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分魯
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旂。
其旂茷茷,鸞聲噦噦。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思樂泮水,薄采其藻。魯侯戾止,其馬蹺蹺。
其馬蹻蹻,其音昭昭。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詩經·魯頌·泮水》
大國內部內斗,小國政治制度一樣,所以內斗起來毫不遜色,其中魯國的三桓就是卿大夫掌權內斗的最好證明。
提到三桓,得從魯桓公說起。魯桓公除了太子同,另有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即慶父、叔牙、季友)三個兒子。魯桓公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所以和太子約定后,大大封賞其他的兒子,這讓三桓的勢力超過一半的公子。
三桓不斷地兼并拉攏起來的中小貴族,勢力迅速膨脹。到魯宣公時,以季文子為首的三桓日益強盛,而公室式微。具體表現為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宣公聽季文子建議,推行初稅畝,開墾私田,使得更多的百姓歸附季氏,結果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
當然國君方面也做過反擊,三桓的權利也遇到過危機,比較嚴重的有兩次,都是針對三桓之首的季氏。
第一次是由于三桓內部的矛盾引起。叔孫氏的叔孫僑如不滿季氏主掌大局,就想除掉季氏。結果是季孫氏獲勝,從三桓中的最小勢力,一躍成為第一名。
三桓的第二次危機是因為斗雞引起的,因此稱為“斗雞之變”。
斗雞之變發生在季氏第五代宗主季平子時期。季文子小心謹慎地為三桓的確立打下了基礎。季武子編三軍,十二分國民,三桓已尾大不掉。到了季平子時期,季氏就不再小心謹慎了。
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九月,季平子與魯國另一位大夫郈昭伯斗雞,結果斗雞成為由頭,魯昭公發動了對季氏的突然襲擊。
季平子和郈昭伯兩家選出雞代表進行比賽,為了贏得游戲,兩家都偷奸耍滑,季平子給雞裝上護甲,郈氏給雞爪套上金屬套。比賽結果,季氏的雞斗敗,季平子看到郈氏投機取巧,憤怒,一生氣就在郈氏那里擴建自己的住宅,并為此責備他們。
郈昭伯當然也怨恨季平子。
當時魯國大夫臧昭伯家族內部有了矛盾,臧昭伯的堂弟臧會逃到季平子家中。昭伯的家臣帶人到季平子家抓人,季平子很生氣,后果很嚴重,結果,季平子把這些到他家抓人的人抓了起來。
還是這一年,魯國在曲阜襄公廟舉行祭祀活動時,季平子不按禮儀規定的人表演祭祀舞蹈,而限定只用兩人。其余的都跑到季平子家中表演去了。
季平子專橫和“違禮”的舉動,引起魯國一部分人的不滿。于是一場除掉季平子的陰謀展開了。
公元前517年秋,魯昭公帶人攻打季平子,在季平子家門口殺死季平子的弟弟季公之,攻進了季平子的住宅。季平子毫無防范,寡不敵眾,成為甕中之鱉,即將束手就擒。見勢不妙,季平子只好登上高臺向昭公求請,說:“您因聽信讒言而不能細察我之過錯大小,就來誅伐我,請允許我遷居到沂上。”昭公不答應。季平子又請求把自己囚禁于鄪邑,仍不答應。季平子又請求帶五乘車流亡國外,昭公還是不答應。
子家駒說:“您答應了吧。季氏掌握政權時間甚久,很多政令都是出自他的手中,很多窮人都曾得到過他的恩惠,愿意跟隨他的人很多。您看這些人怒氣沖沖,不能再激怒他們了。太陽下山以后,壞人是否冒出來,還不知道呢。眾人的怒氣不能讓它積聚,積聚起來而不妥善處理,怒氣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的怒氣積聚起來,百姓將會產生叛變之心,生背叛之心,和有同樣要求的人會糾合一起,君王必然要后悔的!”
昭公不聽。郈氏說:“一定殺死季平子。”
要殺季平子,還要看看三桓之中孟氏與叔孫氏的態度。為了穩定三桓中其他兩個家族,魯昭公派郈昭伯迎接孟懿子。
季平子命懸一線,就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叔孫氏出手了。叔孫氏的司馬鬷戾看到季平子被圍,命懸一線,就問他的手下人怎么辦,看到沒有人回答。他就直入要害地問:“我是家臣,不敢考慮國家大事,我只想知道有季氏和沒有季氏,哪一種情況對于我有利?”
大家都說:“沒有季氏,就是沒有叔孫氏。”鬷戾說:“那么就去救援他吧!”遂率領手下人前去,向西北角進攻。當時,昭公的親兵正脫去皮甲拿著箭筒蹲著,根本沒有防備,鬷戾帶著人到那里就把他們趕走了。
與此同時,孟孫氏也不閑著,他讓人不時地登上房屋眺望季氏家,發現情況及時報告。眺望的人報告說,看見有叔孫氏的旗子。孟孫氏便立刻下令抓住奉魯昭公之命來迎接自己的郈昭伯。
這時,叔孫氏派人到孟孫氏家中,對孟懿子說:“我等與季氏同為上卿,三分公室。三足鼎立,三家俱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孟懿子同意這一觀點,揮劍將郈昭伯斬為兩段,然后與叔孫氏一道,發兵救援季平子,攻打昭公的軍隊。
援兵一到,拋下郈昭伯首級,圍兵四散逃命。
于是,孤立無援的魯昭公帶著兩個兒子和一批反對季平子的人到祖墳上辭別祖先,隨后,動身離開了魯國國都。逃亡的第八年,公元前510年,魯昭公死在乾侯。魯人一同立昭公之弟宋為君,就是魯定公。
魯昭公逃亡的八個年頭,季平子攝行君位,成了事實上的國君。
一報還一報,出來混是需要還的。季平子如此對待魯昭公,有人也如此對待季平子的兒子季桓子。這個人就是陽虎。
在三桓宗族之中,則又出現宗族不行了,陪臣執國命的現象。所謂的陪臣就是卿大夫的臣子,相對于國君而言是臣子的臣子,所以叫陪臣。在季平子死后,季氏的陪臣陽虎控制了季氏家族,陽虎甚至打算全部殺掉三桓而立自己的親信。公元前502年,陽虎打算發動政變驅逐三桓,然而被早有準備的三桓倒戈一擊,徹底被擊潰——同時被擊潰的還有魯國君的最后軍事力量和被三桓排擠的貴族勢力。
陽虎之后,魯國再也沒有制約三桓的勢力了。魯國又回到了三桓掌控國政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魯國的國君越來越不像國君。
到魯悼公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基本上魯國所有的中小貴族都被三桓瓜分,而魯國君沒有了直屬領土和人口。一次,魯國國君打算舉行大射儀,甚至湊不出兩個合格的貴族青年子弟。
上一篇: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三桓驅逐魯昭公-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