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鳳鼻頭文化
鳳鼻頭文化開始的時代是公元前3000至2500年左右,以細繩紋紅陶為顯著特征,分布于臺灣西海岸的中部和南部及澎湖列島等地。發現的主要遺址,中部地區有臺中縣清水牛罵頭、大肚鄉營埔、南投縣草鞋墩、南投縣八卦山、烏溪河、大邱園;南部地區有臺南縣永寧鄉稠子;高雄縣鳳鼻頭,屏東縣恒春的墾丁和鵝鑾鼻等。有人把中部和南部分開,中部的叫牛罵頭文化,南部叫牛稠子文化、鵝鑾鼻文化(或墾丁文化)。一般多按時間不同,分成紅陶文化類型、素面和刻紋黑陶文化類型、印紋和刻劃紋灰黑陶文化類型。各種類型文化的代表遺物在鳳鼻頭遺址中均可找到,故統稱為鳳鼻頭文化。
紅陶文化類型存在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分布地區北起大肚山南至鵝鑾鼻的中南部沿海和澎湖列島,重要遺址有牛罵頭、草鞋墩、鳳鼻頭、墾丁、鵝鑾鼻等,代表性遺物是泥質磨光紅陶,質地細膩,顏色橙紅或深粉紅,多為手制,外部用手或陶拍抹平,印上繩紋或席紋,器形有碗、盆、壺、瓶、罐、豆、鼎等,與大陸沿海青蓮崗文化同一類型。石器都是磨制的器物,有石鋤、石斧、石錛、石鑿、石刀、石頭、石磨盤、石箭頭和礫石等。遺物表明,當時生產方式大體以農為主,兼營漁獵,極南部墾丁和鵝鑾鼻墓葬遺址中發現的尸體都有拔牙痕跡。
素面和刻紋黑陶文化類型存在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初期,分布于中南部,重要遺址有臺中縣營埔、南投縣大馬璘、臺南市牛稠子貝丘、高雄縣大湖、鳳鼻頭和高雄市桃仔園諸貝丘。鳳鼻頭貝丘的第三,四文化層以橙紅陶為代表,次為黑陶和彩陶,器形以杯、盆、碗、甕為主。黑陶是干制的,但經過慢輪修整,全面打磨光亮,色深黑,胎薄,紋飾為刻劃的線條紋,波狀紋,有的用貝殼壓印成紋,器形有杯、豆、甕和圓底罐。彩陶都是用深棕、深紅色畫在紅色細陶或砂陶上,有填充三角形、平行直線紋、人字紋、云紋等,器形有碗、杯缸、豆。石器也是磨制的,制作精美,有鋤、斧錛、鑿、石刀和箭頭。太湖貝丘以刻劃紋黑陶著名,桃仔園遺址以彩陶著名。
印紋和刻劃紋灰黑陶文化存在于公元以后,已調查發掘的遺址有臺北八里鄉的十三行、臺中大甲鎮的番仔園貝丘、彰化八卦山貝丘和苗栗縣苑里貝丘等處。出土遺物以印紋灰黑陶片為主要特征,陶器在手制后拍印紋飾,主要是方格線。遺址普遍出現鐵器和玻璃珠,有的還可見到采礦鑄鐵的遺存。
鳳鼻頭文化,或說是土著族的平埔人之文化,是由大岔坑文化進一步發展而來,或說是受大陸原始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
上一篇:齊魯文化·經濟與科技·農學著作
下一篇:寧夏文化·風華磨洗認前朝·北周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