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如山》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建安末年,孫權(quán)剛開始遣使到漢、魏稱藩為臣時,正趕上曹軍與劉備交兵。皇帝詔令群臣論議“興師與吳并力攻打蜀國行不行?”王朗上奏說:“天子的大軍,比華山、泰山二山還要尊重,實在應當先安坐不動,就像大山一樣,炫耀天威。假使孫權(quán)親自與蜀賊相持,雙方搏斗激戰(zhàn),曠日持久,勢均力敵,兵不能速決,正需大軍興起以成必勝之勢時,然后才可以慎選老成持重的大將,抓住賊寇的要害,審察合適的時機而行動,選擇有利的地勢再出兵,一舉成功,不再留下什么余事。如今孫權(quán)伐蜀之師還未出動,那么協(xié)助孫吳的我方大軍也不要先出征。況且眼下雨水正盛,也不是行軍動眾的時候。”皇帝采納了他的計策。
孫權(quán)想遣送兒子孫登入侍魏文帝,卻又沒有來。這時,魏文帝的車駕正駕臨許昌,大興屯田,要以此籌集軍需糧草,準備舉大軍東征孫吳。王朗上疏說:“昔日南越王謹守善道,遣子嬰齊入侍,后來嬰齊就成了南越的嫡子嗣王,回去后就繼承了王位。康居王驕橫狡黠,行動與言辭不相符。漢西域都護郭舜奏議,應當讓他遣送兒子入侍為質(zhì),以此來處罰他的無禮。況且,吳王劉濞為禍作亂,就起萌于漢室讓他以子入侍;隗囂叛亂時,其實也并不顧惜他入侍為質(zhì)的兒子。以往,我們聽說孫權(quán)有過要遣子入侍這句話,但至今他的兒子也沒到。如今,我大魏則六軍戒嚴。臣唯恐敵國的輿論不暢通,不領(lǐng)會陛下的圣旨。他們會說:“魏國是因為孫登未曾入侍,所以才為此而興師的。假設伐吳之師出行后,孫登就到了。那么,為此所做的舉動最大,而所達到的目的則最小了。這目的即使達到了,也還是沒有什么值得慶賀、榮耀的地方。假設孫權(quán)、孫登傲慢不馴,根本就沒有入侍的心志,臣則懼怕那些未能曉得陛下旨意的敵國輿論者,會更加同心懷念他們的邦邑。愚臣以為: 應當敕令那些從征的諸將,各自嚴明地奉行禁令,以便謹慎地扼守住他們所部署的地域。這樣,對外炫耀天朝大國雄武的軍威,對內(nèi)廣行耕稼農(nóng)桑之事。使他們做到泊泊然若山兵,澹澹然若深淵,威勢不可搖動,奇計不可揣測。”那時,魏文帝因為三軍已經(jīng)集結(jié),就勉強出行了。結(jié)果,孫權(quán)的入侍之子最終也沒有到來; 魏文帝的車駕在隨大軍駛臨江邊之后,也就回程了。
不動如山,引而不發(fā),懸權(quán)而動,動則全勝,是韜略學中的重要原則,很好地運用這一原則,使能掌握主動,控制全局。否則,動而無功,得不償失。
上一篇:《蘇伯起事》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不動如山,以退為進》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