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久負盛名的傳統民族工藝品和商貿活動·傳統的民族工藝品
(1) 玉石和玉雕。新疆是我國著名的玉石產地,尤其被稱為“昆山之玉”的和田玉石更是自古蜚聲國內外,是人們廣泛喜愛的珍品,它對古代中原文化所產生的作用和貢獻是不容置疑的。據日本史學家研究,“于田”(和田)這一地名,古代少數民族語言中為“玉的村邑”之意。和田玉的歷史非常悠久。本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羅布泊地區曾發現玉斧兩件,玉鏇三件;法國人伯希和(1878—1945)曾在庫車發現玉斧三件;我國考古工作者后來在羅布泊地區的羅布莊遺址出土了一件墨玉玉斧。這說明南疆在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部落里已使用和田玉制造玉器了。和田自古就有自己的玉雕藝術,玉雕藝人們世代利用自然紅砂以手工腳踩磨石機琢磨各種簡單的玉器具和裝飾品。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一冊載,公元16世紀末,由印度前來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鄂本篤,途中適遇于闐王的母親阿吉哈尼姆朝圣回國。她一時路費短缺,向鄂本篤借黃金六百錠。太后歸國馬上即從府庫中拿出價值數倍的玉石償其債務,可見當時于闐王府所藏玉石之豐。
古代于闐采玉有“撈玉”,“踏玉”,“挖玉”和攻山采玉幾種方法。從漢至唐宋,每年秋季,河水清淺,和田人二十至三十人排一行,沿河踏玉,發現玉石就撈取上岸。此風延續到清代。只是宋后,河中撈玉已不太容易,人們開始轉向上山踏玉或到戈壁灘上挖玉。到近百年來,人們才轉向“攻山采玉”。不過,直至近些年,在河中或山上拾到玉石之事仍時有發生。如1980年,和田縣兩位牧人,在一座海拔4400米高的山上采到一塊1180斤重的優質白玉。
和田玉石遠在“絲綢之路”開辟之前,就已源源不斷運往中原。后來,和田玉石大多作為貢物、商品輸往內地。《明史》記載:永樂四年,和闐“遣史者貢玉璞”,“二十二年貢美玉”。清代玉石的采集和使用均由皇家壟斷,禁止民間開采。我國現存最大的玉器,重達萬斤以上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就是清代從新疆和田一帶的密勒塔山開采,輸送內地,由揚州工匠雕刻而成的。現在,和田每年為國家貢獻的玉料,主要靠礦區開采,收購農牧民揀撈的玉石,也仍是優質玉的重要來源。每年采玉季節末期,北京、上海、揚州、蘇州等地的玉雕廠就會派人專程到和田選料訂貨。
“玉不琢不成器”。自60年代初,烏魯木齊建起了新疆第一座玉雕廠后,新疆各民族玉雕藝人也能用自己的一雙巧手,將優良的和田玉雕刻成鳥獸魚蟲、亭臺樓閣和各種人物造型,還能雕刻出賽馬、叼羊、姑娘追、摘葡萄等表現民族風情的玉雕,個個千姿百態,活靈活現。近年來,新疆玉雕暢銷國內外,備受香港、日本、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人民的歡迎。
(2) 地毯。地毯是新疆又一傳統的民族工藝品,主要產地是南疆的和田與喀什。隨著國內外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大,地毯業不斷發展,除和田、喀什外,在烏魯木齊、阿克蘇、巴音郭楞等地也建起了新的地毯廠。現在全新疆有二十六個地毯廠。
1959年秋,在民豐縣漢代精絕國遺址的木棺內,發現了一塊地毯殘片,據考證是當地的織物。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歷史最久遠的地毯殘片。它的圖案色彩仍很清晰鮮明,圖案的組織結構、用色的風格手法都近似現代的和田地毯。由此可見,新疆羊毛地毯工藝的歷史已有兩千年以上。維吾爾語將地毯稱“格蘭姆”,民間對此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很早以前,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乘著一匹生有雙翼的駿馬從云端來到人間。他的駿馬上鋪蓋著五光十色的地毯,那么艷麗,那么引人。一位叫格蘭姆的漂亮姑娘聽說駿馬上蓋的地毯是老人自己織的,便苦苦央求老人收她為徒弟。老人為她的誠心所感動,就同意了。經過幾年的勤學苦練,格蘭姆學會了織地毯的絕技。在她學成之日,老人便不辭而別,騰云駕霧而去。從此,格蘭姆一心一意投入制毯事業,技藝越來越高,并將這織毯技藝傳給了后人。此后,維吾爾族人將那自天而降的老人尊崇為織毯圣祖那克希王,而地毯也就起名為“格蘭姆”了。
新疆地毯在國際上被譽為“東方式地毯”,富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它選用纖維細長,富有彈性,具有光澤的新疆羊的秋毛為原料,配以優質長絨棉紗,經合捻成規格的經緯線而織成。地毯在圖案與配色上,融中原與外域同宗之精華。傳統圖案多系幾何形體紋樣構成,繁縟多變,豐富多彩,一般分為阿娜古麗(石榴花),夏木努斯卡(蠟花式),卡其曼(散點排列式),伊朗努斯卡(波斯式),拜西其切克古麗(五枝春花),開力肯(波浪式),艾地亞努斯卡(洋花式)和博古式八大類圖案,都是以圖案內容和富于民間風趣的寓意命名的。新疆地毯質地細密,嚴實牢固,經久耐用,而且使用多年仍能色澤艷麗如新。一般地毯可用五十至六十年,絲絨地毯可用百年以上。維吾爾族人非常喜歡新疆地毯。許多人有錢就買地毯,認為這是最好的保值辦法,因為它不易變舊,總是很值錢。新疆地毯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國外許多有名的博物館和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都珍藏著新疆地毯。作為新疆重要的傳統民族工藝品,近些年產量突飛猛進,產品遠銷世界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倍受世界各地用戶的青睞。
(3) 英吉沙小刀。新疆各民族兄弟幾乎人人身上備有小刀。來了客人,他們用小刀殺牛宰羊;吃手抓羊肉時,他們用小刀割肉;吃水果時,他們用小刀削皮;西瓜、哈密瓜熟了,他們用小刀切瓜。加上,新疆地廣人稀,單身出外,帶把小刀還可防身。小刀對他們來說實在是須臾不可離身的特需商品。
新疆的小刀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伊犁沙木薩克折刀、英吉沙小刀、焉耆陳正套刀和沙車買買提折刀被人們稱作新疆的四大名刀,是新疆傳統的名牌手工藝品,其中,英吉沙小刀以其精美的造型、秀麗的紋飾和鋒利的刀口而嶄露頭角,1987年榮獲全國旅行工藝品評比第一名。
據傳,三百多年前,在英吉沙縣城南的卡爾瓦西村,有個鐵匠叫買買提·庫拉洪,他心靈手巧,打制的小刀刀柄上雕有直,方,圓,齒,三角形圖案,涂有紅,綠等顏色,很美觀,而且刀刃特別鋒利。于是他制作的刀子遠近聞名,銷路日廣。周圍的人們開始向他拜師學藝,打小刀的人家越來越多。經過代代相傳,不斷改進,這個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的英吉沙縣便以生產小刀而出名了。英吉沙小刀用優質彈簧鋼板鍛打成型,先用銼刀銼平磨光,再經老師傅淬火處理后,刃口就變得鋒利無比,遇硬不崩口,不生銹,經久而耐用了。它的刀柄上鑲嵌著用寶石、金、銀、骨等組成的不同式樣的花紋、圖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近些年,刀柄普遍用有機玻璃和塑料薄板來裝飾,不僅保持了色彩艷麗的特點。而且變得價格更低廉而時髦。每把英吉沙小刀都配有自己的刀鞘。這些刀鞘有的用牛皮,羊皮制成,有的用銀,銅,鋁制成。邊上有個環扣,便于隨身佩帶。英吉沙小刀有自己獨特的造型和花色。它的傳統造型有直式、彎式、箭式、鴿式等十二個品種,又按各民族的欣賞習慣,分為維,哈,蒙,漢,藏等不同式樣。它的花色有四十多個,各種花色又有大、中、小三種不同規格。人們普遍將英吉沙縣小刀廠生產的小刀認作正品。為防假冒,這種小刀的刀柄上鑲嵌著兩背相靠的巴旦木花,并有維,漢文“英吉沙”字樣的模戳標記。現在,英吉沙小刀的名氣越來越大。它已不僅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之物,而變成了一種令人愛不釋手的民族工藝品。國內外的游客到新疆來,總要買上幾把英吉沙小刀,或作紀念,或饋送親友。英吉沙小刀還遠銷日本,巴基斯坦等國。
(4)維吾爾族小花帽。小花帽不僅是維吾爾族特有的一種服飾,而且也是維吾爾民族一種著名的手工工藝品。它是人們饋贈親友的貴重禮物,也是姑娘向小伙子表達愛情的信物之一。由于它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許多中外觀光旅游者都要購買以作留念。
花帽雖小工藝精。制做時先要選質地好的絲絨和絲綢作帽子面料,將它們依帽子大小裁剪成四個三角形花瓣(也有五個三角形花瓣的),之后用手工在這些花瓣上或繡花,或用珍珠串成美麗的圖案。然后以帽頂為中心,將四個(或五個)花瓣拼連縫合起來。縫好后套到木質帽模上成型,最后鑲上黑絨布邊,就成了一頂美麗的小花帽。它可按縫折疊而便于攜帶和保存。小花帽的帽面圖案豐富多彩,最常見的有巴旦木花紋樣的巴旦木花帽、單獨適合紋樣的曼甫花帽、滿地散花紋樣的奇依曼花帽等等。這些帽子面上的圖案形象大多來自新疆的花卉、果實、禽鳥、昆蟲以及星月、雪花等,經過高度的藝術提煉、概括、夸張、變化而成為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強烈民族情趣的藝術造型。此外,還大量運用富于變化的幾何圖案。除保持和繼承了維吾爾本民族的傳統和風格之外,漢族的一些傳統圖案紋樣,如云間海浪、盤枝蓮花、梅菊佛手也被巧妙地吸收在花帽的圖案中,使本民族的優秀遺產得到了充實和創新。花帽圖案的制作方法和工藝特點也很多,可分為絲線平繡,絲線結繡,串珠片繡,格子架繡,盤金銀繡,十字花繡,勾花刺繡,扎絨刺繡以及刺、扎、串、盤綜合繡等。
各地區的小花帽在制作上又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區以巴旦木花帽最為突出。巴旦姆杏是從西亞引進來的,在喀什等沙漠干旱地區生活力極強。巴旦姆杏仁味道鮮美,還可治病,深受維吾爾族人的喜愛,因此被設計到花帽上的圖案中。巴旦姆花帽以黑色為底,四周漣漪著波浪和晶瑩的水珠,四個白色巴旦姆杏仁被繡于中央,淡雅素凈,為中年以上的男子所喜愛。庫車地區以串珠、鑲銀的女式鼓頂花帽比較多見。其帽紋凸起,銀鱗閃耀,斑斕絢麗。吐魯番地區的花帽色彩濃烈灼艷,整個花帽鋪滿四組豐盈的花朵紋樣。伊犁地區花帽的花紋圖案受到哈薩克民間圖案的一定影響,造型偏淺圓巧,色彩柔和協調,素雅大方。哈密地區的花帽因受漢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較深,圖案紋樣繁多,色彩非常鮮艷。和田地區以格子架繡女式花帽最負盛名。它四角突起,狀似升斗,是維吾爾族女花帽中的上乘之作。在于田、民豐、策勒、且末一帶,中老年婦女戴一種直徑不足十厘米的純屬裝飾性的小花帽。它的帽頂用彩色綢緞作面,下沿用羔皮,做工十分講究。婦女們把這種小花帽別在頭中的右側,近看似帽,遠看宛如一朵鮮花,富有濃郁的裝飾韻味。小花帽主要出自心靈手巧的維吾爾族婦女之手,她們大多是利用空閑時間精心繡制。現也有了專門生產花帽的作坊和工廠。
(5)花氈和芨芨草編織品。新疆各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的每個氈房里都少不了鋪各種精美的花氈,這種花氈既軟綿舒適,防寒防潮,又是色彩絢麗的工藝品。姑娘們出嫁時,花氈是不可缺少的陪嫁。
哈薩克族的花氈都是由婦女制作的。制花毯的第一步是制出白氈。先把羊毛打蓬松,打勻稱,鋪平,在上面噴上水,加壓搟制成氈子,使其干透。第二步才制花。縫制花氈是個既要有技術,又要有耐心的工作。哈薩克族的毛氈多數是補花氈,也就是將五顏六色的彩色布套剪成圖案,然后用羊毛線縫制在白氈上。還有的把白氈染成各種顏色,將這些彩色的氈子一塊塊拼出各種圖案,用羊毛線將它們縫合得天衣無縫。再有的是用彩色氈片和彩色布拼成圖案,一針一線縫合在一起。花氈上的圖案多種多樣。有的是黑底紅花,白底黃花,綠邊白花,黃邊綠葉,有的是羊角、樹枝、彩云,將整個氈片點綴得華麗美觀,極富草原生活氣息。花多為雙層,非常厚實,針腳縫得也特別密,所以它經久耐用,可用四十至五十年,傳兩代人。各種花氈大小各異,方正有別,用場不同。長方形的,多鋪在氈房地上,專供客人就坐。扇形的,是睡覺時的鋪氈。維吾爾族農村也喜歡用花氈。他們的花氈多是在潔白的羊毛氈上印上各種花紋的印花氈,一般由工匠來制作。
芨芨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叢生,稈細長,堅韌,富有彈性,在新疆的草原上遍地皆是。同漢族人用麥稈、竹子編織各種手工藝品一樣,新疆的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等民族也因地制宜,用芨芨草配上自制的羊毛線,編織出門簾、墻帷和席子等賞心悅目的手工藝品,作為氈房內的裝飾物。這是牧民們自產、自用的專利產品,市場上買不到。
每年秋季,牧民們把成熟的芨芨草割回,曝曬干透,剝掉外皮,截成各種需要的長度,婦女們就開始編織。她們把染成多種顏色的羊毛或者纏在芨芨草上,或者與芨芨草混合,依照一定的圖案花紋編織成各種手工藝品。編織的圖案,各民族有自己的特色。哈薩克族多用幾何紋樣,圖案富于變化,色彩對比強烈。柯爾克孜族編織的花樣簡直同毛氈圖案無異,包括有山峰、水波、花草、禽獸等,線條清晰,美觀大方。夏天,鮮花盛開的草原上,家家戶戶氈房下面的氈子都撩了上去,圍上了芨芨草編織的墻帷,氈房的門上也掛起了芨芨草編織的門簾。這些芨芨草編織品既可擋住風沙和蚊蠅,又可使氈內空氣流通,涼爽舒適,還為氈房增添了美色。難怪牧區的婦女們將這一編織技藝當成自己的傳家寶,代代相傳。
(6) 褡褳和馬鞍。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都備有褡褳,出門時將褡褳搭在肩上,或搭在馬背、驢背上,可以起到旅行袋或背包的作用。現在還生產出一種純作紀念品的褡褳,工藝精細,色彩艷麗,小巧玲瓏,深得中外游客的喜愛,很多人買來留作紀念。褡褳形狀如長口袋,由里外兩面縫合而成。里子那一面中間開口,兩端各成一個口袋,口邊留有繩扣,可串連套鎖。它的正面,用不同色彩的線編織著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大都是幾何紋樣,配以色彩協調的粗獷線條,樸素大方,結構嚴謹,線條均勻。花紋的編織各地區又有不同的風格,表現出新疆各地各民族不同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特點。
褡褳有各種大小。搭在肩上的小一些,搭在馬背、驢背上的大一些。它是用粗棉線或毛線編織出來的。和田等地區的一些褡褳,正面織成一塊小地毯,又厚實又漂亮。平時人們把它鋪在床上當褥子,出門時攜帶上它,既可放物品,又可擋風遮雨,護身保暖。碰上在野外戈壁上露宿,它又是極好的墊褥。因褡褳非常實用,而且是精美的手工藝品,所以許多在新疆農村、牧區工作的漢族人也都喜歡備上一個。
愛屋及烏,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的牧民出于對馬的深愛,將馬鞍也看作一件工藝品,精雕細刻得無比美觀。馬鞍分為男鞍和女鞍,按其形制及裝飾特點又可分為木制雕刻漆畫鞍,木制包皮鉚釘鞍,木制包皮烤花鞍三種。每一種馬鞍不僅結實耐用,而且上面都布滿各種裝飾圖案。這些圖案線條優美,色澤鮮艷。加上用銅釘排列組成花紋,閃閃發亮,光彩耀眼。銀匠們還給一馬鞍用黃金、白銀、寶石等裝飾上種種精致的花紋,使這種馬鞍價值連城。一匹駿馬配上一個精美的馬鞍,背上搭個花紋別致的馬褡褳,實在會給馬的主人增添一份風采。
上一篇:巴蜀文化·科技文化·偉大的科技成就
下一篇:三秦文化·宗教·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