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撤掉舉報箱
曾國藩(1811—1872)是清末湘軍首領(lǐng),居官治軍,有儒者氣象。咸豐元年(1851年),他上疏歷陳文武官員瞞下欺下,無所作為之弊。指出,十余年來,官吏無一人陳述時政得失,沒一個奏折彈劾大臣之過失,官員辦事,敷衍塞責(zé),遇事退縮,茍且偷安,不求作為。他請求咸豐皇帝躬身力行,廣募懷才直言之士。
曾國藩不僅規(guī)勸皇帝“求言考績”,他自己也身體力行,集思廣益,注意發(fā)現(xiàn)、舉薦人才,征羅幕府、以禮相待,凡有要事,必與幕府商量。
咸豐十年(1860)曾國藩任皖南軍務(wù)時,曾設(shè)置一柜,告諸天下:“凡言地方利弊,悉投其中,不必列名”,這個“舉報箱”一設(shè)立,立刻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fēng)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借機(jī)寫起了匿名信,竭盡誣告陷害之能事,打擊異己,發(fā)泄私憤。搞陷害的人暗自慶幸,被誣告者惶惶不可終日。有的被陷害者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去請教一位老訟師,請他出個主意。老訟師滿有把握地說:“不出三日,必令停止”。眾人誰也不知道老訟師有何高招,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靜觀下文。誰料第二天,曾國藩果然撤掉了那個舉報箱。眾人不明其中原委,便去求教老訟師。原來,老訟師略施小計,他寫了數(shù)十條不具姓名的稟報,都是痛罵曾國藩的,曾國藩又無處查究,不得不把舉報箱撤掉了。
曾國藩廣開言路,但其求言卻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舉報者議論別人還可以,一旦議論到他自己,他的謙謙儒者風(fēng)度就一掃殆盡了。不敢把自己也放在考察的位置上,因而也就不能做到兼聽則明了。
上一篇:曹操蒙受著說不清的羞辱
下一篇:朝鮮甲申政變領(lǐng)導(dǎo)人金玉均被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