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黃陵縣·軒轅廟》陜西名勝簡介
在黃陵縣橋山鎮橋山東麓。軒轅廟,也稱黃帝廟,是祭祀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專祠。
軒轅廟創建于漢代,至唐、五代皆在橋山西麓,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五年(972年)移至今址。廟大門上懸一大匾額,上書“軒轅廟”3個大字。大門左右有掖門。進門有磚甬道直通二殿。院內有古柏參天,肅穆雅靜。左側有原始古柏1株,老態龍鐘,以磚墻圍護,立碑2通,一刻“黃帝手植柏”5大字,一刻“軒轅柏”3字。
在二殿堂西階下,有一株將軍柏,亦稱掛甲柏,軀干三四摟,傳為漢武帝劉徹征朔方還,于此樹掛甲,樹因以名。樹旁立碑石簡介曰:此柏斑痕密布,仿佛鉆甲狀,柏液中出,似有斷釘在內,縱橫成行,支干皆然。然查群柏,無獨有偶。傳說這是漢武帝征朔方還駐蹕掛金甲印烙所致。此樹每逢春濃秋深,樹汁由軀干“斷釘”之處溢出,晶瑩明澈,為千古之奇觀??茖W家鑒定,該樹為柏樹中之稀有種類。
清高宗弘歷乾隆時,有位巡官贊此柏有詩云:《軒轅廟》古詩句出處:
軒轅廟前掛甲柏,霜根鐵節堅如石。
老干挺直五十圍,枝葉密排三千尺。
功開深渾先天地,造物合當存愛惜。
南接華岳通云氣,風來呼吸吞太白。
在二殿過廳,林立我國各族歷代石刻《祭黃帝文》和《重修黃帝廟碑記》70余通,其中有一碑石記載,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黃帝廟由橋山西麓移建于此。縣志對此也有記載:廟舊在橋山西,宋開寶中移建今地。其碑書記載頗相吻合。還有刻漢滿蒙等文字的祭文和重修廟宇的紀事碑等。
過二殿廳,至大殿,殿門正中懸有大匾,上書“人文初祖”4個金色大字,把這座主殿烘托得雄偉泰然,使后人至此不禁肅然起敬。大殿之中,有巨大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并有軒轅黃帝浮雕像和石雕像,石雕像為1988年4月3日所雕成,石像高3.9米,寬3.3米,重11.5噸,裝嵌在刻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的木龕中,頭戴王冠,身穿布袍,手指東方,回首欲呼,再現了黃帝引導先民開拓華夏的情景。此石像由香港同胞湛兆霖、程萬琦兩位先生捐款,由陜西省藝術研究所設計,以山東嘉祥漢武梁祠出土畫像石上的黃帝像為藍本,由陜西雕塑工作院和西安藝術裝潢模型廠聯合制作。
據《揮坐前錄》記載,黃帝以后土、風后、力牧配祠在坊州(坊州治所在今黃陵縣)。由此而知,黃帝廟自古除供奉黃帝外,還供祀黃帝輔臣風后、力牧等。據《歷代通鑒輯覽》記載,帝舉風后(太昊之號)、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鴻以治民,命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其書載和配祀亦相合而無誤。
在大殿兩旁,陳列黃帝有關生平事跡和各種有關資料。
黃帝廟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渭南·華陰·西岳華山》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臨潼區·遇仙橋》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