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生平簡介,莎士比亞歷史評價,莎士比亞怎么死的?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英國戲劇家和詩人。他在戲劇藝術的發(fā)展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西方文藝評論界把他同荷馬、但丁和歌德并稱為世界四大詩人。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于英國中部沃里克郡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鎮(zhèn)。父名約翰,早年是自耕農(nóng),1551年遷居到斯特拉福鎮(zhèn),開了一家店鋪,經(jīng)銷皮革制造品兼營農(nóng)產(chǎn)品的生意。約翰的家境逐漸富裕起來,1557年他同當?shù)馗患遗畠含旣悺ぐ⒌墙Y婚,生了8個子女,存活5人,莎士比亞行三,也是長子。1566年,約翰擔任了鎮(zhèn)上公職,三年后,又當選為鎮(zhèn)長。
莎士比亞約7歲時,進入當?shù)厥ナ治姆▽W校,學習拉丁語、文學和修辭學。十五、六歲時,因父親的生意虧損,家道中落,在家協(xié)助父親作生意。1582年,莎士比亞18歲,同比他年長8歲的鄰鄉(xiāng)富裕農(nóng)民的女兒安·哈瑟維結婚,次年5月,生女兒蘇珊娜。1585年又產(chǎn)孿生子,女名裘迪絲,兒子名哈姆納特(11歲夭亡)。
從1585年到1592年,莎士比亞的經(jīng)歷不詳,據(jù)傳說,他當過鄉(xiāng)村教師,又傳說他當過兵。約在1587年,莎士比亞去倫敦。去倫敦的原因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他跟隨某巡回演出的劇團前往。另一種說法是他的同鄉(xiāng)理查·菲爾德在倫敦經(jīng)營一所印刷所,莎士比亞去那里謀生。流行最廣的傳說是說他曾潛入鄉(xiāng)紳托馬斯·路希爵士莊園的苑囿違禁獵鹿出了事,逃往倫敦。這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說法使得這一苑囿現(xiàn)在成為英國的名勝古跡。
據(jù)傳說,莎士比亞熱愛戲劇,初到倫敦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好在一家劇院門口當馬夫,侍候騎馬前來看戲的富人。后來他加入劇院,扮演次要角色,再后,他擔任導演。當時倫敦有幾家固定劇院,需要經(jīng)常變換節(jié)目,迫切需要劇本,莎士比亞便改編舊劇本,同時創(chuàng)作新劇本。
英國最初的劇團沒有固定的戲院,劇團經(jīng)常在全國巡回演出。為了避免懲治流浪者血腥立法的迫害,劇團職業(yè)演員都投靠貴族或宮廷,算作仆役、侍奉,求得庇護。莎士比亞最初參加了“海軍大臣侍奉劇團”,約在1594年參加了“御前大臣侍奉劇團”,并成為該劇團的股東。1603年,該劇團改名為“國王侍奉劇團”。
莎士比亞天資聰穎,工作勤奮,善于思考,勤于向前人學習,向生活學習。1592年以前,他已編出《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和《錯誤的喜劇》。這年3月3日,倫敦玫瑰劇院開始上演《亨利六世》,這場戲的演出展示了莎士比亞的才華。當時的劇作家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才子”,他們對來自農(nóng)村、學歷淺薄的莎士比亞突然成為劇壇的明星,深感不安,羞與為伍。名噪一時的戲劇作家格林在給同行的公開信中攻擊說,莎士比亞是一只“青云直上的烏鴉,利用我們的羽毛美化自己,用演員外衣掩蓋起狼虎之心;他寫了幾句虛夸的無韻詩就以為能同你們中最優(yōu)秀的人比美;他是地地道道的打雜工,卻自以為在英國只有他才能‘震撼舞臺’”。
莎士比亞時代,尋找貴族充當庇護人是當時的社會風氣。莎士比亞的庇護人是南安普頓伯爵亨利·婁賽斯雷。他的兩篇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和《克魯麗絲受辱記》就是由他的同鄉(xiāng)理查·菲爾德出版,獻給這位伯爵的。1596年,莎士比亞得到伯爵的幫助,替父親申請并獲得家徽,于是莎士比亞家成為世襲的鄉(xiāng)紳。莎士比亞的家鄉(xiāng)離倫敦約100英里,據(jù)推測,他每年回家探親。1597年在家鄉(xiāng)購置了房產(chǎn)。1602年,又在家鄉(xiāng)購置了127英畝地產(chǎn)。大約在1610年,莎士比亞回到故鄉(xiāng),同女兒蘇珊娜和裘迪絲居住在一起,但仍給劇團編寫劇本,1616年4月23日逝世。葬于鎮(zhèn)上的圣三一教堂。有關莎士比亞傳記資料很少,但我們可以從他遺留下來的作品了解他。應該認為“莎士比亞是莎士比亞的唯一傳記作者”。
莎士比亞一生共寫了兩部長篇敘事詩,37個劇本,154首十四行詩和一些雜詩。莎士比亞生前,只有長詩和十四行詩集以及少數(shù)劇作出版。1623年,他的劇作才由他劇團老同事約翰·海明琪和亨利·康德爾搜集整理,編印成《莎士比亞戲劇集》,收入36個劇本,沒有收入《泰爾親王配力克力斯》。劇目是按喜劇、歷史劇和悲劇編排的。他們?yōu)檫@部戲劇集寫了序言,稱贊作者善于模仿自然,表達自然。著名的戲劇家本·瓊生在為這部戲劇集題詞中,稱莎士比亞為“時代的靈魂”,又說“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世紀”。
經(jīng)學者們研究,一般把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按思想和藝術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個時期:(一)1590—1600年為歷史劇和喜劇時期;(二)1601—1607年為悲劇時期;(三)1608—1612年為神話劇(傳奇劇)時期。
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第一時期為伊麗莎白女王統(tǒng)治時期,那時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文學藝術興盛。英國擊敗西班牙的海上入侵(1588)后,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年輕的莎士比亞初到文物匯粹的首都,以樂觀主義精神從事創(chuàng)作。
《維納斯與阿都尼》(1592—1593)是莎士比亞最早的詩作,它的內(nèi)容是寫愛情女神維納斯對青年阿都尼的愛慕與追求,以及她的堅貞不渝的愛情。此詩出版后風行一時。《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寫魯克麗絲因受辱而死一事導致羅馬王政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詩的主題是譴責強暴,申張正義。這兩部長篇敘事詩題材來源于羅馬詩人奧維德的作品。莎士比亞的154首十四行詩約在1592至1598年陸續(xù)完成。大部分詩組是寫詩人同一位青年貴族友誼的沉浮變化;最后是詩人對一位黑膚色女子的鐘情。有些學者認為,這部詩集是自傳性質(zhì)的作品,但是難以證實。
在第一時期,莎士比亞寫了九部以英國歷史為題材的歷史劇。《約翰王》是寫約翰在位(1196—1216)時內(nèi)外政策的失敗。其他八部分為兩組四部曲。前四部曲是《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1590—1591)和《理查三世》(1591),涉及到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亨利六世沖齡即位,貴族相互傾軋,英國在英法百年戰(zhàn)爭的奧爾良戰(zhàn)役(1429)中失利,國內(nèi)先后爆發(fā)了杰克·凱德起義(1450)、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封建集團之間的玫瑰戰(zhàn)爭,直到理查三世被殺,都鐸王朝統(tǒng)一國家。后四部曲是《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篇(1597)和《亨利五世》(1598)。這一組劇本寫的是理查二世昏庸,他的堂弟篡了王位稱亨利四世,諸侯不服叛變,被亨利四世敉平。但王太子威爾斯親王同下層社會流氓鬼混一起,胡作非為,王室前途堪憂。太子即位后,改過自新,稱亨利五世。他恢復對法戰(zhàn)爭,阿金庫爾一役(1415)獲勝,迫使法王將公主許配亨利,又把王位繼承權讓給英王。這兩組四部曲探索了英國100多年(1377—1485)間的內(nèi)憂外患、兵連禍結的歷史。莎士比亞寫歷史劇的目的在于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以古喻今,預示未來,宣揚愛國主義。他擔心因爭奪伊麗莎白的王位繼承權而重新發(fā)生封建內(nèi)戰(zhàn),因此他嚴厲地批判了封建內(nèi)戰(zhàn),譴責它是“獅子爭奪窩穴”的不義戰(zhàn)爭。他認為歷史經(jīng)驗是:“兇惡、殘酷、荒唐、暴戾、違反人性”的戰(zhàn)爭造成流血慘禍,使人民顛沛流離,國土滿目瘡痍。莎士比亞揭發(fā)封建暴君,批判封建暴政。在他筆下的封建暴君理查三世以血腥手段篡奪了王位,他就得以血腥手段統(tǒng)治。他以歹徒自許,仇視人間太平,生來就是為了把人間變成地獄。莎士比亞希望通過道德改善的辦法,把封建君主改造成為資產(chǎn)階級的開明君主,以制服封建勢力,為發(fā)展資本主義開路。他塑造的亨利五世就是改惡從善的理想君主,能為人民謀利益,為國家爭光榮。他理想中的國家就象音樂般和諧,奏出一串串豐滿生動的旋律。
第一時期莎士比利還寫了十部喜劇。最初的喜劇創(chuàng)作《錯誤的喜劇》(1592)、《馴悍記》(1593)、《維洛那二紳士》(1594)和《愛的徒勞》(1594)等是學習古代羅馬和英國優(yōu)秀戲劇傳統(tǒng)的習作。從《仲夏夜之夢》(1595)以后,劇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較明顯的提高。《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1599)、《皆大歡喜》、《第十二夜》(1600)被稱為莎士比亞四大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生活氣息和現(xiàn)實性。莎士比亞在他的喜劇劇作中贊美人文主義理想,宣揚仁愛精神,歌頌純潔堅貞的愛情和患難不移的友誼,宣揚個性自由與幸福。劇中洋溢著作者愛國主義熱忱和樂觀精神。作者認為愛情是一種不可抑制的天然感情,可以戰(zhàn)勝一切。他抨擊了封建道德、封建壓迫和封建門閥觀念,批判宗教禁欲主義和清教思想以及早期資產(chǎn)階級利己主義和爾虞我詐等等現(xiàn)實世界的邪惡。
第一時期還寫了三個悲劇,《泰特斯·安德路尼克斯》(1599),是寫羅馬流血內(nèi)訌的故事。《裘力斯·愷撒》(1599)是寫羅馬共和派反對愷撒獨裁政治而形成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是寫一對青年分屬于兩個世代為仇的封建家庭,他們之間的愛情受到阻撓,導致兩人殉情。作者以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主義,但全劇的基調(diào)是贊美青春和愛情,沉浸在歡欣和對幸福向往的樂觀氣氛之中。結局是雙方家族鑒于世仇造成慘痛后果而和解,給這一對情人塑了金像。人文主義原則獲得勝利。雖然這是一出悲劇,但卻是別具一格的悲喜交集的戲劇。
創(chuàng)作的第二時期,是新舊王朝交替時期,王權與資產(chǎn)階級聯(lián)盟的矛盾日益嚴重,資本原始積累造成的貧富對立,貴族密謀奪取女王政權,以后又密謀廢黜詹姆士一世,天主教會也妄圖政變,清教運動和人文主義沖擊著封建社會。所有這些說明英國進入嚴酷動蕩時代。莎士比亞把人文主義理想與現(xiàn)實社會關系、階級關系的矛盾歸結為善惡道德問題,他主張以道德改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當時資產(chǎn)階級還較軟弱,莎士比亞找不到幻想中的理想君主,他又反對人民革命運動,依靠個人的力量同黑暗的社會斗爭,所以必然陷入悲觀主義。于是他由對人文主義理想的向往和贊美轉向對現(xiàn)實的揭發(fā)和批判,他從寫喜劇轉向寫悲劇。作品籠罩著晦暗的色彩和陰郁壓抑的氣氛。
這一時期,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了七部悲劇:《哈姆萊特》(1601)、《奧賽羅》(1604)、《李爾王》(1605)、《麥克佩斯》(1605)、《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1606)、《科利奧蘭納斯》(1607)、《雅典的泰門》(1607)等。前面四劇被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揭發(fā)控訴了社會罪惡與黑暗。《哈姆萊特》是寫王子哈姆萊特的父王被叔父暗害,王位被篡奪,母親改嫁叔父,父親陰魂要他報仇。作者把哈姆萊特塑造成為一位人文主義思想家,并給他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哈姆萊特把家庭悲劇同社會聯(lián)系起來,認為英國是一座監(jiān)獄,處于顛倒混亂的時代。他為了實現(xiàn)人文主義理想,掃蕩社會罪惡,決心“重整乾坤”。但他只想到個人的作用。這說明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家在批判社會罪惡方面是有威力的,但在行動上卻軟弱無力,只能以失敗告終。這是當時人文主義者的通病。《奧賽羅》(1604)一劇中寫的是出身名門貴族的苔絲德蒙娜沖破種族偏見的障礙勇敢無私地愛上了奧賽羅。奧賽羅是一位黑膚色的摩爾人,他是人文主義者心目中的英雄。他誤中陰謀家伊阿古的奸計,為了維護愛情的真誠,掐死了自己的愛妻。作者以愛情理想的破滅控訴了極端利己主義和邪惡勢力。《李爾王》寫的是李爾王失去王位之后,不堪長女、次女的虐待,奔向荒野在暴風雨中流浪,這時他才想到社會的不平和民間的疾苦,最后發(fā)狂而死。作者在劇中揭露金錢利欲敗壞了倫理關系,并使人情淺薄,世界冷酷。《麥克佩斯》(1605)一劇說明權位野心使得麥克佩斯由國家功臣、民族英雄變?yōu)閺s君篡位的暴君,最后身敗名裂。作者指出人文主義的仁愛精神是人的天性,野心使人殘暴違反人性。麥克佩斯的悲劇就在于野心戰(zhàn)勝了善良的本性。《雅典的泰門》(1607)的主題是批判金錢支配一切的罪惡作用。金錢換來的虛偽友誼使泰門傾家蕩產(chǎn),嘗盡世態(tài)炎涼,變成厭世主義者。他在咒罵人類仇恨人類中瘋狂而死。
在這一時期中,莎士比亞寫了三部喜劇:《特洛伊洛斯與克瑞西達》(1602)、《終成眷屬》(1603)、《一報還一報》(1603)。這三部喜劇都是寫愛情,但愛情之上籠罩著背信棄義、道德淪喪和社會罪惡的陰影,這些喜劇失去了早期喜劇的特色,喜劇含有悲劇氣氛,實為悲喜劇。
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抒寫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人文主義原則在現(xiàn)實社會受到挫折,但他并沒有放棄它,而是把它作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到了第三時期,他感到他的思想與現(xiàn)實的距離更遠了,言論自由受到官方壓制,文壇呈現(xiàn)頹廢氣氛。他不能沿著悲劇創(chuàng)作的批判方向繼續(xù)前進。莎士比亞找不到實現(xiàn)他理想的途徑,于是他由寫悲劇轉為寫神話劇。他的神話劇雖然也觸及社會黑暗勢力,但他企圖以抽象的道德感化罪惡,以寬恕的精神求得和解。他把希望寄托于幻想中的理想世界。這一時期除與別的作家合寫的《亨利八世》(1612)和《泰爾親王配力克力斯》(1608)外,他寫了《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風雨》(1611)。這三部劇本情節(jié)大致相似,人物和背景都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劇中人物慘遭不幸,幾乎成為悲劇,但由于偶然原因度過劫難,誣陷得昭雪,冤仇得和解。例如《暴風雨》是寫米蘭公爵的弟弟企圖弒君篡位,公爵流亡荒島,他以神奇力量讓罪人們認識以前的罪惡行為,改過自新,得到寬恕,仇人重新和好。莎士比亞在《暴風雨》中所寫的理想社會是沒有官府,沒有國君,沒有私有土地,沒有貧富,沒有刀兵,人們依靠大自然的恩賜過著無知無識、無憂無慮的生活。這是作者理想幻滅后,對人類前途的模糊憧憬。作者認為達到理想的手段主要依靠道德改善,悔悟和寬恕。
莎士比亞是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又是一位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他以人文主義為思想武器,批判封建主義和占統(tǒng)治地位的基督教思想,反映人民的愿望和利益,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從思想上、輿論上做了準備,在歷史上發(fā)揮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莎士比亞對社會現(xiàn)象和時代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敏銳的觀察和思考,他褒貶了一系列帝王將相,他勇敢地揭發(fā)了宗教的偽善和欺騙。他說:“在宗教上哪一樁罪大惡極的過失不可以引經(jīng)據(jù)典,文過飾非,證明他的確上合天心。”他提倡人道主義,反對神道主義,頌揚人的價值,宣揚人的尊嚴,贊美人的理性和力量。他呼吁把人的思想感情從宗教束縛下解放出來。莎士比亞以歡樂的心情贊美人文主義生活理想,歌頌愛情和友誼,宣揚個性解放和爭取個人幸福的權利,反對封建壓迫、封建道德和封建門閥觀念以及宗教禁欲主義和清教思想。他刻畫了鮑西婭、羅賽林、苔絲德蒙娜、考狄利亞、朱麗葉等等新女性的可愛形象。
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莎士比亞就敏銳地揭示了資產(chǎn)階級為發(fā)展自己所表現(xiàn)出來的弱肉強食的掠奪本質(zhì)。作者揭露資產(chǎn)階級把大魚吃小魚奉為自然界的法則,為他們掠奪找到理論根據(jù)。他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萬能的罪惡作用,他說,金錢可以使黑白顛倒,丑惡錯亂,是非混淆,尊卑異位等等。馬克思稱贊他絕妙地描繪了貨幣的本質(zhì)。
莎士比亞認為,戲劇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本來面目,給他的時代看一看自己演變發(fā)展的本來面目。”莎士比亞對現(xiàn)實社會的觀察是深刻的。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封建社會晚期英國歷史的面貌和歷史運動的圖景,展示了十六世紀五光十色的英國社會畫面,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的典型人物,精雕細刻了他們細致的心理特征。他寫出了正反面社會勢力的沖突。他既逼真地暴露現(xiàn)實,又堅定地批判現(xiàn)實。莎士比亞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密切地結合了浪漫主義。他的作品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和哲理。他以豐富多彩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高遠深沉的意境,又以頗富感情色彩的熱烈幻想來描繪理想世界。莎士比亞塑造了哈姆萊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佩斯、夏洛克、理查三世、福斯塔夫等等不朽的藝術典型。
莎士比亞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和英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又吸收了歐洲各國新文化、新思想和創(chuàng)作技巧。他打破了傳統(tǒng)戲劇創(chuàng)作模式和方法,打破了悲劇和喜劇的界限,在創(chuàng)作方法方面取得偉大成就。
莎士比亞的戲劇題材來自舊劇本和小說,有關英國歷史的劇本,取材于霍林雪德編寫的《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編年史》,有關羅馬歷史的劇本取材于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
莎士比亞的作品語言豐富多彩,形象鮮明生動,有優(yōu)美高雅的詩句,有粗獷俚俗的言詞,有哲學思辯的議論,有幽默詼諧的科白,有詩意濃郁的抒情,有社會生活中的交際語言。莎士比亞把民間的口語、諺語、俗語、格言等都搜集在他的語匯里,并予以新的創(chuàng)造。他長于恰當?shù)男蜗蟊扔鳎瑐魃裼辛ΑK苷业竭m當?shù)淖盅劬S妙維肖地描繪事物和人物。他的語言有強烈的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莎士比亞豐富了英國語言。
馬克思、恩格斯對莎士比亞有很高的評價。在他們著作里,談到莎士比亞的地方極多。恩格斯高度稱贊莎士比亞戲劇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他認為將來戲劇的發(fā)展應當是“德國戲劇具有的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nèi)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的融合”。①馬克思也贊揚莎士比亞在戲劇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指出他在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上的重大成就,提出了“莎士比亞化”②的創(chuàng)作原則。
本文由謀略學網(wǎng)整理發(fā)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21.html
上一篇:英諾森三世生平簡介,英諾森三世歷史評價,英諾森三世怎么死的?
下一篇:薩伏那羅拉生平簡介,薩伏那羅拉歷史評價,薩伏那羅拉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