳翔縣),金所轄寧夏地區屬鳳翔路,路下分屬于鎮戎州、德順州、原州、平涼府。鎮戎州原為北宋鎮戎軍,治在今固原縣。轄東山縣(今固原縣東)、三川縣(今固原縣西北)。德順州治在今甘肅省靜寧縣,在寧夏轄隆德縣(今隆德縣西北),即北宋隆德寨。原州治在臨涇(今甘肅省鎮原縣),轄寧夏固原縣東部分地區。平涼府治在今甘肅省平涼市,在寧夏轄化平縣(今涇源縣),即北宋安化縣。
(15) 元時期(1271—1368)。公元1206年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次年改中都為大都建都于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國。元代行政機構采用行省制,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河北、山西、山東及內蒙古的一部分直屬中書省。此外,全國設十一個行中書省,簡稱十一行省,省下設路、府,路、府下設州,州下設縣。寧夏分屬于陜西行省和甘肅行省。
陜西行省治奉元路(今西安市),其在寧夏所轄地區,分屬于開城府、廣安州、西安州、靜寧州、平涼府,其中開城府、廣安州在寧夏境內。開城府治在今固原縣開城,元至治三年(1323)改為州,轄今海原縣、固原縣及西吉縣部分地區。廣安州治在今固原縣東,為金代之東山縣,元至元十五年(1275)由廣安縣升為州。西安州轄有今海源縣。靜寧州治在今甘肅省靜寧縣,即金代之德順州,轄有今隆德縣和西吉縣部分地區。平涼府治今甘肅省平涼市,轄有今涇源縣,即金代之化平縣地,元時,并入平涼府之化平縣。
甘肅行省治甘州路(今甘肅省張掖市),在寧夏所轄地區屬于寧夏路及所領中興州、定州、靈州、鳴沙州、應理州五州,均在寧夏境內。寧夏路治在今銀川市,轄今銀川、銀南及石嘴山市地區。元初至元二十二年(1785)曾于西夏地設寧夏行省,自此始有“寧夏”地名。元貞元年(1295)罷寧夏行省并入甘肅行省,設寧夏路。中興州即今銀川市。定州治在今平羅縣東南,即西夏之定州。靈州治在今靈武縣西南,即西夏西平府。鳴沙州治在今中寧縣鳴沙鄉。應理州即今中衛縣,西夏時為應理縣,元代升為州。
(16) 明時期(1368—1644)。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滅元,建立明朝,初建都南京,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明代地方行政機構初承元制,繼而廢行中書省,改設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行省),兩京附近地區由兩京直隸。布政使司下設府,府下設州,州下設縣。此外,明太祖還創立了衛所制,將軍隊按衛、所編制,駐扎各地,平時練兵、屯田,戰時由朝廷統一調遣。衛、所分屬于各省都指揮使司;衛、所下設堡、寨。
明代,寧夏今南半部地區屬于陜西布政使司平涼府,其余地區為陜西都指揮使司所轄。寧夏南半部其時分屬于平涼府固原州、靜寧州、華亭縣。固原州治在今固原縣。明初廢元代開城府,后在開城縣設固原守御千戶所。先稱為“故原”,以其為原州故地,但因諱“故”改為“固”,由是始有“固原”地名。成化三年(1467)開城陷于蒙古族韃靼,于是移治今固原縣,翌年設固原衛,弘治十五年(1502)升為固原州,在寧夏轄鎮戎、西安、平虜三個守御千戶所。靜寧州治在今甘肅省靜寧縣,領有今寧夏隆德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隆德縣直屬平涼府。平涼府華亭縣領有今寧夏涇源縣。
陜西都指揮使司在寧夏轄有的衛、所,分別為:寧夏衛,治在今銀川市。明洪武三年(1370)置寧夏府,旋廢。洪武九年置衛。寧夏左屯衛,治寧夏城(今銀川市)。明初初置為左護衛,繼而改為左屯衛。寧夏右屯衛,治在寧夏城。明初初置為右護衛,繼而改為右屯衛。寧夏前衛,治寧夏城。明洪武十七年(1384)置。寧夏中屯衛,治在寧夏城。明洪武中置,建文三年(1401年)朱元璋十五子慶靖王朱栴遷至寧夏城,遂改為中護衛為其禁衛部隊。正德五年(1510),朱栴四世孫朱臺浤因謀反罪被貶為庶人,裁中護衛改為中屯衛,后又分中屯衛分別并入左、右二屯衛。寧夏后衛,治在今鹽池縣。明天順間(1457—1464)將原長城外花馬池城遷至此,弘治六年(1493),置花馬池守御千戶所,正德二年(1507)改為寧夏后衛。寧夏中衛,治在今中衛縣,即元代之應理州。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置。
靈州守御千戶所,在今靈武縣。明洪武十七年(1384)置,先屬陜西都指揮使司,后屬寧夏衛,宣德三年(1428)因水患原城被毀,遷于今靈武縣。弘治十三年(1500)置靈州,屬陜西布政司。十七年撤州,復為靈州千戶所,屬陜西都司。萬歷后,又屬寧夏衛。興武營守御千戶所,在今鹽池縣高沙窩鄉北。正德二年(1507)置。韋州群牧千戶所,在今同心縣韋州鄉,即西夏之韋州。曾為慶靖王朱栴居地。駐扎官軍以養牧為主。明代還在北方設九個軍事重鎮,稱為“九邊”,寧夏有寧夏、固原兩鎮。寧夏鎮設于今銀川市,固原鎮設于今固原縣。
(17) 清時期(1644—1911)。清代地方行政機構為省、府(直隸州、廳)、縣(散州、散廳)三級,邊疆地區的軍政要務,則由皇帝特命的將軍、大臣統領。全國先劃為十八省,后增至二十三省,寧夏境地分屬于甘肅省的寧夏府和平涼府。寧夏府,治在今銀川市,清初沿用明代衛所制,雍正三年(1725)廢衛置府,同時設將軍統領總兵駐滿城(今銀川市新城)。寧夏府轄今寧夏北部地區,領有四縣、一州、一廳。寧夏縣,治在今銀川市,雍正三年(1725)置。寧朔縣,治在今銀川市,雍正三年(1725)置。乾隆初治所由今銀川市老城移于新城。中衛縣,雍正三年(1725)改寧夏中衛為中衛縣。平羅縣,雍正三年(1725)置,五年、七年以來平羅縣部分地析置新渠縣、寶豐縣,乾隆三年大地震中二縣并毀,復并入平羅縣。靈州,治在今靈武縣,雍正三年(1725)改靈州千戶所置。又改寧夏后衛為花馬池州,治在今鹽池縣,屬于靈州。寧靈廳,在今吳忠縣金積鄉,同治十一年(1872)置。
平涼府,治在今甘肅省平涼市,在寧夏領有固原州、化平川廳、隆德縣,轄今寧夏南部地區。固原州,治在今固原縣,同治十二年(1873)升為直隸州,轄海城、平遠兩縣。海城縣,乾隆十二年(1747)置,即今海原縣。十四年(1749)改為茶鹽廳,同治年復改為海城縣。平遠縣,治在今同心縣下馬關,同治十二年(1873)置。化平川廳,治在今涇源縣,清初為平涼府華亭縣,同治十一年(1872)析平涼、華亭、固原、隆德部分地區置化平川直隸廳。隆德縣直屬于平涼府。
(18) 民國時期(1911—1949)。中華民國建立后,地方行政機構先為省、道、縣三級。1928年,廢道,全國設二十八省,省下設市、縣。寧夏北部川區和南部山區民國初分別屬于甘肅省寧夏道和涇源道。寧夏道治在寧夏城(今銀川市),轄八縣:寧夏縣,治在今銀川市。寧朔縣,治所曾數次遷移,1941年遷至小壩。靈武縣,1913年以清代靈州改置。鹽池縣,1913年以清代花馬池州改置。金積縣,治在今吳忠市金積鄉,1913年以清代寧靈廳改置。同心縣,原為清代平遠縣,1913年劃歸寧夏道,改為鎮戎縣,1929年改為預旺縣。1936年紅軍曾在其境內建立預海回族自治縣政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回族自治政權。1937年治所由下馬關移于同心城,改為同心縣。中衛縣,即清代之中衛縣。涇源道治在今甘肅省平涼市,后曾改為隴東行政專區,在寧夏有五縣:固原縣,1913年以清代固原直隸州改置。化平縣,1913年以清代化平川直隸廳改置。海原縣,1914年以清代海城縣改置。隆德縣,即清代平涼府之隆德縣。西吉縣,1942年劃固原、海原、隆德部分地區置縣。
1929年,寧夏建省,全省領有原寧夏道八縣,以及西套蒙古之阿拉善、額濟納二旗及登口縣(今內蒙古巴彥高勒市)。1933年后,地方軍閥馬鴻逵統治寧夏時,又增設數縣市:中寧縣,1933年劃中衛縣東部地區置縣。永寧縣,1941年劃寧夏、寧朔兩縣部分地區置縣。賀蘭縣,即原寧夏縣,1942年改為賀蘭縣,縣治移于謝崗堡(今賀蘭縣習崗)。惠農縣,1941年劃平羅縣部分地區置縣,縣治寶豐城(今平羅縣寶豐鄉)。陶樂縣,原為綏遠省沃野設治局,抗日戰爭初期由寧夏接管,為陶樂設治局,1941年改為縣。銀川市,1945年析賀蘭縣置市。
(19)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新中國建立后,1949年12月23日寧夏省人民政府成立,原所轄地區不變。1953年在其境內設河東回族自治區,轄吳忠市、靈武、同心、金積、鹽池數縣。今寧夏南部地區當時仍屬甘肅省,1953年在該區域設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固原、海原、西吉三縣。1954年,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在今寧夏地區設銀川專區,改河東回族自治區為吳忠回族自治州,改西海固回族自治區為固原回族自治州,繼而將原屬寧夏省的阿拉善、額濟納二鎮合并為巴彥淖爾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區域包括原甘肅省銀川專區,吳忠、固原兩個回族自治州所轄地及甘肅平涼專區的隆德、涇源兩縣。1969年原屬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的阿拉善左旗劃入寧夏,1979年復劃歸內蒙古。自此,寧夏地域至今未變,現有四市、十六縣及銀南、固原兩個地區。四市為:銀川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轄永寧、賀蘭兩縣。石嘴山市,1960年由惠農縣、平羅縣兩縣析置。轄平羅、陶樂兩縣。青銅峽市,1960年由原金積,寧朔兩縣大部分及中寧縣一部分合并置市,金積、寧朔兩縣撤銷。1963年改為縣,1984年改為縣級市。吳忠市,1949年將原靈武縣吳忠鎮改為吳忠市,1960年并入金積縣部分地區。1963年改為縣,1983年改為縣級市。十六縣為: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陶樂縣、惠農縣(曾于1960年撤銷、1981年復置)、靈武縣、鹽池縣、同心縣、中寧縣、中衛縣、固原縣、涇源縣(即原化平縣,1951年改為涇源縣)、隆德縣、西吉縣、海源縣、彭陽縣。
上一篇:燕趙文化·成為畿輔以后的地方與首都關系·北方經濟的衰落
下一篇:中州文化·中州文化源遠流長·華夏文化發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