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謙慷慨助人
北朝魏齊時候,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地方出了一個大善人,名叫李士謙。李士謙從小死了父親,年輕時曾在魏廣平王府當過參軍。母親去世后,他辭掉官職,回到鄉里,和妻子兒女過起安順平和的生活。
李士謙家在趙郡一帶是有名的大家族,家境殷實富裕。可他自己的生活卻很節儉,時常教導妻兒要節約糧食,反對鋪張浪費。有一次,李士謙最疼愛的小女兒把半個白面饅頭投給狗吃,逗狗取樂,李士謙見了又心疼又氣憤,從不打人的他破例地打了“掌上明珠”一頓。女兒哭得很傷心,李士謙一邊為她抹眼淚,一邊告訴她農民種糧食是多么的不容易,每粒糧食都浸透著他們的血汗,一定要愛惜糧食。女兒好像懂得了父親的話,慢慢地停止了哭泣。
可是,李士謙對待處于饑荒中的黎民百姓卻非常慷慨,經常施舍錢財,救濟窮人,以幫助人為樂趣。
有一年趙郡鬧起春荒,許多人家斷了糧,揭不開鍋,連該播撒的糧種也沒剩下。李士謙得知情況后,當即貼出布告,愿從自家糧倉里取出1萬石糧食,借給缺糧的鄉親們度荒。這年夏天又遇上天災,秋收時鄉親們沒打上幾粒糧食,養家糊口都困難,更不用說有富裕的糧食可拿出來償還借債。大家紛紛前來請求李土謙,希望能延期償還。
收成不好,李士謙心里也很難過,他不是為鄉親們無力償還借債、自己收不回1萬石糧食難過,而是想到百姓們的生活將更加窮困,艱難。想著想著,他不禁潸然淚下。眼下鄉親們上門求他,他動情地說:“我借糧給鄉親們,是為了幫助大家度荒,不是為了圖利。既然今年受災歉收,你們借的糧食就不用還了!”
鄉親們聽了很吃驚,湊在一起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李土謙見狀,知道鄉親們不太相信他的話。他特意吩咐家廚辦了幾桌酒席,邀請鄉親們入席吃飯。吃飯時,李士謙舉著酒杯,真誠地說:“鄉親們,你們勞作了一年,辛苦了!我這杯薄酒敬給大家,請你們別拘束,隨意用餐吧!”
鄉親們見李士謙態度真誠,又知道他是位大善人,便放開肚子,吃喝了一陣。
待大家酒足飯飽后,李士謙讓人搬來一個火爐放在院子中間,然后拿出鄉親們所有的借據,放在爐子旁邊的桌上。他走到桌前,拿起一疊厚厚的借據對大家說:“這是你們借糧的契約,我李士謙說話算數,現在當眾燒毀,各位父老鄉親借的糧,都不用還了。”說完,親手將借據投入熊熊燃燒的火爐中。
借據在火爐里翻卷著,燃燒著,熊熊的火光映在鄉親們的臉頰上,大家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第二年天遂人愿,風調雨順,鄉親們喜滋滋地迎來個豐收年。那些借過李士謙糧食的人,并沒有忘記他的大恩大德,都爭先恐后趕著馱了糧食的毛驢前來還債。
李士謙的大院里黑壓壓的擠滿了人,毛驢聲、人聲響成一片。鄉親們齊聲說:“李參軍在我們危難之際,救了我們的急,大伙兒都感激不盡。托您的福,今年糧食豐收了。借據雖然燒了,但大家心中都有數。若不還清去年的借債,大伙兒心里實在過意不去,請您一定收下!”
李士謙擺擺手,說:“去年的事不要再提了。鄉親們有難時,我拿出點糧食救濟大家又算得了什么。今年收成好,我很替你們高興,可你們的家底薄,需要這些糧食,大家還是都拿回去吧!”
不管鄉親們如何說,李士謙就是執意不肯收。大家千謝萬謝后,只得把糧食馱運回家去。
又過了幾年,趙郡一帶發生特大旱災,河流干旱見底,土地龜裂,糧食顆粒無收。老百姓有的背井離鄉,到外地逃荒要飯,有的靠吃樹皮草根度日,四鄰八鄉到處是饑餓的災民。許多災民餓死了,有的地方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
李士謙盡其所能,慷慨解囊,在鄉里設了許多粥棚,每天兩次供應饑民稀飯。他還經常去粥棚,眼含著淚,親自為餓得全身浮腫的災民們盛粥。由于他的救濟,成千上萬的災民得以生存下來。
此外,李士謙還傾其家中所有的錢財,收埋死于荒野的饑民的尸骨。到了春暖花開時,他又拿出糧種,分給貧困戶,幫助他們種下春糧,恢復生產,李士謙無私幫助鄉親們的慈善行為,深得人們的贊揚。趙郡一帶許多農民都很感激他,常常眼淚一把、鼻涕一把訴說李土謙的恩德:“要不是李參軍伸出援助之手,我們哪能活到今天呀! ”
又有一年,趙郡突然流行起瘟疫,死亡的恐怖一下籠罩在數以萬計的百姓身上。他們缺錢少藥,患了疾病后臥床不起,痛苦萬分,只能眼睜睜地等待死神的降臨,許多人的生命就這樣被無情地奪去了。不幸的是,李士謙的小女兒也染上了瘟疫。一夜之間,李士謙的兩鬢爬上了縷縷銀絲。他心疼女兒,也非常同情和女兒一樣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眾多布衣百姓。
李士謙一面想方設法為女兒四處求醫抓藥,一面又盡自己的財力救死扶傷,幫助非親非故的百姓配制藥品,醫治病人,還在生活上接濟他們,送去食物和錢財,甚至還出資掩埋死者的尸體。他為此花費了萬余石糧食,救活了許多人。有一次,李土謙的好朋友問他:“您為別人用掉這么多錢物,到底心疼不心疼?”李士謙感慨地回答:“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盡自己一點微薄的力量救助鄉親們,給他們帶來一些溫暖,挽救他們的生命,又有什么可惜的呢?! ”
李士謙30年來,一直樂善好施。哪家有急,哪方有難,他都會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助人為樂。
隋文帝開皇八年,李士謙離開了人世。趙郡的百姓聽到這一噩耗,就像死了父母一樣無不痛哭流涕,傷心萬分。在李士謙出殯那天,1萬余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葬禮。人們穿著白色孝服,頭戴白色孝冠,出殯的隊伍長達數里。大家默默地走著,深切悼念他們心中的大恩人。
上一篇:李四光回國不要美金
下一篇:李白入山拜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