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的宗教和民間信仰·基督教與伊斯蘭教
(1) 基督教
基督教源于一世紀中葉的巴勒斯坦。包括羅馬公教(即天主教)、正教和新教(又稱耶穌教)等派別。其中天主教和新教在中國的福建影響較大。
天主教(一說為基督教聶斯脫利派)于唐貞觀九年(635)傳入中國,被稱作景教,在長安建寺傳教,影響乃至福建。唐末,景教在中原地區絕跡,但仍在福建民間秘密流行,泉州發現的五代時期景教“十字架”石刻就是佐證。元代,天主教方濟各會傳教士隨商船到泉州傳教,時稱“也里可溫教”(蒙古語,意即“有福緣的人之教),于泉州設立教區,建立修道院及教堂四五所。近幾十年在泉州相繼發現了二十余方元代也里可溫教石刻,顯示出當時的盛況在泉州的影響。元亡,也里可溫教也在福建一度絕跡。
明天啟五年(1625),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等先后到福州和閩北傳教,由于得到告老返鄉的宰相葉向高的支持,逐漸發展到福安、閩侯各地。艾儒略在福建傳教二十四年,較好地將天主教義理與儒家經典結合起來,成績斐然,著述豐富,被閩中士人稱為“西來孔子”。曾先后在各縣建教堂二十三所,并改二所武夷山廟宇為教堂。
明萬歷十五年(1587),梵蒂岡教廷遠東布道根據地菲律賓“玫瑰省”(教省)成立,于崇禎四年(1631)派傳教士十一人經臺灣到達廈門、福州,開創第一個“多明我會”傳教區。福建自此被納入西班牙“多明我會”的勢力范圍。
天主教在閩東百余年的傳教活動,多次受到群眾反抗。清順治二年(1645),福安群眾搗毀教堂,痛打傳教士徐方濟谷。繼又發生劉方濟谷誘騙、拐逃福安女青年為修女事件,激起更大的公憤,民眾聯名向清政府控告。后政府投殺劉方濟谷,并下令盡逐教士,從此“多明我會”的神父便不敢公開傳教了。
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政府因天主教與中國“敬孔祭先”的禮儀相抵觸(1704年11月20日,羅馬教皇克勒門十世嚴令禁止中國天主教徒祀孔、祭祖),下令禁止天主教的活動,沒收教堂,驅逐傳教士出境。主教白伯多祿被逐后,復從澳門潛回福建,繼續到福安傳教。乾隆十一年(1746),清政府捕殺白伯多祿及四個神父。福建天主教受到沉重打擊,再次銷聲斂跡。
新教是16世紀后從羅馬公教(天主教)中分裂出的諸多宗派的統稱,1807年開始傳入我國。1842年2月,美國美以美會教士文為廉夫婦同美國歸正會教士雅稗理,從香港乘英艦到鼓浪嶼,在廈門布道,創立教會。不久,英國“自由教會”、英國長老會的傳教士也相繼而至。1847年美國衛理公會(亦稱美以美會)開始在福州傳教。從此,新教便以廈門、福州為基地,逐步擴展到延平、興化、泉州、漳州等城市及全省各地的窮鄉僻壤。1844年6月,美國歸正會在廈門興建新街禮拜堂,是近代外國教會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稱為“中華第一圣堂”。1856年福州茶亭建成的“真神堂”,為衛理公會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堂會。
鴉片戰爭后,銷聲斂跡的天主教,又漸漸在福建復蘇發展。光緒七年(1883)天主教在福州、廈門設立教區,匿于福安的多明我會也遷回福州。后來美國、法國的天主教會相繼滲入福建,改變了西班牙多明我會獨占教區的局面。
在全國的基督教會活動中,福建基督教會活動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傳教和建立教堂的時間上,福建是最早的省份之一;從教派和教堂的數量來說,福建所占要較其他省份為多。
(2)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系由七世紀初阿拉伯的麥加人穆罕默德創立。創立后不久就從海路(即從巴林、波斯沿海到廣州、泉州和揚州)傳入福建。唐武德年間(618—626),穆罕默德派遣四名高徒赴中國傳教。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三賢、四賢死后葬于泉州東湖之畔的靈山。相傳此二賢葬后,是山夜光顯發,人異而靈之,名山為靈山,墓曰圣墓。兩墓并列,墓蓋用花崗石雕成。墓南向,墓后有半圓形石建回廊。石回廊下正中豎一阿拉伯文石碑,碑文記述三賢、四賢事略,為元至治三年(1323)建墓時立,回廊西側立一記明永樂十五年(1417)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專程向此墓行香事的中文“鄭和行香碑”。明史并無鄭和信奉伊斯蘭教的記載,但此碑證明了他是一個穆斯林。圣墓具有濃厚的阿拉伯建筑風格,是泉州伊斯蘭教的重要古跡。
泉州是我國最早的三個伊斯蘭教區之一,這是因為宋元時期的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口,外商云集于此,其中不少人信奉伊斯蘭教,他們或貿易、或留居,都有進行宗教活動的需求,便在聚集區建造寺院,按時誦經,逐漸形成伊斯蘭教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僑居泉州市涂門街附近的外國穆斯林集資,在當地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城禮拜寺式樣建造了一座清真寺——圣友寺,現存望月臺、祝圣亭、奉天壇等建筑,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它和廣州的“懷圣寺”、杭州的“真教寺”,合稱我國沿海三大古伊斯蘭教寺。
元朝還有不少穆斯林,是跟隨西域金吉軍隊經邵武到福州、泉州等地,并安家落戶的。這是福建穆斯林的另一個來源。元末,泉州發生了長達十年的亦思巴溪戰亂,大部分穆斯林離泉回國,清真寺、穆斯林公墓等都遭到很大破壞。
我國自古保護僑民的信仰自由。泉州清真寺內至今保存著明成祖于永樂五年(1407)頒布的保護伊斯蘭教《敕諭》碑刻。文曰:“……敕諭護持,所在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違,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清代靈山圣墓先后五次重修,康熙年間地方官還聘請阿訇在清真寺內教導穆斯林“學經解篆”。說明明清兩代福建伊斯蘭教有所復蘇。
1921年泉州伊斯蘭教徒到上海募捐以修建教寺,部分外出的穆斯林也回到福建。抗戰期間,全國成立伊斯蘭教協會,各省均有分會,福建分會設在泉州。福建雖是伊斯蘭教傳入最早的省份之一,但其影響不如佛教和基督教。
上一篇:三秦文化·三秦文化滋生的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對三秦文化的影響
下一篇:齊魯文化·從“百家爭鳴”到儒術“獨尊”·墨學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