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東北大地的古代文明·發達的紅山新石器文化
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年代,其上限距今大約有八千年,一直延續到四千年前左右,分為早、中、晚三期。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墓葬達萬余處。在東北南部的遼東半島和遼南地區分布比較密集。其中紅山文化是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最發達的一種文化。
紅山文化屬于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距今大約五千年,以首先發掘的赤峰紅山遺址而得名。它是以彩陶和細石器共存的一支文化。紅山文化分布區域在遼河以西,西遼河和西喇木倫河以南,燕山南麓長城以北,張家口以東的廣大地區,中心是老哈河、西喇木倫河、大小凌河流域。重要的遺址有阜新胡頭溝、凌源三官甸子玉器墓,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祭祀建筑群址和女神殿址等。
牛河梁女神廟位于凌源縣與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北山山頂上。從廟址來看,是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組成。廟的頂蓋和墻,都是用木架草筋,內外敷泥,在表面壓光后畫上彩繪。女神廟中出土的泥塑人像的殘塊,可辨別出至少有六個人像。經復原后,其大者相當人體的三倍,最小的也和真人一樣大小。殘塊中最重要的是一尊較完整的人像頭部。頭存高22.5厘米,臉面寬16.5厘米,基本接近真人大小。頭像額頂發跡平直起棱,顴骨高聳,鼻梁低,眼窩較淺,眼內嵌圓形玉片為睛,炯炯有神,眼梢上挑,表情十分生動逼真。整尊頭像五官比較準確,結構合理,尤其是對面部的刻畫追求內蘊神態的情感流露,在藝術處理上獨具匠心。經專家鑒定頭像屬于典型的蒙古人種,是全身人像的一部分。其余肩、臂、乳房、手等殘塊都具有女性特征,組成了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女神群像。泥塑人像的各個部位和其他泥塑和彩繪,無一不是杰出的藝術作品。女神廟泥塑群像的出現,是古代原始宗教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她不僅是我國早期原始藝術高峰的標志,也是人們第一次看到的五千年前用黃土塑造的祖先形象,對中華文明起源史和原始宗教思想史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女神廟周圍環列著十幾個積石冢,這是氏族的墓地,它與女神廟形成一個互為聯系的祭祀建筑群。積石冢一般長寬約二十米左右,有方形和圓形的。有的冢外砌有石墻,或圍有石樁。冢內以石板和石塊砌成長方形石棺,以石封頂。墓內有單人一次葬,有多人二次葬。多座石棺墓中只隨葬玉器,有玉璧、玉箍、玉環、玉棒、勾云形玉飾、豬龍形玉飾。從墓的大小、隨葬品的多少不等來看,反映出氏族成員等級的分化非常明顯。
東山嘴祭壇位于喀左縣城東南四公里、大凌河西岸的黃土高坡上。它是個石砌建筑基址,依布局可以分為中心、兩翼和前后端等幾部分。中心部分是一座大型方形的基址,東西長11.8米,南北寬9.5米,基址四邊是用加工的石塊砌成的墻基,基址內有成組的立石。兩翼分南北兩部分,北部是用長條石砌成的兩道南北走向的、相互對稱的石墻,東翼墻基存長8.4米,西翼墻基長19米。南部兩翼皆有石錐狀石。在方形基址的前端還有石圈形臺址和多圓形石砌基址,石臺址四周圍以圓形的石圈,多圓形石墓址可分辨出三個相連的圈形基址。考古工作者在石圈周圍發現陶塑人像殘塊共二十余件,多是人的肢體部分。其中有兩件小型孕婦塑像,為裸體立像,頭及右臂殘缺。孕婦塑像體態自然,女性特征明顯,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左臂彎曲,左手貼在上腹部,有表現陰部的記號。其中一件通體打磨甚光滑,似涂有紅衣,體肥碩,腹部尤圓鼓,下肢稍彎曲,下端殘缺,體殘高五厘米。另一件表面不磨光,體修長,上體前傾,下肢顯彎曲,足殘,體殘高5.8厘米。這些陶塑人像特別是兩件陶塑孕婦裸體小像,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首次發現的裸體婦女形象,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重視,認為是與祈求生育有關,或者說是地母像。
東三嘴祭壇石建筑遺址,石材加工、砌筑技術相當考究。尤其是在總體布局上,按南北軸線分布,注意對稱,有中心和兩翼的主次之分,南北方圓對稱,具有我國傳統的建筑特點。遺址座落在山口的梁頂,面向東南俯瞰大凌河開闊的河川,從其地理位置和發現的內容推測,這里應當是當時人們祭祀生育神、山川或地畝的場所。這樣巨大的工程可能是由若干氏族、部落共同來完成的。
紅山文化玉器已經發現的有三百多件,大多數是裝飾品,有環、璧、珠、圭、珮和一些動物飾件。這些玉制的動物雕刻精細,造型逼真,有些是裝飾品,有些與當時的原始宗教有關,是一種圖騰崇拜物。特別是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北山崗上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大型的龍形玉器,由一塊玉料圓雕而成。玉龍高二十六厘米,呈墨綠色,身體卷曲著呈“C”字形。龍體伸屈剛勁有力,吻部前伸,雙眼突起,長鬣高揚,顯得極有生氣。在雕刻技法上在圓雕基礎上細部運用浮雕、淺雕手法,通體琢磨,光潔圓潤。這件作品手法簡練,形象概括,堪稱為一件完美的工藝雕刻品,代表了我國北方早期玉雕工藝的高超水平。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龍的形象。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物,紅山文化玉龍的發現,將龍的起源上溯到五千年前。紅山文化絢麗多彩的玉雕藝術在我國文明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紅山文化玉雕工藝是我國北方早期玉雕工藝的發展中心。
紅山文化地處中原與東北陸上交通咽喉地帶,吸收了中原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的因素,與本地文化融為一體,創造出東北地區獨具特色的一種新石器文化類型。牛河梁女神廟和積石冢、東山嘴大型祭壇、胡頭溝和三官甸子玉器墓,以及各地出土的精美的紅山玉器,標志著紅山文化是一個發達的新石器文化。紅山文化在各方面的建樹都不比仰韶文化差,而神廟、石冢、祭壇、塑像等又為仰韶文化所無,而龍和天圓地方等觀念的產生、宗教祭祀儀式等都使我們的認識提前到了原始社會。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時代風貌,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過去人們以為東北新石器時代文化較落后,年代較晚,屬于北方草原漁獵和游牧經濟為主的文化系統,由于近年來紅山文化等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使人們對東北古文化的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紅山文化的突出成就顯示了東北地區在新石器文化時代的獨特建樹,它使人們對傳統的認為中國文化發展起源于中原的說法即“中原中心論”產生質疑,紅山文化被譽為五千年前“中華文明的新曙光”。
上一篇:安徽文化·十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歷史名人的祠墓與故居
下一篇:三晉文化·晉國文化·叔虞封唐與晉國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