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清代的音樂學術活動·器樂譜集的整理
清代,琴家對琴譜的大量編撰,是琴樂領域學術活動的突出成果。琴譜的編撰,在某種程度上講,與琴學流派以及學術思想上爭鳴的活躍有關,許多琴家的學術觀念正是通過琴譜的編撰而體現出來的。在清代眾多琴譜中,以流傳最廣的《五知齋琴譜》最具代表性。該譜由清康熙間著名琴家徐祺、徐俊父子所編(得到周魯封等人的支持)。編者曾遍訪名師,博采眾長,對各琴學流派傳譜的“可因”、“可革”之處,精細推敲三十余年,于康熙六年編成。《五知齋琴譜》不同于其它譜的是,該譜對琴曲記錄細致周全,每曲均注明譜本的傳派、源流或改動之處,對每個樂句或某個音的速度、音量、變化表情均用旁注標明。從每曲設有的曲評與旁注,可窺知編者的琴樂演奏美學思想。
清代器樂譜中《華秋蘋琵琶譜》是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譜集,共三卷,收錄南北派琵琶小曲六十二首,大曲六首。刊行于1818年。其中卷上收直隸王君錫傳譜文板、武板十二首,大曲《十面埋伏》及雜板《普庵咒》。中、下卷所收為浙派陳牧夫傳譜。中卷收文板曲十八首;武板曲十二首;“隨手八板”五首;雜板曲十四首。下卷收琶琶大曲五首。華秋蘋編訂譜集中,忠實于原譜而不加增改,并且參照琴譜記法,對琵琶的定弦、把位、指法等,擬定了比較規范且完整的琵琶指法譜字。該譜集的編撰,對后世琵琶譜集的編印以及對一些優秀琵琶曲的保存和流傳,都有重要作用。
器樂合奏曲集《弦索備考》收有用工尺譜記寫的十三首以弦樂器為主的合奏曲,今又稱“弦索十三套”。該曲譜為清蒙族文人榮齋所編。編者于序中稱“弦索十三套乃今之古曲”,代傳指法而無樂譜,由編者首次整理為合奏曲譜。譜集中各曲所用樂器均有分譜,琵琶譜、弦子譜、胡琴譜均為十一曲,箏譜為十三曲。譜集中有匯集譜(總譜)兩曲,一是《十六板》,以《十六板》的原始譜、其它樂器的演奏譜與《八板》譜并列演奏,形成對位與節奏、旋律的參差變化;二是《岔曲》,在《清音串》中插進《竹子》曲調,構成對位性曲調。匯集譜的編訂,在古代音樂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上一篇:中醫學·中西醫學的匯通(清代道光年間—建國前1821—1949)·唐宗海的重中輕西
下一篇:通鑒學·《通鑒》版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