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宗教和民間信仰·齋教和菜堂
臺灣佛教中有一派叫齋教,一般人都叫“在家佛教”,其活動場所稱“菜堂”,教徒通稱“吃菜人”,男的叫“菜公”,女的叫“菜婆”或“菜姑”,他們互相間的稱呼叫“菜友”。齋教實是佛教中的一支,其教義除了佛教的宗旨外,還包含著儒家的色彩和道家的見解。齋教雖然有自己的寺院——菜堂,但在菜堂里同時奉祀道、佛、儒的神像、佛像或神牌,所以無怪人們稱之為“三教合一者”。所謂“道冠儒履釋架裟”,“三教原來共一家”。
齋教信徒與佛教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不出家、不削發(fā)、不穿僧衣,可以結(jié)婚建立家庭、可以與一般人一樣從事各種活動。齋教對信徒的要求是,遵守齋教的戒律,堅持素食。有人說,齋教信徒壽命多比一般人來得高,就因為他們堅持素食的緣故。早期在臺灣信奉齋教的是明末進士張士郁,在臺南杜門吃素遵守齋教戒律,活到九十九歲,被傳為美談。
齋教原是大陸上佛教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一支新教派,或說福建齋教屬于臨濟宗分支,其流行與朱熹的提倡有關(guān)。朱熹為宋代大儒,大部分時間在福建度過,他在福建任官時極力反對男女不婚不嫁。他認(rèn)為男女出家當(dāng)和尚、做尼姑,上不奉父母、不祭祖宗,下不育后代,有損天理,中國人不可為之。于是不落發(fā)、不出家的齋教,在福建很快盛行起來,明末清初隨著福建移民到臺而進入臺地。在大陸齋教本身分成好幾派,傳到臺灣也是一樣的。
據(jù)記載,早在鄭成功收復(fù)臺灣之前,臺灣已有齋教信徒在活動了。明天啟、崇禎年間,有位蔡文舉,人稱蔡阿公,從大陸到臺灣建齋堂(相傳臺南市的慎德堂就是他建造的),宣傳教義,以“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為宗旨,以“不論長幼、尊卑、貧富、有無相通、患難相助、疾病相扶”為號召,集結(jié)齋友,發(fā)展信徒。不少農(nóng)民、手工業(yè)工人、商人都參加該組織,從事生產(chǎn)活動,開展抗荷斗爭。這一派稱金幢派,蔡文舉是他們的始祖,在臺灣影響頗大。另有一位叫聲普濤,于清道光年間在臺南建立德善堂,宣傳教義,廣收信徒,另樹一幟,人稱龍華派。還有一派稱先天派,也是從大陸傳進的。
齋教的齋堂在臺灣各地都有,其中新竹最多,次為彰化,至今還可見到的如臺南市的德善堂、慎德堂、報恩堂、擇賢堂、雨華堂,云林縣斗六的真一堂,臺中市的慎齋堂,臺中縣大甲鎮(zhèn)的金華堂,苗栗縣通霄鎮(zhèn)的養(yǎng)真堂,桃園縣大溪鎮(zhèn)的齋明堂,臺北市的慈云堂、報恩堂等等,不但殿宇壯麗,古色古香,而且地方干凈,是散步、游覽的好地方。
直到今天,臺灣信齋教的人還不少,其中婦女為多,他們不婚嫁、不殺生,以修凈為榮。他們平時堅持素食,抵制由于工業(yè)發(fā)展而帶來的各種污染。不過,他們活動的場所——菜堂,多已開放,成了游覽觀光的勝地。原來清凈的角落已變成了眾人游觀之地。
除了以上的三大教,在臺灣回教亦擁有一定的信徒。而更早傳入臺地的天主教、基督教信徒更多。天主教、基督教曾有人稱之為洋教。早在荷蘭、西班牙人入侵臺灣的17世紀(jì)前期已進入臺地,主要在土著民族中傳布。鄭成功收復(fù)臺灣后,臺灣洋教一直被禁止。直到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大門被打開,又有大批洋教士進入臺灣,開頭主要有英國長老會和加拿大的長老會二大派,以大甲溪為界,分南北進行傳教活動;加拿大的馬偕在北部,蘇格蘭的馬雅各在南部,吸收大批信徒。他如甘為霖、巴克禮、盧加閔等亦先后到臺傳過洋教。因洋教與傳統(tǒng)的宗教不時發(fā)生矛盾,于是有反洋教斗爭的事發(fā)生,但由于洋教土的傳教活動常與辦醫(yī)院、興教育和各種慈善事結(jié)合起來,能夠吸引民眾。因此,即使到了今天,在臺灣仍有相當(dāng)?shù)娜诵叛鎏熘鹘毯突浇獭?
上一篇:貴州文化·并存共生,各呈異彩—貴州地域文化的特點·文化的多元一體
下一篇:吳越文化·吳越自然、人文交融的天堂式景觀·旅游之地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