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地域文化·東北的建置與疆域沿革
東北地區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考古資料證明,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東北的原始居民就與中原地區在經濟、文化上發生了密切的關系。進入夏、商、周奴隸制時代后,東北就已納入了中國版圖,中原王朝開始在東北地區設置地方行政機構“州”。東北設州始于唐、虞,虞舜時分天下為十二州,以廣寧(今遼寧北鎮縣)以西地為幽州,廣寧以東地為營州。夏朝設置九州,將幽州省入冀州,營州省入青州,遼寧的西部和東部地區分別屬于冀、青二州。商朝沿用夏制,周時復置幽州。
夏、商、周時期中原的奴隸制政權對東北地區的管轄是通過分封和朝貢兩種形式來實現的。夏就曾在北方分封商侯,商的祖先屬于原居住在河北北部和東北西南部的東夷,后來進入中原成為商朝的統治民族,是構成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朝在遼西地區分封的侯國有孤竹和令支。周朝建立后,封商紂王子武庚于邶,即今河北北部和遼西地區。周成王時平定武庚的叛亂,又將邶改封給召公為燕侯。此外在東北北部有周朝分封的侯國韓,在遼東和朝鮮半島有商遺族建立的箕子朝鮮,也承認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屬于周。分封制體現了奴隸社會土地國有的特點,奴隸制國家通過分封對其所屬侯伯在政治、經濟上進行統治。
在奴隸社會時期,東北地區居住著許多部族,夏、商、周王朝通過朝貢形式,對邊遠各族進行封冊,使東北各族與中原王朝建立了政治上的臣屬關系。這主要是針對東北各族中普遍存在的氏族制殘余而采取的一種相應統治措施。夏朝就已對東北的九夷建立統屬關系,商朝通過分封孤竹、令支等侯國統御當地的少數族,周時在東北北部分封韓侯,管理當地貊系統少數民族事務。而居住在黑龍江下游的東北古老民族肅慎,早在周初就接受冊命,向西周“貢楛矢石弩”,明確了它與中原王朝在政治上的隸屬關系。中原王朝還對周邊四夷規定了一整套服事與朝貢制度。
夏、商、周王朝是多民族的奴隸制國家,它在東北的疆域范圍,除直轄的州和侯國外,與中原王朝建立臣屬關系的邊遠民族的活動區域,也是構成東北疆域的重要內容。這是由東北民族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決定的。肅慎是周的“北土”,它的活動范圍東抵日本海,北達鄂霍次克海,形成周在東北地區的東部和東北部邊界。東北的西北屬幽都的北境,包括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及黑龍江上游南北之地。東北南部臨渤海和黃海,這就是奴隸制時代東北的疆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變革的時期。經過這場變革以后,中原封建王朝在東北地區建置郡縣,還設立專門機構管理東北各族事務。隨著東北各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東北民族也先后建立了地方民族政權,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央。封建制度的確立,在東北的建置沿革與疆域發展史上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最早在東北地區設置郡縣的是燕國。燕國原是周初分封的侯國,地處今河北的北部和東北的西南部。燕昭王時,燕國國力增強,燕將秦開襲破強大一時的東胡部落聯盟,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燕國勢力深入到遼河流域后,與箕子朝鮮的后代朝鮮侯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秦開打敗了朝鮮侯,拓境至鴨綠江以西地區,完成了對東北的統一。燕的五郡與今天東北地區相關的為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三郡的設立,第一次把東北南部置于封建政權的有效管轄之下,推動了東北南部地區封建化的進程,對東北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統一六國后,繼置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右北平郡治在無終(今河北省薊縣),遼西郡治在陽樂(今遼寧省義縣),遼東郡治在襄平(今遼寧省遼陽)。郡下復設縣。郡縣行政管理體制的完善,說明秦比燕加強了對東北南部的統轄。秦末漢初,東北南部的三郡處于燕王割據勢力控制之下,燕王臧荼、盧綰被先后削除后,漢政府又立同姓皇子為燕王。漢武帝時廢燕國,復置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遼東郡設置在今遼河流域,轄境并不限于遼河以東,包括遼河以西部分地區在內,東南至鴨綠江下游。
遼西郡轄境大致包括遼河西部至河北東部地方。右北平郡,在今河北省東北部及遼寧省西部一部分地區,是與東北地區有關的一個郡。此外,漢政府還在邊地各郡分置郡尉,主要管理軍務。
至東漢安帝時,為了安置與管理內附的少數民族,漢政府在遼西郡與遼東郡之間設立專門的統治機構遼東屬國。遼東屬國是在保存烏桓或鮮卑本族族俗的情況下,按照中原地方行政體制設置的一種地方行政機構。
為了加強對東北少數民族的管轄,漢武帝時置護烏桓校尉。治所初在幽州(今北京市),東漢時改治上谷郡寧城(今宣化西北)。護烏桓校尉代理中央掌管烏桓、鮮卑的封爵、頒賞、質子和互市等事務。
朝鮮半島四郡是元封三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時設置的。衛氏朝鮮是漢初流亡到朝鮮的燕國人衛滿在奪取箕氏朝鮮政權基礎上建立的地方割據政權,但在名義上仍隸屬于西漢中央。至衛滿之孫右渠時,衛氏朝鮮采取與漢政府公開對立的態度,招誘漢地人逃亡,阻撓鄰近部族與漢政府的正常往來。漢武帝在擊退匈奴勢力之后,決心采用武力征服衛氏朝鮮。元封三年(前109),漢軍包圍朝鮮都城王險城(今平壤),衛氏朝鮮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裂,右渠被殺,衛氏朝鮮滅亡。漢朝取得朝鮮半島大半部,并在這一地區設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
燕、秦、漢時期,中原王朝通過設置郡縣和護烏桓校尉、遼東屬國統轄廣大的東北地區,東北的疆域在奴隸制時代疆域的基礎上不斷鞏固、擴大和發展。漢代是東北疆域大發展的時期,至漢武帝滅衛氏朝鮮而置四郡,不僅恢復了燕、秦故地,又開拓了新區。
東漢末年,遼東大族公孫度乘中原軍閥混戰之機割據遼東。公孫氏政權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盡量避免與中原政權發生沖突。對周邊各族也以和親和安撫為主,對恃強不服者則以武力相征伐,先后擊敗了高句麗和烏桓兩大民族勢力,“東夷九種皆服事焉”,成為東北地區最強大的多民族的地方封建割據政權。公孫氏統治時期,是東北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公孫氏政權把遼東郡分為遼東、遼中、遼西三郡,并越海收山東半島的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公孫氏政權不僅恢復了兩漢時期朝鮮半島四郡的地區,領有玄菟、樂浪兩郡,勢力還伸張到朝鮮半島南部,在樂浪南部增置帶方郡。
曹操擊敗袁紹父子后,于建安十一年(206)出師征討割據在遼河以西的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斬其首領蹋頓,首先統一了遼西地區。景初二年(238)司馬懿率師征遼東,魏兵追殺公孫淵父子于太子河上,公孫氏政權滅亡,中國北部和東北地區復歸統一。魏在東北地區置遼東、遼西、昌黎、玄菟、樂浪、帶方等郡。正始五年(244)、六年間,魏派毋丘儉征高句麗,攻破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北),追高句麗王位宮至北沃沮。東北各族臣服于魏。魏置護東夷校尉,治襄平(今遼寧遼陽老城),統管少數民族事務。
西晉代魏后,東北地區便置于西晉王朝的管轄之下。西晉政府在東北地區設置平州,州府設在遼東郡襄平縣(今遼陽市),統領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五郡。又置幽州,下轄北平郡、遼西郡。在襄平設護東夷校尉,管理東北與朝鮮半島各族。由于晉初政局穩定,國力強盛,東北歷朝未曾歸附的各族也紛紛遣使貢獻。西晉中央加強了對東北各族的統治,分布在今黑龍江及俄羅斯阿穆爾地區的各族也接受晉護東夷校尉的管轄。西晉末年,中原陷入封建割據混戰之中,晉對東北地區的統治呈現失控狀態。東北各族上層分子乘勢蜂起,其中鮮卑慕容部、段部、拓跋部陸續建立地方民族政權。這一時期東北地區先后處于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統治之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東北的行政設置基本上沿襲秦漢制度,一方面設置郡縣,并在郡縣之上設州,加強對郡縣地區的行政管轄。同時在東北邊遠地區設護東夷校尉,管理扶余、高句麗、沃沮、挹婁、豆莫奚等東夷諸部。設護烏桓校尉和護鮮卑校尉,管轄烏桓、鮮卑等族。東北各族與中原政權隸屬關系得到繼續發展,經濟文化往來也日益密切。東北這一時期的疆域東至日本海,東北達鄂霍次克海,北達黑龍江上中游以北,西部抵達鮮卑、柔然、突厥的東界,同蒙古草原連成一片。
隋唐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唐朝在統一東北的過程中,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變藩附為府州,改變了過去在東北邊遠民族地區采取設置護烏桓校尉、護鮮卑校尉、護東夷校尉的統治形式,在東北各地普遍地設置府州縣。這是中原王朝為了加強對東北的有效管轄而在行政設置上的重大發展。
唐朝在東北全面設置府州縣的過程是隨著唐王朝收復遼東、統一東北的過程而逐次完成的。遼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版圖的一部分,是東北地區封建經濟文化最發展的地區。但自后燕以來長期為高句麗封建政權所盤踞。隋、唐統治者為了收復遼東故地,與高句麗封建政權展開了長期的戰爭。唐太宗、唐高宗兩代連續對遼東用兵,乾封二年(667),唐將李等連拔遼東各城,會師鴨綠水,軍威震遼海。總章元年(668)唐軍攻克平壤,高句麗滅亡,遼東故地盡為唐朝收復。唐滅高句麗后,在遼河以東以及其他高句麗舊地共設九個都督府,四十一州,一百個縣,統由安東都護府管轄。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西自貝加爾湖以北、東至鄂霍次克海,都在唐朝的管轄之下,納入中國唐代東北疆域和版圖。
遼代是以我國北方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東北是契丹人的故鄉,東北地區占遼朝統治區域的三分之二以上。遼五京中的三京,即上京、中京、東京都在今天的東北地區。遼代東北地域遼闊,民族成分復雜。遼代統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除對契丹、奚、漢、渤海等民族,以及上京、中京、東京三道所屬州縣實行逐級直轄外,還對分布在東北邊遠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民族,保留原有的部落形式,按照各族的不同習俗,分別設立民族大王府、王府、節度使和惕隱等機構,實行羈縻統治。
遼代是一個多民族的封建政權,它結束了唐末以來東北地區的分裂狀態,東北地區的統一有利于各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鞏固了中國東北疆域。遼代東北疆域東瀕日本海,北達外興安嶺一帶,西北達貝加爾湖東巴爾古津河流域,東北抵鄂霍次克海,東南邊界基本上以遼保州東沿清川江、大同江上游至東部定州都連浦一線與高麗交界。遼對東北的統治比以往各朝都更加完備,尤其對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濱海地區各部族設置大王府、王府、節度使等機構,更加明確了遼對這一地區的管轄范圍是當時東北疆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女真族興起于東北的中北部地區。到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前,金王朝的統治中心一直在東北。金代對東北地區的統治比前代大為加強了,其突出的表現是把遼代在東北的羈縻統治區變為直轄統治區,從而強化了對東北地區的全面、直接的管轄。
金朝的地方行政建置大體上因襲遼、宋制度,并繼承了渤海和遼的五京制,地方設路、府、州、縣。在東北,在金的上京、東京、北京三京設上京路、咸平路、東京路和北京路四路。
此外,金朝統治者還利用本族固有的猛安謀克制度,對女真、渤海、契丹等族加以編制,并調遣到各路駐防。所謂猛安謀克是來源于女真民族部落時代的軍事或行獵組織,阿骨打創建猛安謀克制度,以三百人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謀克即百夫長,猛安為千夫長。猛安謀克既是女真人的軍事組織,也是其社會組織單位,具有軍政合一的性質。后來金太祖又把降附的契丹和渤海編入猛安謀克內。金初猛安謀克戶幾乎遍布東北各地,分布在北達外興安嶺,東北至黑龍江下游,東濱日本海的廣大地域。猛安謀克本身就是地方行政單位,各路猛安謀克由路直接管轄,不隸屬于州縣,形成了一套與州縣制并行不悖的制度。后來,隨著金朝統治區域的擴大,女真猛安謀克戶大批南遷,其社會性質也發生了變化。
金代東北疆界的走向,西北部、北部和東部與遼代相同,東北則達庫頁島,東南以東京路的東南鴨綠江下游與高麗為界。但金代在東北直接派官設治的地區擴大了,這在東北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說明金朝對東北邊疆地區的統治更加鞏固和加強了。
元朝在東北的統治機構和行政設置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至元初期,東北分別由東京、廣寧、開元、北京等八路宣撫司、總管府管理。而黑龍江上游、嫩江流域及遼河上游一帶,為成吉思汗時期分封的蒙古東方諸王的封地。至元二十四年(1287)以乃顏為首的蒙古東方諸王發動的叛亂被平定后,元政府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設立遼陽等處行尚書省(后改行中書省),簡稱遼陽行省,成為元朝管轄東北地區的主要行政機構。
元朝在金代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東北的統治。在遼陽行省南部的遼陽、廣寧、大寧、沈陽諸路下設府、州、縣,開元、水達達路下設軍民萬戶府,統轄東北東部和中北部地區的女真、水達達各部。
明朝在內地設置兩京和十三個布政使司,在邊疆地區設置了許多都司、衛所和屬部。在東北地區,明朝廢除了元朝的遼陽行省,在東北南部設置了遼東都指揮使司。明朝統御東北的最高軍政長官有三大員,軍政大事需由三大官員共同裁決。
明朝東北疆域,東南部以鴨綠江、圖們江與朝鮮為鄰,東瀕日本海,東北達鄂霍次克海及庫頁島等沿海島嶼,北部邊境西起貝加爾湖北端,向東達黑龍江中游以北外興安嶺,至黑龍江下游以北兀的河,達鄂霍次克海。主要是女真各部與兀良哈三衛分布的奴爾干都司轄區。
東北是滿族的發祥之地,清朝統治者把東北視為龍脈所鐘的特殊區域,在行政建置上實行一套與內地行省迥然不同的以八旗駐防為主,軍政合體、旗民分治的統治方式。即是以盛京五部及將軍一套軍政系統專理旗兵和旗民,以府、州、縣行政機構管理未編入旗籍的漢民,駐防與州縣并存的旗、民兩重管理體制。清仿明朝制度,以盛京(今沈陽)為留都,陸續設禮、戶、工、刑、兵五部,綜攬東北事務。在東北先后設置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個相當于內地行省一級的將軍轄區。東北三將軍既管軍事,也兼轄民政,是東北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
清代東北州縣的設置,始于奉天,吉林次之,黑龍江最晚。這與漢族民人移墾東北的趨勢有著直接的聯系。主要設置在奉天地區。到道光時奉天地區設有奉天、錦州二府。而吉林、黑龍江設民治機構較晚,隨著漢族民戶的不斷增加,才陸續出現一些民治機構。
清朝末年,由于帝國主義侵略的不斷深入,東北漢族人口大量增加,土地迅速開墾,以八旗駐防為主、旗民分治、軍政合一的管理體制已完全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清政府被迫在東北建立行省,專設民官,陸續設立道、府、廳、縣,在建置上完全等同于內地的行政機構。
清代東北的行政建置體現了首崇滿州的特點,這種駐防與州縣兩重管理體制并存,“旗民分治”的方法帶有濃厚的民族壓迫色彩。軍政合體的八旗駐防制、州縣制、鄉長姓長制同時并存的管理機制也反映了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在一定時期內,對加強清王朝對東北地區各族人民的統治,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保衛祖國東北邊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封建時代的東北疆域,在清朝時發生了重大改變。直到17世紀中葉以前,所謂的東北疆域,其東境、北界并不與他國相鄰,西境與今內蒙古東四盟及河北省北部相接,幾乎也是不變的,只有東南部與高麗或朝鮮之間勢力時有伸縮,明清以來也基本穩定在鴨綠江、圖們江一線。構成東北疆域的內容,則以中國境內的封建政權在東北設立的軍事行政機構管轄所至以及與中國的封建政權發生政治上隸屬關系的東北民族活動范圍為標志。明末清初,在中國北方出現了一個強大的鄰國,就是侵略成性的沙俄封建軍事帝國。17世紀中葉以來,沙俄侵略者不斷越過外興安嶺,迫使當地我國的索倫、達斡爾等族人民南遷,并進一步竄擾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清政府組織雅克薩反擊戰,遏止了沙俄的侵略活動。中俄雙方經過談判,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以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至海為中俄雙方東段邊界。以后又簽訂了《布列斯奇條約》,規定以恰克圖為中心,向東到額爾古納河,向西到沙賓達巴哈,為中俄中段邊界。《布列斯奇條約》規定的這條邊界,大部分為喀爾喀蒙古北方邊界,一部分是黑龍江將軍所屬呼倫貝爾總管統轄地區與沙俄的邊界。《尼布楚條約》所劃定的邊界和《布列斯奇條約》中劃定的屬于黑龍江將軍管轄的一段邊界,在法律上明確了鴉片戰爭以前中俄在東北的北部邊界。東北的東南部為中國與朝鮮邊界,以鴨綠江、圖們江為限。東部、東北部瀕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包括庫頁島及沿海諸島嶼。南面瀕臨渤海和黃海,西與蒙古高原接壤。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沙俄勾結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用武力脅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鯨吞了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大受益者。以后,沙俄又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斷吞食我國吉林東部領土,形成了今天我國東北的疆域現狀。
上一篇:東北文化·多種形式并存的文化教育體系·東北的儒學教育體系
下一篇:東北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地域文化·東北的民族和東北民族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