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的“自我欺騙”
1669年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1635—1702)向皇家學會報告,他觀察到了天龍座γ星的視差,數值為30角秒。幾年后英國的弗拉姆斯蒂德也報告說,他發現了北極星的視差,數值至少有40角秒。后來證明,恒星的視差只有1角秒,他們使用原始的望遠鏡是絕對看不出來的。這就是自我欺騙,即實驗者自己以為看見了自己想要看到的東西,其實他看到的并不是。
自我欺騙是科研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使經過最嚴格的客觀觀察訓練的人常常也無法擺脫它的影響,因為他們都無力克服想獲得某一特定結果的欲望。大量事例證明,許多實驗者在記錄實驗數據時完全出于自己對實驗結果的期待,而不顧實際結果如何。這種無意識塑造結果的做法可以通過多種微妙的方式實現。目前還無有效的方法對自我欺騙加以防止。醫學上可以采用“雙盲”實驗法克服期待心理對研究結果的影響,但無法在其它研究領域推廣。雖然如此,科學家有沒有精神準備,有沒有防范意識,其結果是大不一樣的。問題在于,目前科學家對這種普遍存在的“自我欺騙”現象并沒有足夠的認識,并且缺乏警惕性,以致自我欺騙的案例層出不窮。20世紀初,一匹叫漢斯的馬被認為會做加減運算,甚至還會解算術題,實際是實驗者不自覺點頭暗示的結果;1903年法國物理學家布朗洛宣稱發現了N射線;1916年美國天文學家宣布觀察到旋渦星云的旋轉,后來哈勃證明這是自我欺騙;到1937年已有70多例報道聲明發現了會思維的動物:到70年代,會做手勢的猩猩又成為爭相傳頌的科學新聞……這個歷史的教訓是該吸取的時候了。
上一篇:科學史家忘記了“麥克斯韋妖”的歷史功績
下一篇:科斯埃洛斯改革,拜占庭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