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南懷瑾先生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八個字是引用古詩里的原句。這詩是講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蓮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塊石頭,買來以后,先將它剖開,里面也許能有幾百個戒指面,也許只有十個八個也說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鋸子弄開石頭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銼子把石頭的部分銼去,就是第二步手術叫磋;玉磋出來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雞心型、手鐲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這玉發出美麗奪目的光彩來,就是磨。切、磋、琢、磨,就是譬喻教育。一個人天生就要接受教育,要慢慢從人生的經驗中,體會過來,學問進一步,工夫就越細,越到了后來,學問就越難。
玉不琢,不成器。人也是一樣,雖有天賦存在,但并不能生而知之,很多能力,都是要靠后天培養的。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人不容易,說明一個人的成長之路是漫長而艱難的。不僅需要自覺的學習,而且更要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嚴峻考驗。一個人的成長很難,而在競爭的社會,成功就更難了。所以,一個人要想成功,只有不斷磨礪自己,否則,難以成大器。
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你看他唱戲時,那眼神,是那么傳神,其顧盼流轉,真是妖嬈多姿,令人迷醉。但是,他的眼睛,原來可并不是那么有神采的。
據說,梅蘭芳小時候,相貌并不出眾,眼神還有些呆板,性格也不是那么人見人愛的,見人也不大會說話。
他八歲那年,家里的私塾請來了一位有名的朱素云先生,由他來教梅蘭芳學戲。第一出開蒙戲是《二進宮》,老師反復教他,但梅蘭芳就是不能上口。朱先生見他進步太慢,認為他不是學戲的材料,再不教他了。臨走時,將梅蘭芳叫到跟前斥責說:“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我也沒辦法。”說完,拂袖而去。
但是,梅蘭芳表面看上去沒什么個性,但在心里,可不是一個沒主意的孩子。他的自尊心很強,而且是個有志氣、有毅力的孩子,朱先生的話,像一根針刺一樣,深深刺疼了他的心。
梅蘭芳心想:難道別人能學會的戲,我就學不會嗎?難道我比別人少點什么嗎?他努力尋找自己的缺點,認為并沒有什么不能改善的地方。于是,他暗下決心:非要做出個樣子來不可。一定要為自己爭口氣,讓那個老師對自己刮目相看。
不久,梅蘭芳進入“云和堂”學戲,拜吳菱仙老先生為師。這位吳先生,對梅蘭芳的要求十分嚴格,有時甚至采取十分嚴苛的訓練方法,但是,梅蘭芳并不怕苦,總是按老師要求,咬著牙完成所有的動作。
吳先生的功夫中,最厲害的一手是蹺功。有一次,他搬來一條板凳,上面放著一塊磚頭,讓梅蘭芳腳踏兩根米來長的高蹺,站在磚頭上,并要求他站一炷香的工夫。
開始,梅蘭芳站上去,心里十分膽怯,總是戰戰兢兢的。不到三分鐘,就腰酸腳疼支撐不住了。可他剛跳下來,又必須馬上再站上去,因為一炷香燒不完,是不準下來休息的。梅蘭芳的腿都站腫了,但他從不喊苦。經過一段基本功訓練,梅蘭芳的蹺功有了很大長進。但他沒有滿足,又積極主動地設法增加訓練難度。
秋去冬來,他在庭院里找塊地方澆了一個冰場,冰面光潔如鏡,人走上去都免不了摔跤。可梅蘭芳偏偏要踏上高蹺,到冰場上去跑圓場。高蹺本來重心就高,支撐面又很小,再加上冰滑,梅蘭芳經常摔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
吳先生看在眼里,也不免憐惜心疼起來,他對梅蘭芳說:“休息幾天再練吧!”梅蘭芳卻堅決地說:“先生,您不是常常說,練功練功,一日不練三日空嗎?”說得聲音響亮,讓先生也心生贊賞無奈,只好讓他繼續練下去。
就這樣,他練了一次又一次,努力克服心理障礙,不斷激勵自己,終于拿下這項硬功夫。冰上踩蹺的功夫,使梅蘭芳受益甚大。在晚年,他曾多次說:“幼年練蹺功,頗以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六十多歲時仍然演出《醉酒》、《穆柯寨》一類刀馬花旦戲,就不能不說是當年嚴格訓練蹺功的好處。真可謂‘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啊!”
由梅蘭芳,這位享譽世界的藝術家勤學苦練的故事,我們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古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都是說明一個人只有刻苦學習,精進不已,才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人雖有天賦存在,但人與人之間的聰明,并沒有多大的不同。我們也看到,有很多基礎相似的人,成長到后來,卻有了天壤之別!這是為什么?是后天對自己的艱辛打造。打造,不僅要琢磨,更有磨礪。不只是學業成長,更有生活閱歷,人生經驗上的歷練,還有自覺的修養。縱使你有成玉之質,也需要琢磨的。所以,后天的努力是我們必然的,沒辦法選擇的,只要是活著,不想茍且而活,就要努力;而要想成功,做點事情,則必須要吃苦。
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個人沒有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活出精彩人生的。人生一世,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對于一個想成功的人呢?自然就更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心存僥幸不行,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兒;成功沒有捷徑,也沒人可以依靠,只有靠自己。即使有一時的幸運,但不能說明從此可一勞永逸,高枕無憂。所以,無論你是誰,無論你有多少天資和后天的條件,要想成功,就必須做好吃苦的準備,除了行動上的努力,更要有心理上的準備和承受力,否則,成功是不可能的。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然后……”古今中外成就非凡的人,無一不是走過艱難困苦,經歷過大風大浪,有過非同一般經歷,在行動和心理上都超越了平凡的人。
北宋的文學家范仲淹(公元989~1052),工于詩詞散文,有《范文正公集》留世。我們知道他發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座右銘,激勵著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也成為我們中華文化的強大精神力量。
范仲淹可不是一個單純的文人,他還是一位有著時功的大政治家。可以說,像他這樣,有文名又有實績的知識分子是不多的,絕對稱得上是一位成功人物。
讓我們看看他的仕途履歷,看起來真是一帆風順:太宗祥符年間中了進士,然后,由晏殊推薦為秘閣校理。后來,他又被拜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他主張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農桑,減輕勞役,加強軍備,因保守派反對而失敗,但最終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做了最大的努力,也做出自己的貢獻,成就自己的不朽之名。
但是,在成功的背后,你也許想不到,他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
范仲淹的祖上,原來也是官宦之家。五代時期,他的爺爺范贊,時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范墉,任武寧軍(徐州)節度掌書記。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個兒子。
但可悲的是,范仲淹在剛兩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境不久便開始走向衰落。母親謝氏為了生活,不得不帶著他改嫁給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東)朱氏,更姓朱,名說(中進士后恢復本姓)。
幼年家貧,但范仲淹從小就很有志氣。他曾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南)醴泉寺讀書,因家庭貧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分作四份。早晚各兩份,切一點薺菜,加一點鹽來,就著吃。就這樣,苦學了三年。
后來,他得知家世后,十分難過,哭著辭別了母親,到南都(今屬商丘)學舍讀書。學習更加刻苦,可以說是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有時通宵達旦。在五年苦學的時間里,范仲淹沒有脫過衣服睡覺!可想他的學習精神。
由于范仲淹勤奮學習,終于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并“學而優則仕”,一步步晉身為國家中樞的重要官員,推行改革,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濟世為民的理想。
范仲淹不僅人窮志不窮,從小有骨氣,有志氣,而且從小就懷有偉大抱負。當他還是個秀才時,就“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后來,他當了諫官,曾大膽揭發呂夷簡濫用職權,任用私人,受到貶謫處分。后來,他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然后,他抓住機會,施展抱負,積極推行新政,改革時弊。雖然因觸犯一部分權貴利益而遭到排擠而不得不廢止,但畢竟樹立了他在政治上的青史之名。
后來,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當地的名勝岳陽樓,請范仲淹寫篇紀念文章。范仲淹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他在這篇文章里提出,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應該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這句話,不僅是范仲淹對自己的鞭策,更是對中國所有知識分子的激勵。一千多年來,這句話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奮斗不息的名言警句。
據說,范仲淹一生艱苦樸素,經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給鄉親,深得人民擁戴。他“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人民“哭之如父”。
他以自己刻苦求學上進的經歷,激勵著無數清寒的學子們,發奮努力,實現自己;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真正知識分子的為學和為官使命。
上一篇:南懷瑾《善用恕道征服人心》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娑婆世界,萬事都有憾》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