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西安城墻·古城垣碩果獨存
西安城墻是我國六大古都中保存至今唯一較完整、規模最大的城墻,為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擴建而成。
朱元璋還未做皇帝時,采納了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此后便非常重視筑城,明代筑城之風盛行,以致民間流傳“漢冢唐塔朱打圈”的俗語。
明城墻筑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以唐代皇城城墻為基礎,加高加厚,并沿著原皇城西墻向北伸延,沿原皇城南墻向東伸延,新建北城墻和東城墻,面積比唐皇城擴大三分之一。明城墻高12米,頂寬12至14米,底寬15至18米。城墻用黃土分層夯筑,最底層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十分堅固。城墻四周開有四座城門,東名長樂,西名安定,南名永寧,北名安遠。每座門樓有三重:闕樓、箭樓、正樓。城樓下建有駐兵的“甕城”。城墻每隔120米修建一座突出城外的敵臺(又叫馬面),有敵臺九十八個,臺上都建有駐兵的敵樓。修垛口近六千個。城外有20余米寬、10余米深的護城河,與城墻共同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防御體系。明清兩朝多次對城墻加以修茸。最初城墻全部是夯土墻,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巡撫張祉首次在墻外砌了一層青磚。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主持了工程浩大的補修,沿舊墻底先圍石后灌漿,再用黃土逐層夯打,加強了防御性能。1983年起,又對城墻、護城河周圍大規模修建,初步形成環城公園。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廈門之旅·南普陀·古剎素菜香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張家口之旅·北辛堡·古墓一展燕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