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恩
一、吳縣縣令的預言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坐天下的某年二月的一天,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縣試正在舉行。縣令李逢春是法定的主考官。參加考試的是吳縣的童生,即還未考上官學的清白人家的子弟。考試共4場,第一場錄取較寬,凡被錄取者都可以參加更高一級的府試。有一個應考的童生引起李逢春縣令的注意,他從黎明前點名入場后,一直端坐在考席上。第一場考試結束后,考生紛紛涌出考場休息,惟獨他動也不動。第二場、第三場、第四場都是如此。李逢春踱到他跟前,問他姓甚名誰。他說姓潘名世恩。李逢春想試一試他的才學,出一題要他回答,題目是“范文正公以天下自任”。范文正公,即北宋名臣范仲淹,他倡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潘世恩朗聲對曰: “韓昌黎為百世之師。”韓昌黎即韓愈,唐朝杰出的文學家、哲學家,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文章氣勢雄偉,赫然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李逢春又出一題道: 青云直上。潘世恩隨即對曰: “朱紱方來。”紱是系印的絲帶,顏色視官位高低而有差異; 朱紱即紅色的系印絲帶,是諸侯使用的。李逢春對潘世恩的回答極為欣賞,嘆道:“真乃狀元才也!”有人贈他一副對聯(lián): “大富貴亦壽考,蓄道德能文章。”
潘世恩后來的發(fā)展果如李逢春所言,大魁天下。
那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事。此年為農歷癸丑年,故此科進士名曰“癸丑科”。這是高宗在位60年最后一次按常規(guī)舉行的進士科,共錄取進士81名。潘世恩奪得第一甲第一名的桂冠。
他是乾隆朝第26位狀元。在有清一代114位狀元中,他排在第62位上。
二、青云直上
潘世恩中狀元后,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
他步入仕途的時候,朝中權勢最顯赫的人物是和珅。潘世恩是新科狀元,和珅想拉籠他,多次請他去府上敘話。潘世恩雖初入仕途,但看出和珅弄權不會長久,遂斷然拒絕。
乾隆六十年,年85歲的高宗宣布禪位于第十五子愛新覺羅·颙琰。嘉慶元年(1796)正月初一,在太和殿舉行禪位大典,颙琰登上帝位,是為仁宗。
嘉慶三年三月,遇上10年左右一次的大考。
大考是對翰林院、詹事府官員的升職考試。考試結果分為4等,一等超擢,二等量升,三等降級,四等退休。潘世恩以優(yōu)異的成績列一等,從翰林院修撰擢為侍讀,侍奉仁宗講讀經(jīng)史。到了十月,又擢為東宮左春坊長官左庶子,仁宗命他以左庶子的身份署理日講起居注官,成為仁宗的近臣。
嘉慶四年正月,89歲的高宗駕崩,仁宗開始親政。就在此月,潘世恩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仁宗極賞識潘世恩,在短短的10個月間,從詹事府副長官少詹事升任詹事府的長官詹事,再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青云直上,潘世恩不免得意起來。仁宗耳聞,在他的一份奏折上朱批道: “少年得到高官厚祿,又系狀元,應愛惜名聲,切勿放縱恣志。前程遠大,莫貪小利。用你的熱忱,來匡正朝政。努力,謹慎! 從嘉慶七年開始,迭任兵部、戶部、吏部、刑部的左、右侍郎。嘉慶十七年,擢為工部尚書。十九年九月,調任戶部尚書,仍署理工部尚書,不久,又署理吏部尚書。
從乾隆五十八年步入仕途,至此凡21年,潘世恩成了當朝一品大員。
嘉慶十九年六月,老母病亡,藩世恩辭官回家服喪。母喪滿后,他上疏仁宗,說老父年邁,要求在家侍養(yǎng)老父。
奏折呈進皇宮,仁宗大為不滿,在他的折子上朱批道:“忠、孝二字,不可歧視。懂得忠、孝孰先孰后,近乎大道了。”接著,頒詔責斥說: “潘世恩奏請在家侍養(yǎng)老父; 他的兒子中了舉人,也上折謝恩。他系一品大員,理應親自來京奏請、謝恩。即使因他父親年過7旬,想在家侍養(yǎng),來京召見時,據(jù)實陳奏,朕定會允準。他在折子里僅說他父親的精神不如以前,并非病重,一刻也不能離開。來京往返不過月余,卻怕跋涉,輕率地上疏陳請,有悖于人臣之義。命降為侍郎,準他在家侍養(yǎng)。待養(yǎng)親事畢來京,以侍郎補用。”潘世恩從尚書位上降為侍郎。
他在吳縣老家一住便是11年。
這期間,國家和他的家庭都發(fā)生了重大變故。
仁宗皇帝于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在承德(今屬河北)避暑山莊駕崩,他的第二個兒子愛新覺羅·旻寧即位,年號“道光”,是為宣宗。
潘世恩的父親去世,他為亡父服喪3年。
道光七年(1827)四月,父喪滿,潘世恩離家北上,回到京城。宣宗秉承父皇11年前的詔令,任命他署理工部左侍郎,不久,實授吏部左侍郎。從道光八年八月起,先后署理吏部尚書、禮部尚書。道光十年九月,擢為工部尚書。
潘世恩又回到了尚書任上。
道光十三年四月,潘世恩被擢為體仁閣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五月,調管理兵部事務。十四年正月,宣宗命他為軍機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行走是最高權力機關軍機處的大臣中之一種,位次軍機大臣。宣宗還把圓明園一所府第賜給他。十五年二月,授東閣大學士,管理工部事務。七月,改為管理戶部事務。十六年正月,出任上書房總師傅,成為皇子的老師。十七年正月,膺太子太保銜。十八年五月,進為武英殿大學士。
潘世恩成為道光朝舉足輕重的大臣。
他的官位也到了頂峰。
道光朝后期的內閣大學士有潘世恩、卓秉恬、穆彰阿、寶興四人。潘世恩、卓秉恬是漢族人,穆彰阿、寶興是滿族人,四人號稱”滿漢四相公”。卓秉恬是嘉慶七年進士,穆彰阿和寶興是嘉慶十年的進士。他們三人被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時,潘世恩為庶常館教習,故他們三人都是潘世恩的門生。內閣四大學士,一師三徒。潘世恩極為自豪,賦詩曰:
翰苑由來重館師,卅年往事試尋思。
即今黃閣三元老,可憶槐廳執(zhí)卷時。
穆彰阿認為一師三徒同為內閣大學士,是200年來未有之事。
宣宗極為賞識潘世恩,不僅給他高官厚祿,還給他種種榮耀。道光十八年十二月,潘世恩70壽辰,宣宗御書一副對聯(lián)賜他,上聯(lián)是“弼亮宣猷襄密勿”,下聯(lián)為“靖共介福錫康疆”,橫批“熙載延祺”。還賞賜了一批珍寶綢緞。同時,頒布詔諭道: “大學士潘世恩在內廷效力多年,端正、勤勞、謹慎,遇事細心。現(xiàn)屆7旬,精神猶飽滿。加恩賞戴翎,以示優(yōu)遇。”潘世恩入宮謝主龍恩,宣宗又親手頒賜了一些禮物。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宣宗皇帝特許他紫禁城乘轎。
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宣宗召潘世恩至養(yǎng)心殿敘話。上殿階時,年77歲的潘世恩跌倒了,傷了唇齒。宣宗詔命潘世恩以后入宮,派太監(jiān)兩人扶持。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潘世恩被宣宗賞賜穿黃馬褂。
道光二十八年正月,潘世恩晉太子太傅銜。十二月,潘世恩80壽辰,宣宗御書“壽”字和一副對聯(lián)賜他,上聯(lián)是“望重三公資燮理”,下聯(lián)是“祥開八豑衍期頤”,橫批“三朝耆碩”。宣宗又賞賜了潘世恩一批珍寶,下詔褒贊。
潘世恩之所以備受宣宗皇帝寵信,宣宗在為他7旬壽辰頒布的詔諭中已提到,即端正、勤勞、謹慎。潘世恩為人正派,辦事盡力,謹小慎微,特別是善伺皇上的旨意,順旨阿附,一切都按照宣宗的旨意行事,且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與他同殿為臣、曾是他門生的權臣穆彰阿,與他的老師一樣,也是個順旨阿附的人物。當時人們給他倆編了一首詩,云:
著,著,著,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圣明。
順旨阿附的潘世恩受到人們的譏斥。
有個叫李元度的, 撰著了一部60卷的《國朝先正事略》,為清初至咸豐、同治間人物立傳,有一篇是寫潘世恩的,寫他的世系子女生卒很詳細,但無一言言及他做官干了些什么——他不屑于寫。
三、支持、薦舉林則徐
道光朝,是鴉片大量傾銷中國之時。
鴉片,學名罌粟,俗稱“大煙”,大約明朝時由葡萄牙人輸入中國。自乾隆三十八年起,英國人確立了對中國輸入鴉片的壟斷權,美國等也向中國竭力傾銷。及至道光朝,鴉片輸入激增。道光元年,輸入的鴉片不足6000箱,道光十三年增至2萬余箱,道光十八年達到4萬余箱。鴉片的輸入不但嚴重摧殘了中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造成白銀大量外流,清廷國庫空虛,銀價飛漲。
愛國志士無不關心這個危國乃至亡國的問題。
林則徐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
他是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慶十六年第二甲第四名進士,在湖廣總督任內,厲行禁煙。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五日,宣宗欽命他馳赴廣東查禁鴉片。
中國人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
這年,潘世恩年滿70歲,官居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上行走,管理戶部事務。對鴉片問題的處置,他參與了最高決策。那么,在這場偉大的愛國救國的浪潮中,他是一副什么面目呢?
穆彰阿大學士是反對禁煙的。
潘世恩的態(tài)度,史籍沒有明言。但從他的一些舉動來看,他是個禁煙派,支持林則徐的禁煙行動。
林則徐至廣東后,斷絕與英人的貿易,收繳鴉片。順天府府尹曾望顏上疏,建議斷絕與外國的一切貿易,并禁止廣東的大小漁船出洋。林則徐不贊成這樣做,他上疏說自斷絕與英人的貿易后,其余各國向中國輸入的物品增多,都很高興。若斷絕與一切外國的貿易,他們必定會與英人聯(lián)合起來對付中國。而廣東人多靠海謀生,不準他們的船出洋,就斷了他們的生計。宣宗把林則徐的奏疏交軍機處討論。潘世恩極贊同林則徐的看法,與其他大臣一同上疏,支持林則徐。宣宗詔令按照林則徐的觀點行事。
執(zhí)行林則徐方案的結果是,孤立了英人,有力地打擊了英國不法商人的囂張氣焰。
英國當局惱羞成怒,悍然發(fā)動了旨在維護鴉片貿易的侵華戰(zhàn)爭。腐敗的大清帝國不堪一擊,一些投降派官僚乘機誣陷林則徐,林則徐被革職查辦,流放新疆。道光二十五年,被起用,歷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云貴總督。二十九年,因病辭官。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宣宗駕崩。他的第四子愛新覺羅·奕

若說潘世恩為官順旨阿附,那么,在禁煙運動中他的舉動,對林則徐的支持、薦舉,還是值得贊肯的。
四、壽終正寢
道光二十九年,年八十有一的潘世恩腰痛,上疏請假20天。從四月至五月,1個月間,他3次請假。宣宗特地下詔,讓他帶職在家長期休養(yǎng),何時病好何日視事。潘世恩感到體力不支,上疏辭官,宣宗下詔慰留。
文宗即位后,召見潘世恩,見他體力尚未復元,便諭令他安心靜養(yǎng),兩次給假。但潘世恩自知無力再仕了,屢次上疏乞休。文宗遂詔令潘世恩以大學士的官位退休,并特命他終生享受全俸。
咸豐三年,壬子科鄉(xiāng)試。60年前的那次壬子科鄉(xiāng)試,潘世恩中舉。為此科鄉(xiāng)試舉人舉行的鹿鳴宴,年84歲的潘世恩有幸參加。三年三月,癸丑科會式。60年前的那次癸丑科會試,潘世恩中式。成了一名貢生。四月,癸丑科殿試。60年前的那次癸丑科殿試,潘世恩奪得第一甲第一名。殿試后為新科進士舉行的恩榮宴,潘世恩有幸參加。文宗特賜御書的“瓊林人瑞”匾額。
在中國科舉史上,這是極為罕見的。有清一代,惟潘世恩一人。
咸豐四年,潘世恩病死,享年86歲。
蓋棺論定,文宗對潘世恩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在潘世恩死后下的詔諭中說: “大學士潘世恩品行端正,學問精深。由乾隆癸丑科第一甲第一名進士,授職修撰,自翰林洊擢尚書。皇考宣宗皇帝深加倚重,擢為大學士,委以重任,總理部務,入值上書房,日夜勤勞,特命乘肩輿入值,晉加太傅,賞戴花翎,賞用紫韁,賞穿黃馬褂,恩眷益隆。在官50余年,小心謹慎,克盡職守。”文宗詔賜陀羅經(jīng)被,派怡親王載垣帶領侍衛(wèi)10員,前去祭奠,入祀賢良祠,追謚“文恭”。
潘世恩有4個兒子,長子潘曾沂,舉人出身,官至內閣中書; 次子潘曾荃,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 三子潘曾綬,舉人出身,官至內閣侍講; 四子潘曾瑋,刑部員外郎。
上一篇:沈晦
下一篇:牛錫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