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西陵峽·遺跡口碑傳
西陵峽風景奇絕,吸引了許多文人前來觀賞。人們更津津樂道地把一些奇異景物與著名詩人聯在一起。屈原、白居易、元稹、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陸游、王士禎等人在此都有遺跡或故事留存。
屈原和米倉口
兵書寶劍峽壁上,有一形似糧倉的巨石,石下有漏斗形豁嘴,人呼“米倉口”。很早以前,天旱無收。巫山神女在此點石成倉,指沙為米。窮苦人每日可從此倉口得米度日。一貪心人欲多得米,鑿大了倉口。結果就只流白沙了。
傳說屈原小時,十分同情人民的疾苦。他偷偷從家中背米,放到米倉口,救濟窮人。一時三峽到處都傳頌著“神女又下凡了”的新聞。父親知道真情后,鼓勵他刻苦讀書,學習治國安邦之道,解救天下窮人。以后,他果然不負父望,忠心耿耿,輔佐楚王。直至今日,三峽人民還在端午節這一天到米倉口來悼念屈原。
三游洞與陸游泉
西陵峽東口南津關附近擂鼓臺下,有一30米深、20米寬、10米高的奇幽洞府,因唐代詩人白居易、白行簡、元稹發現并同游此洞而名之曰“三游洞”。元和十四年(819)三月,白居易自江州司馬徙忠州刺史,偕弟行簡自潯陽順江上游,舟至夷陵,遇到由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的元稹,“將別未忍”,載酒泛舟,發現了此洞,“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警動耳目”。“自未訖戊,愛不能去”,“各賦古調二十韻,書于石壁”。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并以此名洞。后來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赴京過此,慕名游洞,賦詩題壁“昔年有遷客,攜手過嵌臺;去我歲已百,游人忽復三”(蘇轍),人謂“后三游”。故有詩云:“夷陵多名山,夷陵多名洞;三游最有名,喧傳自唐宋。”
三游洞不僅以洞奇景美聞名古今,而且以異彩紛呈的摩崖壁刻著稱于世。據史載,古代名人在此留下的摩巖壁刻有一百余件。除前后“三游”的六人外,宋代黃庭堅、趙抃、葉衡、陸游、明代劉一儒、清代王士禎等都曾在此題刻詩詞,今存40余首,皆為珍品。
相傳三游洞附近以前無水飲。一年,陸游貶夔州府通判,在此流連忘返,不覺肚中饑渴難忍,隨手從地上抓起把一土。立刻,地涌清泉,在洞外不遠匯成小潭。陸游很高興,揮筆題詩:“苔徑芒鞋滑不妨,潭邊聊得據胡床;巖峰倒看峰巒影,澗遠中含藥草香。汲取滿瓶牛乳白,分流觸石珮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至今三游洞左側下方的壁腰中仍有泉水流淌,注入崖下一小潭中。潭口正方形,水珠如玉,常盈不枯,人稱“陸游泉”,俗名“神水”。潭邊石壁上,陸游題詩歷歷在目。
黃庭堅與蛤蟆碚
長江南岸燈影峽絕壁下,有一形似蛤蟆的巨石,人呼“蛤蟆碚”。數股清泉自石中不斷流出,味美色清,被唐代茶圣陸羽譽為“天下第四泉”。陸游贊曰:“巴東峽里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歐陽修《蛤蟆碚》亦云:“石溜吐陰巖,泉聲溝空谷。能邀美泉客,系舸留崖腹。陰精分月窟,水味褾茶綠。”相傳蛤蟆碚為月宮中偷跑出來的小蛤蟆受日月精華所變。
宋紹圣二年(1095),黃庭堅訪蛤蟆碚,題詩后,不慎將一枝紫毫筆失落泉中。他后來到苦竹寺題墨,見小僧捧出的文房四寶中,有前次失落之筆,驚問何來,方知是日前于后園井中撈獲。從此,民間就流傳著蛤蟆泉與松滋苦竹寺井水相通的說法。幾年后,黃庭堅復訪時,言及前事,興致依然,題詩曰:“云生草履踏芒鞋,雙手摩擦醉眼開;行苦鳴柯招野趣,泉甘濡筆寫詩才。燕聲高處群鴉唱,塔影空中落雁回;通慧老僧能記我,當年山谷又重來。”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華山之旅·華山·道教與華山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鄧尉山·鄧尉梅花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