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東北民族的風俗習慣·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北京、河北、山東、內蒙古、新疆等省市自治區,人口4299000人(1982年)。滿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早期的滿族是林中之民,原來居住在東北的東部、東北部的高山密林之中。早期滿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狩獵、捕魚和采集是其主要生活來源。同時滿族社會內部盛行掠奪之風,戰爭成了他們經常性的職業。狩獵和戰爭的需要培養了滿族人精于騎射、尚武好戰的民族習尚。騎馬是狩獵和交通的前提條件,射箭是謀生和御敵的必要手段。在這種環境的自然熏陶下,滿族成員從小便習騎射,十余歲的兒童就能在馬上馳騁,女子執鞭不亞于男人。在戰斗中人人踴躍爭先,以勇往掠獲為榮耀,以退縮無為為恥辱。滿族進入遼沈地區后,雖然社會生產已從漁獵經濟向農耕經濟轉變,但漁獵、采集仍是其重要的經濟部門。入關后,滿族統治者把行圍狩獵作為一種固定的軍事訓練形式堅持下來,以此督促八旗子弟勤于弓馬騎射,提倡尚武精神,保持八旗勁旅旺盛的戰斗力。保持滿族淳樸舊俗和騎射技能成為有清一代的大政方針,這在東北滿族中推行得尤為突出。
滿族人有自己的獨特的服飾和發式。滿族男子的發式沿襲了其先世女真人的習俗,民族特點比較突出,是半薙半留的辮發。就是剃去頭頂前半部周圍的頭發,只留顱后少許頭發編結成辮垂于腦后,胡須也只留左右十余根,余皆拔去。在占領遼沈地區和統治全國后,滿族統治者嚴令廣大漢族人民薙發易服,強制推行滿族發式,并把薙發與否作為衡量是否歸順為大清臣民的標志。因此,薙發垂辮也就成了清代滿族、漢族、蒙古族等各民族的共同發式。滿族婦女多梳“杈子頭”,俗稱“兩把頭”、“把兒頭”,梳法是把兩邊頭發都束到頭頂,然后從中央分開,在兩邊各綰一個髻,再把腦后頭發綰起,呈燕尾形。后來由于受漢族婦女發式影響,一般多把發髻梳成扁平的形狀,俗稱“一字頭”。
滿族人的衣冠服飾也和漢人的寬衣博帶截然不同。男子多穿青、藍色的長袍和馬褂,長袍為圓領、窄袖、捻襟、左衽,四面開衩。袍服袖口接有一個半月形的袖頭,狀如馬蹄,故稱馬蹄袖。平時袖口挽起,冬季出獵和作戰時放下來,起到御寒和保護手背的作用。下身穿套褲,只有褲筒,沒有褲襠,上下兩端均有帶子,上端系腰,下端裹腿。這種以窄而瘦為特點四面開衩的袍服非常適合騎馬射獵的需要。滿族婦女的服飾是窄瘦的左衽長袍,樣式基本上與男子相同,但更講究裝飾,多在領口、袖頭或衣襟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色的牙子。滿族入主中原以后,旗袍逐漸成為滿、漢婦女通用的女裝,式樣也由最初的寬腰身直筒式不斷演變發展成現在的緊身合體、線條清晰流暢更能展示女性人體美的新式樣。旗袍不僅美觀大方,更能展示東方婦女的典雅、文靜、端莊的氣質和風韻,因此深受世界各國、各民族婦女的歡迎,成為滿族對中華服飾文化的一大貢獻。
滿族的飲食也保持了傳統的民族特點,種植的農作物以稗、粟為主,多數屬于粘性糧食。滿族人素有愛吃粘食的習慣,因季節不同做法各異。春天做豆面餑餑,夏天用蘇子葉包成蘇葉餑餑,秋天用粘米做成打糕,冬天用粘米面包上小豆餡,放在戶外凍貯起來,隨吃隨蒸,既方便又能保持味道鮮美。滿族和他們的先世都有養豬的傳統,豬肉是他們主要肉食來源。他們習慣吃白肉、血腸、酸菜、粉條。滿族火鍋也很有特色,在寒冷的冬天全家圍坐在飯桌旁,把準備好的白肉、血腸、酸菜、粉條連鍋端上,每人一個醬碟,內放調料,鍋內咕嚕咕嚕冒著熱氣,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滿族糕點也獨具特色,“薩其馬”是滿族的名點,據傳是由一位滿族將軍留下的。其原料是以雞蛋和白面做成細條,過油煎炸,再拌上蜂蜜、白糖、瓜子仁,做成金糕條,再撒上青紅絲,既美觀又香甜可口。
滿族的住房和居住習慣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生產生活水平決定。早期滿族住房多為土坯砌筑,墻厚數尺,房頂上覆以厚厚的苫房草,用于冬季御寒。房屋南向,門朝南開,南壁開窗。火炕是冬季室內的主要取暖設施。滿族屋內砌有南、西、北三面相連的轉圈坑,俗稱為彎子炕。三面炕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南炕因在南窗下,冬季陽光直接照在炕上,比較暖和,多為家中長輩和客人們準備。北炕則住晚輩或用以烘晾、存放糧食。夜里全家橫臥炕上,并頭而眠。西炕在神板之下,平時不許隨意坐臥,只能在家祭時擺放供品和祭具。滿族住房設計適應了我國東北地區氣候特點,室內寬敞、采光充足,便于保暖,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滿族信仰薩滿教,祭祀是體現其民族特點的重要習俗,主要有祭天、祭祖、祭星和背燈祭。皇宮內“元旦拜天”、“出征凱旋”要在堂子內立桿祭天,這是國家大典,皇帝必須親自參加,此為公祭。平時經常性的“月祭”、“馬祭”、“桿祭”屬于皇家私人祭典,此為私祭。民間祭祀分“常祭”和“臨時祭”,“常祭”中最隆重的祭祀是大祭,又叫“家祭”或“年祭”。家祭是指滿族內各姓氏以血緣族姓為單位舉行的祭祀祖先的一種活動,一般在新谷登場以后或在春秋兩季舉行,在時間上又有朝祭、夕祭之分。祭祀之日,首先進行朝祭儀式,由族長率領全族老幼依輩份排列在供奉祖先神板的西炕下,薩滿祝詞,眾人行叩頭大禮。接著便是別開生面的獻牲儀式,由主祭人將一碗燒酒灌進一頭捆綁起來的豬耳朵里,豬若用力震搖耳朵,說明祖先“領牲”了,認為是大吉大利。薩滿搖鈴擊鼓跳神,全家人興高采烈,將豬去毛切成八塊煮熟分食,稱為吃福肉,夕祭是在天黑后進行,屆時要熄滅室內所有的燈盞,故又稱背燈祭。關于這一種神秘祭禮的起源,民間廣泛流傳著一段故事。傳說被祭祀的人是完立媽媽,完立媽媽是明朝總兵李成梁的侍妾,因為救罕王而被李成梁殺死。完立媽媽被殺是在夜里,身上沒穿衣服,因此祭祀時要熄滅燈燭。這一被祭女神因與祖先有關,所以被視為祖神加以祭祀。祭祖的第二天要舉行祭天儀式,滿族崇奉天神為最高神,是主宰宇宙的最高統治者。因此他們每逢出征、狩獵等重大活動,都要舉行告天儀式,祈求天神保佑成功,并且許下事成之后祭祀酬謝的“愿”。因此,滿族人又稱這種儀式為還愿。民間祭天一般在滿族住宅院內的索羅桿下進行。滿族祭祀活動是同其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緊密相連的,帶有原始迷信的色彩,他們企圖通過祈求神、祖的力量擺脫苦難,獲得福祉,反映了這個古老民族純樸美好的生活愿望。
滿族社會初期禮儀比較簡單,保持了傳統質樸的風俗。如下屬見長輩行叩頭禮,女子見人的禮節是“跪膝而坐,以右手指加于眉端”。親舊相見,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禮,是最隆重熱烈的禮節。隨著滿族社會的發展受封建禮儀的影響愈來愈深,滿族人的禮節也日漸繁縟,除抱腰接面和叩頭禮外,最常見的為請安和萬福禮。男子請安,凡是穿著箭服的,即綴起馬蹄袖頭和旗袍,先放垂袖頭,左足略前移,右足后引屈膝,離地寸許,并以雙手按左膝,略低頭,然后慢慢起身,名曰請安。受者除家中尊長以外,其他親友要還半揖禮,平輩要同樣還禮。婦女請安行“萬福”禮,其動作是兩手扶膝下蹲,或以手加額直跪點頭,俗稱為摸鬢角。
上一篇:滇云文化·孕育滇云文化的地理環境·滇云文化的周邊環境
下一篇:東北文化·色彩繽紛的藝術世界·滿族的筵宴樂舞和祭祀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