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學家李綠園
李綠園 (公元1707~1789年),名海觀,字孔堂,號綠園。原籍河南新安縣,他的祖父李玉林是個秀才,康熙十三年 (公元1688年),因豫西大旱,攜眷外出,流落到寶豐縣曹鎮鄉宋寨村安家,靠教書為生??滴跛氖?,李綠園出生在宋寨村。他的父親李甲,是個普通的農村知識分子。
綠園天資聰慧,自幼好學,從13歲起,便參加縣試,何時考取秀才,未見記載。乾隆元年 (1736年) 考取恩科舉人。這一年他30歲。他曾將他的考試試卷匯集在一起,請襄城劉青芝為他撰寫了一篇序文。劉青芝說從他的考試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憂世之懷,壯行之志”。但打這以后,他在科場上很不順利,從30歲到42歲的12年間曾有四次會試,他雖北上赴京應試,終未博春官一第。直到乾隆三十七年,才得任貴州思南府印江知縣。在任期間,以興利除弊為己任,頗得民眾信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循吏。《印江縣志》和《思南府志》都為他立傳,稱頌他“愛民如子,疾惡如仇”。他在所寫 《丙申今有軒夢余口占》 中說:“夢中偶到印江去,猶見吁呼待撫民?!痹凇稊堢R》里也說: “平生不負稱循吏,夢繞桐鄉愛吾民?!钡珵槠谥挥幸荒甓嗟臅r間,第二年就告老還鄉了。李綠園返回寶豐后,在家住了3年,便到原籍新安縣北冶鎮教書,在此期間,他一方面編定了他的詩集《綠園詩集》2卷,另一方面繼續從事寫作,完成了 《歧路燈》的后半部分的撰寫。由于他的兒子李蘧在吏部任職,乾隆四十四年,他前往北京,大約閑居4年,于乾隆四十八年返回寶豐。終年84歲。
李綠園一生,身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幾乎與18世紀相始終。他喜愛文學,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綠園文集》不分卷、《綠園詩鈔》4卷、《拾君錄》12卷、《家訓淳言》 (81條)和 《岐路燈》。
《岐路燈》是李綠園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文學創作的一項重大成果。該書大約是在他42歲時,為父親守孝在家時開始動筆的,辛苦10年寫了前半部,后因 “舟車海內” 而輟筆20年,直到乾隆三十九年辭官歸來,才重續寫,乾隆四十二年八月,脫稿于新安,前后用了30余年時間?!镀缏窡簟返墓适?,以河南開封的社會生活為基地,通過對主人公祥符縣 (今河南開封) 大族譚家青年公子譚紹聞失足的描寫,假欣欣向榮的歷史背景是明代,實際上反映的是作者生活的清朝乾隆年間。書中揭示主人公譚紹聞的發展道路是父親早死,母親溺愛,社會上的浪蕩子弟引誘,拋書厭讀,吃喝嫖賭,眠花戲柳,宿娼玩尼,玩鵪鶉、斗蟋蟀,偷煉白銀,偽造私錢,最后傾家蕩產。后得仆人規勸,現實所迫,迷途知返,改邪歸正,重振家業。
全書緊緊把握住主人公失足的主線,人物交錯而出,恰似一幅長長畫卷。書中寫了200多個人物,從官吏、豪紳、幕僚、書辦、清客、幫閑到風水先生、牙行經紀、紈绔子弟、市井流氓、賭場的打手、師爺、道婆、和尚、尼姑、明娼暗妓,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各種人物形象,過目留影,生動逼真。尤其對民間俚語的運用,自然流暢,恰到好處??胺Q為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中下層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我國古典文學中僅有的一部反映教育的巨著。
《歧路燈》創作于所謂“康乾盛世”。李綠園以其銳利目光,透過 “盛世” 的彩光霓霧,看到封建社會正潛伏著病毒,并以惋惜的態度,力圖拯救那個由盛轉衰的現實社會。他的本意是借此書,舉起儒家之航標燈,引導世人,特別是誤入歧途的青年走上正路。
李綠園十分重視子弟教育。他不僅在《家訓諄言》 中進行了專門論述,特別強調品德教育,不能為讀書而讀書。還尖銳地指出: “爾曹讀書,第一要認清這書,不是教我為做文章,取科名之具?!?而且在《歧路燈》里也作了具體生動的闡述。強調子弟讀書請先生,“第一要品行端方,學問淹博”。在教育方法上,他不贊成宋、明以來那種禁錮式的教育方法,主張循序漸進,先讀《孝經》和《小學》,這是基礎的基礎。而后由淺入深,提出做到四不得: 即“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緊不得”。針對當時社會上八股風行,科舉制度成為禁錮思想、摧殘人才的工具。他告誡世人不可專弄八股。他說: “若是專弄八股,即是急于功名,卻是欲速反遲; 縱然幸得一衿,也只是科舉終身,秀才而已。”甚至會走上邪路。
如何教育失足青年是擺在人們面前不能不正視一個問題。李綠園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儒家哲理為基礎,主張因勢疏導,不能強制壓抑,“人生有性有情,情即性所發,若是遇的事有個趣兒,叫的話有個味兒,心中就可以不致郁結”。他認為,“若一定把學生圈到屋里,每日講 ‘正心誠意’ 的話頭,那資性魯鈍的,將來弄成個泥塑木雕,那資性聰明的,將來出了書屋,丟了書本,把平日理學話放在東洋大?!?。所謂“用心讀書,親近正人”8字,是他育人之道的集中概括。他的這種從實際出發,而富有哲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是他長期任教而又富有洞察力教育經驗的科學總結。
李綠園還以敏銳的洞察力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即“溺愛出逆子,嬌慣成壞人”。譚紹聞父親早死,母親王氏見識短淺,對他姑息縱容,結果把兒子推向火坑,直到傾家蕩產。窮日子,艱難困苦,才使他漸漸地明白過來。這也是俗話說的好,“餓出來的見識,空出來的聰明”。挫折又使之悔悟,懂得書籍筆墨是傳家寶貝,農器耕具是吃飯家伙,織機紡車是雪中不寒、夜間不冷的來路,譚氏的轉變正應了孟子的話: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說明在那富貴溫柔之鄉,花柳繁華之地,是出不了大器人才的。李綠園不為“盛世”五彩迷霧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能夠看到封建王朝的病態,但他尚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他想用“舉儒家教育之燈,引導走邪之人歸正道” 的方法,來挽回這種頹勢,這是行不通的。對此應采取分析的態度,不可苛求。
李綠園是一個文學家。他寫作《歧路燈》的動機,是企圖挽救腐敗的封建社會,但他對后期封建社會作了深刻的剖析和無情的揭露: 結交官府,全靠謹具、申奉; 出入衙門,休仗那年家頓首。長者如畫卷軸,方者如冊頁,無非上好的羅紗綢緞。走者拴蹄角,飛者縛翎毛,俱是極好極肥的雞鳧豬羊?!吧闳?,多多益善”。對當時官府豪紳之間的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的丑惡行徑,也揭得淋漓盡致。
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由英雄傳奇轉到寫社會生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镀缏窡簟放c《儒林外史》、《紅樓夢》的相繼問世,標志著我國長篇小說發展史上已進入了第三階段。《歧路燈》既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又是18世紀中國社會活生生的風俗畫卷,同時又是教育子女的一面鏡子。李綠園可以與曹雪芹并駕齊驅,都是清代杰出的文學家。
上一篇:清代名臣湯斌
下一篇:愛國畫家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