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恕抄書
劉恕,字道原,筠州(即今江西高安)人。《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以史學擅名。
劉恕自幼勤奮好學,一生治學嚴謹。晚年重病臥床,仍孜孜不倦地刻苦鉆研。
劉恕是北宋時的史學家,傳說他少年時就聰明過人,有讀書過目成誦的美譽。在他八歲那年,家里請客,有位客人說孔子沒有兄弟,他當即引用《論語》中的話回答說:“以其兄之子妻之”,使在座的人十分驚訝。
劉恕的聰穎,是和他博覽群書分不開的。還是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讀完了《漢書》和《唐書》。那個時候,劉恕家里比較清貧,家中藏書不多,為讀到一本好書,他時常不惜跑幾百里路去借。有這樣一件事:劉恕聽說亳州宋次道家中藏書很多,可是路途較遠,去一次很不方便,為了讀書,他還是堅持去了。宋次道知道他專程來借書后,很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便設宴為他接風。劉恕卻說,我遠道而來是為了借書,吃飯不是我來的目的,還影響我看書,請撤下去吧。宋次道聽后,更加喜歡他了,把家中所有的書都拿出來給他看。從此以后,劉恕在宋次道家晝夜手抄口誦,一氣讀了十幾天,直到把所有的書都讀完了,才告辭離去。他讀書數量之大,范圍之廣,是驚人的,不僅博覽前世史籍,對歷數、地理、職官、族姓、歷代公府案牘等,都取來進行審正,甚至連間里的私記、雜說,都精心研究。由于他知識廣博,才華出眾,在當時很有名氣。
治平三年(1066年),宋英宗下詔編修《資治通鑒》,劉恕受詔與司馬光共同從事這項工作。此后,盡管他的官職幾經變動,但編修《資治通鑒》的工作一直沒有間斷過。王安石變法后,劉恕因與王安石政見不一,辭官回家,從此以后,他就專心于修史工作。
在編修《通鑒》的過程中,為了討論有關編書的事宜,劉恕不惜跋涉水陸幾千里去找司馬光,共同商討研究。他的這種治學精神,使司馬光很受感動。這時的劉恕,身體已經很虛弱,家里的生活也日漸趨于清貧,司馬光給他一些接濟,他堅決推辭不受。從司馬光那里回來的途中,由于過度勞累和貧病交加,又聽到老母去世的消息而悲痛欲絕,患了半身不遂。但他仍苦學如故,并未因此而停止編書工作,直到病危時,仍堅持借書校正自己的著作,不臻成熟,不拿出來。
劉恕一生寫了大量著作,除參與《資治通鑒》的編修外,他還寫了《五代十國紀年》四十二卷,《疑年譜》、《年譜略》各一卷,還口授了《通鑒外紀》十卷,對中國史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求索的過程,既是求知的過程,也是自我磨礪的過程。
上一篇:劉勰賣書拜名師
下一篇:劉獻廷好學成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