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民族之邦風采異·回族與伊斯蘭教
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因此,回族人口入居中國之初,也就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之時。早在唐、宋時代,中近東地區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就來到中國,他們受到當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歡迎和款待,也正是這些遠道來的客人把伊斯蘭教帶進中國。到了元代,大批中近東地區的穆斯林被元朝軍隊帶到中國,伊斯蘭教也就大量地被傳到中國各地,并且真正普及開來。伊斯蘭教在寧夏地區的大規模傳播是在元代期間,特別是在阿難答就任安西王的1287年以后。阿難答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據史書記載,阿難答幼年時為一位回回人所撫養,他長大成人后即虔誠地信奉伊斯蘭教。當他受封安西王并駐兵寧夏一帶以后,阿難答便下令部屬信仰伊斯蘭教。他所統領的軍隊有十五萬人,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有一半之多。明朝時期,伊斯蘭教在寧夏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規模宏大的清真寺?!都尉笇幭男轮尽防锞陀嘘P于當地古清真寺的描述,在該書卷首的附圖上,還繪有當時銀川城內“禮拜寺”的圖址,其面積相當于同期城內顯赫的貴族宅第“豐林王府”和“真寧王府”。在清代,伊斯蘭教在寧夏的影響就更大了?!豆淘葜尽吩羞@樣的記載:“回民子弟多誦回經。……其敬奉者為天,不祀他神,呼天日戶大,尊崇者為穆罕默德。”在著名的同心縣城清真大寺內,至今還存有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2)重修時所刻的石匾,據說該寺建于明代初年。
伊斯蘭教對回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伊斯蘭教幾乎滲透到回族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它不僅起到宗教信仰的作用,而且成為一種社會制度和生活規范。
首先,伊斯蘭教對回族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形成影響極大。解放前,回族中曾經實行過教坊制度,它既是一種宗教制度,又是一種經濟制度。由于共同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凡是有幾十戶回族居民生活在一起,大家就必須集資蓋一個清真寺,眾人一起在清真寺內做禮拜。清真寺還必須聘請一位教長,由教長主持教眾的宗教事務活動,并且收取天課費用。這樣就自然形成一個回族人口聚居的教坊小區,所有教坊內的群眾統稱為“高目”或“哈宛德”。清真寺不光是回族民眾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而且也是教眾商討公眾事務的場所,所以,教坊也就成為回族聚居區內居民活動的基本單位。凡是有回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教坊存在,于是在我國各地出現許多教坊,這就形成我國回族人民“大分散、小聚居”的基本社會格局。隨著教坊社區內經濟的不斷發展,回族社會中的門宦制度也就逐漸產生了。門宦制度是解放前回族社區內一種集政治、宗教、經濟為一體的社會制度,解放后,這種制度已被廢棄。
其次,伊斯蘭教是回族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紐帶。回族人民的許多生活習俗,都帶有濃烈的伊斯蘭宗教色彩。例如,回族對肉食的選擇是較嚴格的?;刈宀皇秤醚汉妥运赖那菪螅怀苑雌c類的牛、羊、駝肉和食谷類的雞、鴨、鵝肉和帶鱗的魚類,并且嚴禁食用豬肉。在《古蘭經》里,就有禁食血液,自死動物和豬肉的戒律。古代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認為人是有靈魂的,而且靈魂是存在于血液之中的,食血是瀆神的行為。禁食豬肉的戒律起源于猶太教。在猶太教發源地的阿拉伯半島,氣候非常炎熱,不利于豬的生長,而且那兒也發生過多次豬的瘟疫,非常不利于人類生活。這種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阿拉伯人視豬為污穢物的觀念。當伊斯蘭教創立之時,該教的戒律就嚴格規定禁食豬肉。今天,回族群眾把這些宗教戒律一直遵循下來,成為回族全民族的習慣。再如,伊斯蘭教是反對崇拜任何偶像的,所以虔誠的穆斯林家庭是不掛人物和動物圖片的。寧夏的一般回民家庭在正屋墻壁上只掛山水花卉等字畫。
第三,伊斯蘭教促進了回族人民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伊斯蘭教的基本信條是尊崇“安拉”為宇宙獨一無二的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所有的穆斯林都必須遵守“安拉”的使者的指導。這是穆斯林信仰的核心。穆罕默德把他的思想全都述說給弟子們,而他的弟子們則把這些珍貴的思想收集整理,匯集于《古蘭經》一書?!豆盘m經》是伊斯蘭教的最高經典。《古蘭經》內多次強調,信仰該教的穆斯林必須加強團結,不能離散。這就一方面鞏固了穆斯林對伊斯蘭教義的尊崇,另一方面使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民眾內部產生了一種重視團結,講究聯合的傾向。在回族內部具有著“天下回回是一家”的民族意識。每當回族教眾在清真寺做禮拜時,伊麻目身穿白色長袍,頭纏黃色的“達斯它兒”,高聲誦念《古蘭經》。穆斯林教眾則在他的帶領下,用整齊劃一的動作,進行莊嚴肅穆的祈禱。人們若身臨這種場合,都會感到一種威嚴和力量,而這正是穆斯林在同一個伊斯蘭教信仰下的團結和堅毅的象征。
總之,我國回族雖然散居在全國各地,但是伊斯蘭教從心理上把他們聯合在一起,使回族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始終保持自己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意識,并且日益發展壯大。
上一篇:巴蜀文化·巴蜀文化之源·四川—天府之國的得名
下一篇:寧夏文化·民族之邦風采異·回族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