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如山,半渡而擊》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郭淮字伯濟,太原郡陽曲(今山西定襄縣東南)人。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 被推舉為孝廉,任命為平原郡府丞。
文帝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召郭淮為門下賊曹屬官,轉任丞相府兵曹議令史,跟隨曹操征討漢中郡。曹操撤兵后,留下征西將軍夏侯淵抵御劉備,任命郭淮為夏侯淵的司馬。夏侯淵與劉備作戰,郭淮當時有病沒出陣。夏侯淵遇害,軍中動亂不安,郭淮聚集逃散的士兵,推舉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中主將,各軍營才安定下來。
第二天,劉備想渡過漢水來進攻。諸將商議認為雙方人馬多少不相等,劉備便于乘勢取勝,他們想依據漢水擺陣抵御劉備。
郭淮說:“這樣示弱而不能挫敗敵人,不是上策。不如遠離漢水擺陣,引誘敵人過河來,趁他們走到河中間而發動進攻,劉備就可以被打敗。”已經擺好陣勢,劉備疑慮而不渡河,郭淮就堅守不退,表示沒有返回之意。將情況用狀文呈上,曹操認為不錯,授予張郃假節號,又以郭淮為司馬。
文帝曹丕即王位,郭淮被賜予關內侯的封爵,轉任鎮西將軍長史。又兼任征羌護軍。護衛左將軍張郃、冠軍將軍楊秋討伐山中盜賊鄭甘、盧水的叛變胡人,取得了勝利,于是關中開始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上一篇:《不動如山,以靜制動》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不動如山,疲而勞之》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