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古代制陶術
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發現的陶器殘片表明,我國陶器制作源于萬年以前。原始陶器是泥質陶,制作簡單,表面無裝飾。新石器時代,發明了在粘土中摻砂粒或蚌殼末的夾砂陶,較泥質陶要堅固耐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已有含鐵紅陶,其上多繪有幾何圖案或動物形花紋,仰韶文化因此又被稱為新陶文化。其后的龍山文化則以黑陶(含錳土)為主,故龍山文龍又被稱為黑陶文化。黑陶俗稱蛋殼陶,與紅陶相比,薄而有光澤,表面無紋飾。夏代彩陶有不少藝術珍品;商代出現白陶;東周以后,陶制品大量為陶俑和冥器;秦始皇陵兵馬俑反映了當時雕塑藝術的高超水平和我國古代先進的制陶技術。后世發展的紫砂陶,可與瓷器媲美。“陶都”宜興的紫砂陶壺享有“世間茶具稱為首”的贊譽。紫砂工藝品曾先后在70多次國際博覽會上展出,明清時期已遠銷海外。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原始紡織技術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