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果菜在香港市場競爭中敗北
廣東果菜由于地臨香港曾長期是香港市場傳統的集中供應者。長久以來,廣東銷港蔬菜占港九市場總銷量的一半;銷港的果品也幾乎壟斷了香港市場。1984年以后,廣東果菜在香港市場節節敗退,銷量和賣價漸趨下降,而外國、臺灣、澳洲等地大量果菜卻高價長驅直入香港市場。究其因,香港是一個高收入、高消費的社會,對商品的要求很高。廣東銷港果菜近幾年來優良品種少,產品質量不高,果菜未經嚴格篩選,大小、長短、肥瘦極不統一,保銷、包裝又不理想,到貨不均心,售價低也不受消費者歡迎。廣東供港蔬菜不到港九市場蔬菜銷量的三分之一,銷港水果只占香港總銷量的十分之一。
與廣東果菜供應者不同,外商很重視商品的質量和規格。他們注重選擇和培育優良品種,嚴格實行挑選,并且十分講究保鮮和包裝。國外的果菜上市時間長,供貨均衡,多數是名貴暢銷的品種,質優價高,花色品種多,產品也整齊美觀,成為香港酒樓和宴會上不可缺少的果菜。目前,美國的“新奇士”鮮橙已是香港水果銷量最大的一個品種;臺灣以生產鮮柑、荔枝和無粒西瓜,銷量搶占了香港水果市場的一半以上;菲律賓的香蕉基本上壟斷了香港的香蕉市場。
廣東果菜要想爭奪香港市場,必須充分發揮嶺南名果佳菜的優勢,加強品種、質量的管理;在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的同時,恢復一些傳統的地方名種如碰柑、潮州蕉、蘿崗橙等,以生產個大、肉厚、均心的果菜去占領香港市場,以品優質好的產品重新到港澳市場的競爭中重新去贏得廣大香港消費者的歡迎。
任何產品如果不注意迎合消費者的消費趨向,不管其據有的市場份額有多大、歷史有多長,都可能失去其原有的市場。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斷發展的社會消費潮流需要的是不斷涌現的高質量、高檔次的產品,質次價低的商品將越來越被廣大消費者棄置不理。生產者和供應者如果不能適時進行創新,就將面臨被消費者拋棄的命運。
上一篇:帝國主義的承諾不可輕信
下一篇:庫爾斯克夢幻的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