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將仇報 天理難容
魯僖公十三年冬,晉國再次發生大饑荒,晉惠公派人到秦國求購糧食。秦穆公因晉惠公失信于他而猶豫不決,他問子桑:“給不給他們?”子桑回答說:“再次給他們施以恩惠而能得到回報,大王還有什么好說的呢?再次給他們恩惠而不回報,他們的老百姓就會離心離德,等老百姓離心離德之后再去攻打他們,沒有老百姓的支持,晉國必敗。”秦穆公又問大臣百里:“給不給他們?”百里回答說:“各國總難免遇上天災,救援災荒,周濟鄰邦,這是道義的要求。循道義而行事,必享福祿。”鄭的兒子豹在秦國,請求秦穆公趁機攻打晉國。秦穆公說:“晉國國君讓人討厭,但晉國百姓有什么錯呢?”于是秦國把粟米運到晉國,船隊從雍城到絳城連綿不斷,史稱“泛舟之役”。
第二年冬,秦國也發生了饑荒,派人到晉國求購糧食,晉國人不給。大臣慶鄭向晉惠公進言說:“背棄恩惠就沒有親人,幸災樂禍就是不仁,貪圖所愛而不肯予人就是災禍,使鄰國怨恨就是不義。這四種道德都丟掉了,用什么來守護國家?”虢射不同意慶鄭的說法:“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沒有履約割地給秦國,他們對我國怨恨已深,賣給他們糧食無助于改善兩國關系。”慶鄭說:“丟失信義,拋棄鄰國,一旦國家有難,誰來救援?沒有信義,禍害就會發生,失掉了救援,就必然滅亡。”虢射堅持己見:“賣糧食給秦國,也不能減輕他們的怨恨之心,反而使他們增強了實力,不如不賣給他們。”慶鄭說:“背棄恩惠,幸災樂禍,是民眾所唾棄的。親友也會因此而結仇,何況是敵人呢?”晉惠公不聽勸阻。慶鄭退下來說:“國君會為此后悔的。”第二年,秦穆公果然率兵攻打晉國。晉軍三戰三敗,被迫退至韓地。晉惠公對慶鄭說:“敵軍深入,我們該怎么辦?”慶鄭回答:“是大王自己讓敵人進來的,能夠把他們怎么辦?”惠公罵慶鄭:“你說話太放肆了!”惠公決定親自率軍迎戰,本來任用慶鄭隨御駕最合適,但惠公認為慶鄭放肆無禮,不用他,改用他人。駕車的馬,選的是鄭國進獻的小駟馬。慶鄭說:“古代打仗,一定要用本國的馬駕車,它們出生在自己的水土,了解主人的心意,安于調教,熟悉道路,隨便放到哪里,都會得心應手的。現在用外國出產的馬來駕車,戰斗中它們一害怕就會失去正常狀態,進退兩難,君王會后悔的。”晉惠公仍然不聽。九月,晉惠公派韓簡先去偵察敵情,韓簡回來報告說:“秦軍人數雖比我們少,但勇于奮力作戰的卻比我軍多一倍。”晉惠公問:“這是什么原因?”韓簡說:“君王當初出逃到梁國,得到了秦國的資助;而后回國,靠了秦國的幫助;饑荒年吃著秦國送來的粟米。秦王的三次恩惠,我們都沒有報答,正因為如此,他們才來興師問罪的。現在我們兩軍交戰,我軍懈怠,秦軍奮發,斗志相差豈止一倍啊!”晉惠公說:“雖然如此,但一個人尚不能輕侮,何況一個國家呢!”
于是,晉惠公又派韓簡到秦軍代表他約戰,說:“寡人不才,但還能把部下團結起來,讓他們不愿意離開我。君王如果不回去,我們將誓死迎戰。”秦穆公豈肯示弱,派公孫枝代他回答說:“晉君沒有回國時,我為他憂心忡忡;回國后沒有坐穩王位時,我為他捏一把汗;如今他地位已穩固,邀寡人作戰,豈有不接受的道理?”韓簡退下來后說:“我如果能活著當俘虜,就算是萬幸了。”數日后,秦、晉兩軍在韓地決戰。晉惠公的小駟馬不聽指揮,陷在淤泥中,左沖右突,出不來了。晉惠公向慶鄭求救。慶鄭說:“不聽勸阻,違抗占卜,就是自取滅亡,為什么還要逃走呢?”說完,棄晉惠公而去。秦軍俘獲了陷在泥潭中的晉惠公。晉國的大夫們被俘虜后個個披頭散發,拔起帳篷,一直跟著晉惠公的囚車。
秦穆公派使者對這些大夫說:“你們幾位為何如此悲傷?寡人和晉國國君一起西行,只是實現晉國的好夢罷了,豈敢做得太過分?”晉國大夫們立拜叩頭說:“君王腳踩后土,頭頂皇天,皇天后土都聽到了國君的話,為臣聽候吩咐。”秦穆公的夫人穆姬聽說自己的兄弟即晉國國君要被當作戰俘押回秦國,忙帶著太子瑩、兒子弘和女兒簡璧登上鋪滿了柴草的高臺。她派使者捧著喪服去迎接秦穆公,說:“上天降禍,讓我們兩國國君不是玉帛相見,而是干戈相見。如果晉國國君進入國都,我就馬上自焚,請大王定奪。”秦穆公聞訊,只好把晉惠公囚禁在國都郊外的靈臺。秦國的大夫們都請求秦穆公把晉惠公帶回國都,秦穆公說:“晉國國君是我們最大的戰利品,但如果把戰利品帶回國,接著馬上又要辦喪事,這戰利品又有何用?大夫們又能得到什么呢?況且晉國人用悲傷來感化我,用天地來約束我,如果我不考慮晉國人的憂愁,就會加深他們對秦國的仇恨;如果我不履行諾言,就是背叛了天地。加深仇恨,我擔當不起后果;背叛天地,會招致禍亂。一定得放晉國國君回去。”公子縶說:“不如殺了晉君,免得積聚邪念。”公孫枝建議道:“把晉君放回去,而讓晉國太子到秦國來做人質,談和時對我國會極為有利。晉國一時還不可能滅掉,我們殺掉晉國國君,只會造成很惡劣的后果。而且史佚曾說過:‘不要制造禍患,不要憑借動亂,不要加深憤怒。’加深憤怒會使人難以承擔,欺凌別人只會給自己招致禍患。”于是,秦國答應和晉國講和。
晉惠公派隨他一同來秦國的郤乞先回國去,把情況告訴飴甥,并要他來秦國參加談判。飴甥便教導郤乞歸國后如何幫助晉惠公挽回人心,說:“要先派人把都城中的人都召到宮門前來,用國君的名義賞賜他們,把國君的話轉告他們:‘我雖然已回國,但給國家帶來了恥辱,還是選一個良辰吉日,讓太子圉即位當國君吧。’”郤乞回國后照此辦理,結果百姓一片號哭之聲。晉國趁勢宣布更改田制,開阡陌,重新劃定田界,分田到戶。飴甥說:“國君不為自己在外而擔憂,反而為他的百姓擔憂,這是最大的恩惠了。大家說,應該如何報答國君呢?”眾人問:“您說我們應該怎么辦呢?”飴甥回答:“積極征收,繳納稅賦,修整武器裝備,輔助新國君。諸侯們雖然聽說我們失去了國君,但由于又有了新的國君,因而群臣團結,武器精良,喜歡我們的人會加以勉勵,討厭我們的人會有所害怕,或許對晉國有好處吧!”百姓都很擁護,于是,晉國開始實行兵制改革。后來,晉國飴甥拜見秦穆公,兩國在王城簽訂了和約。秦穆公問:“晉國百姓團結嗎?”飴甥說:“不團結。目光短淺者以國君被俘為恥,為死去的親人哀傷不已,不怕增加稅賦而重整軍隊,還擁立太子圉為新元首,說:‘一定要報仇雪恨,寧可因此而事奉戎狄。’目光遠大者仍然擁戴國君,原諒了他的過錯,他們也不怕增加稅賦而重整軍隊,說:‘一定要報答秦國的恩德,有必死之志而無二心。’因此,晉國內部并不團結。”
秦穆公又問:“晉國百姓對國君的前途有何看法?”飴甥回答說:“目光短淺者憂心忡忡,認為國君不會被赦免;目光遠大者以寬恕為懷,認為他一定會回來的。目光短淺者說:‘我們得罪了秦國,秦國怎么會放國君回來?’目光遠大者說:‘我們已經認罪了,秦國會放國君回來的。德行沒有比這再仁厚的了,刑罰沒有比這再威嚴的了。服罪者會感懷美德,有二心者會害怕懲罰。秦國戰勝晉國而放還晉國國君,恩威兼施,必可稱霸于諸侯。反之,讓我們國君回國而又使他的統治不穩固,甚至廢掉他的國君地位,使晉國百姓的感恩之情變成怨恨之情,秦國不會這樣做吧!’”秦穆公說:“我也正是這樣想的。”于是,秦穆公改變了晉惠公的待遇,讓他住進驛館,向他提供牛、羊、豬肉等食品。
后來,晉惠公被送回國。那一年,晉國又發生饑荒,秦穆公再次向晉國贈送了粟米,還解釋說:“我討厭他們的國君,但同情他們的民眾。我們姑且善待晉國,以等待晉國出現有才能的國君。”
上一篇:當仁不讓
下一篇:手足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