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年節習俗地方戲曲飲食風味·年節習俗
春節 陜西人一般稱春節為新年或過年。“年”字始見于商周。《爾雅·釋天》疏曰:“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漢武帝太初元年(100年)創“太初歷”,確定農歷正月為歲首,后世皆從。民間除夕辭舊迎新之夜,要守歲吃餃子。餃子唐代就已出現。春節餃子要用上好白面,皮薄餡足,不能捏爛,也不能煮爛。不慎爛了,也忌說“爛”而稱掙了,圖個吉利。農村大年初一早晨,家家還貼門畫和對子(即春聯)。貼門神大概始于漢代,唐代開始以秦瓊、尉遲敬德全像作門畫,此對后世影響極大。陜南漢中門畫還有以戰國名將孫臏龐涓為題材的。吉慶門畫多“龍鳳呈祥”、“麒麟送子”之類。陜西流行春節貼窗花。節前,家家把窗戶擦得干干凈凈,糊上潔白的窗紙,再貼上各式精心剪成的窗花,增加節日氣氛。春節民間文藝活動必不可少。陜北扭秧歌,關中踩高蹺和抬芯子,陜南跑旱船和耍龍燈,熱鬧非凡。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傳統的元宵節,或稱燈節。古代此日是上元日,故又稱上元節。其夜稱上元夜,也叫元宵或元夜。元宵節主要活動是放燈和吃元宵。元宵節放燈傳說始于漢代,至唐宋極盛。唐代長安平時夜里實行宵禁,違者要受到嚴厲懲處。但到上元節必解禁三天。其間無論老少男女皆可自由走街串巷,自由賞燈。唐代長安上元節“月光燈火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唐睿宗在安福門外,建造“燈輪”,高達二十丈,燃燈五萬盞。火樹銀花,彩燈似海。據說上元節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曾“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奇目。”(《開元天寶逸事》)唐玄宗更是登峰造極,建造了一座一百五十尺高的大燈樓,并駕臨興慶宮,觀燈會盛景,大宴群臣,作長夜之飲。張說有詩記其盛云:“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艷,雞踏蓮花萬歲春。”當時西域彩燈也傳入了長安。時至今日元宵節依舊十分熱鬧。各大食品店大量出售美味元宵,夜間城墻上、公園里都舉行大型燈會,孩子們也多持自制或買來的各式燈籠在街巷中嬉笑玩耍。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在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有插茱萸、登高、賞菊的習俗。傳說插茱萸始于漢代,原來是裝在布袋中,唐宋時,改為插在頭上或泡在酒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吟詠重陽節的著名詩作。重陽節離不開吃重陽糕。《歲時記》說:“民間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至近代各地重陽糕習俗已趨相同,只有關中一些地方,九月九日凌晨,父母要親手將糕切成碎片,搭在兒女額頭上,祝他們事事如意,健康成長。也有些地方,給出嫁的女兒送一份重陽糕。陜西鄉村制作重陽糕多以米面為主料,加以棗、栗、梨等,式樣形狀頗為多樣。
臘月和臘八 據說農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日。故最早吃“臘八粥”可能與佛教有關,只是后來其宗教意味越來越少,純粹變成了一種民俗活動。關中一帶到臘月初八,家家以五谷米面煮粥,雜以豬羊肉和紅白蘿卜丁,以及青菜、豆腐之類。合家聚餐,也饋贈親友。有的還燜制許多“臘八菜”,一直放到過年食用。鳳翔、洋縣一帶,臘八日還用粥喂牲口,或者把粥涂于果樹上,認為這樣牲畜可以肥壯,樹果可多結果實。農民吃臘八粥還寄托著他們對豐收的憧憬。臘月還必須對家內進行大的清掃,關中、陜北稱之掃房,漢中、安康謂之掃塵。一般從臘月廿四日就開始了。不但房內房外、窗門玻璃打掃擦拭一新,而且衣服也更換清洗,真正做到“辭舊迎新”。周代就有了這種習俗。《周書·秘奧造宅經》已指出這種做法有利于預防疾病。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布農人的打耳祭
下一篇:東北文化·序言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