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邯鄲淳
《邯鄲淳》:邯鄲淳,生卒年不詳。三國魏書法家。又名竺,字子禮,又字子叔,三國魏潁川昆陽人。初平(190)時客荊州,黃初(220)封為博士給事中。善書法,八體皆工,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隸書,又善蒼雅蟲篆?!稌∈贰贩Q其 “志行清潔,才學通敏”。其書法師曹喜,能究其妙。晉衛恒《四體書勢》曰: “魏初傳古文者,出于邯鄲淳。” 梁武帝《古今書法》評其書 “應規入矩,方圓乃成”。曹操頗好書法,知其有書名,親自召見,非常敬重他。相傳魏齊王芳正始中(240—248)所立的《正始石經》乃邯鄲淳所書。由于是用古文、篆、隸三種書體寫成,又名 《三體石經》。又傳元嘉(117—166)所立的 《曹娥碑》為其所書。
絕妙好辭
相傳東漢上虞縣有一女子名叫曹娥,年幼之時,母親便已過世。母親死后,父親就一人辛辛苦苦拉扯她,父女倆相依為命,他們住在江邊靠捕魚維持生活。小曹娥雖然年幼,卻十分懂事,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曹娥深知父親一人拉扯自己的艱難,所以特別孝敬父親,在日常起居上把父親照顧得細致而周到。父女倆辛苦勞作,相依為命,過著清苦簡單卻還算快樂的日子。
有一天,像往常一樣,父女倆在江上捕魚。父親在船上拉網,當他使勁時,由于用力過猛,身體傾斜后失去了重心,不幸跌入江中,瞬間不見了蹤影。14歲的曹娥見此,心急如火燎一般,急得大聲呼救,附近也在打魚的漁夫聽到呼救聲,都跑了過來。但當時天氣狀況不好,水急浪高,幾位漁夫下水,花了挺長時間,卻沒能救起曹娥的父親。小曹娥悲痛欲絕,不吃不喝,守在江邊哭了整整七天七夜,忘記了時間流逝和晝夜更替。最后,被哀慟深深浸染而難以自拔的小曹娥竟一頭扎進了波濤滾滾的江水之中,去尋找她的老父。后來有人看見曹娥背著她的老父在江面上漂動,曹娥奮力用手劃水,突然間一個猛浪打過來,曹娥和父親就又沉入了江中。此后,江面上再也沒有什么動靜,小曹娥也不見了蹤影,被江水完全吞沒了。一個14歲的女子,為了搭救父親,竟然完全不顧自己的性命,敢于和江水作殊死的搏斗,真不愧是一位至真至純的孝女! 小曹娥這種感人肺腑的品格和事跡,迅速流傳開來,讓人們唏噓贊嘆。
這件事也流傳到了官府耳中,當時上虞縣的太守度尚聞知此事后,非常感動,贊嘆之余,決心把曹娥作為孝善的典型,在整個上虞縣宣傳推廣,于是立即上書皇上,奏明了這件事。皇帝也非常感動,立刻同意了他的請求,沒幾天,就下詔命撥款修建曹娥廟,并要求在廟內立一石碑,紀念孝女曹娥,宣揚孝道。
度尚太守接到詔書后,非常慎重,他不敢怠慢,決定親手起草碑文,表達對曹娥的厚贊。但是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他開了幾次頭,都覺得不滿意,覺得沒有表達出心中的意思,于是撕掉重寫,再不滿意,再撕掉重寫。就這樣寫了撕,撕了寫,重復了好幾次,結果寫了兩天,還是沒能寫出來。不得已,度尚太守就命人貼出 “招賢榜”,榜上說: 如果誰寫的碑文中選,可得賞金一千。榜剛一貼出,就見一個十三四歲、氣質不俗的少年,一手拿著放牛鞭,一手撕下了榜書。旁邊當差的見了,很是惱火,于是沒好氣地罵道:“你這小子,玩兒也不會找地方! 你揭下榜書,難道你也會寫碑文嗎? ”那少年沒有理他,頭也不回,徑直進了太守府。度尚太守見這少年氣度過人,品貌不凡,知道他肚里肯定有文章,所以特別高興,當即命令手下人拿出文房四寶,為其磨墨鋪紙。但見那位少年略微沉吟,提筆蘸墨,剛要寫,卻又放下了筆。眾人都很奇怪,旁邊那個當差的暗暗得意,心想: 這小子,我說你不會寫吧,可你還要逞能,看看,這下出丑了吧! 誰知那少年卻轉向太守,向太守要酒喝,說是用酒助興,以酒助書。太守心下稱奇,立即讓人端上了一大碗酒,只見那少年端起酒碗,略無遲滯,仰頭“咕咚咕咚”一飲而盡。一碗酒下肚,只見這少年精神煥發,神采飛揚,提筆就寫,筆翻墨舞,文不加點,一氣呵成,其勢直如行云流水。寫完后,那少年放下筆就要走,卻被度尚太守擋住,對其大加贊賞一番之后,命人賞給他千金。不曾想那少年卻揮揮手,說道:“我只不過是借太守一塊寶地練練筆罷了,這么多的賞賜我可不能承受?!闭f完道了謝,就離開了,留下驚奇不已、嘆息不已的眾多圍觀者。這位13歲的牧童是誰呢?這就是后來名動天下的大書法家邯鄲淳。度尚太守見這么優美的文章和書法竟出自一個少年之手,非常高興,也非常感慨和贊嘆,立刻叫工匠摹刻上石,立在曹娥廟內。
沒過多久,東漢著名學者、書法家蔡邕聽說這件事后,心下大動,立刻前往上虞觀賞《曹娥碑》。因為路途和交通不很便利,當他趕到曹娥廟時,天已經黑了。進到廟里時,什么也看不見,而蔡邕又沒帶照明用的東西,沒有辦法,他只好用手摸著碑文默讀。讀著讀著,蔡邕激動起來,而且是越讀越激動,越讀越興奮,他感到了一種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內心深處翻騰,使他眼前豁然開朗。興奮和激動不已的蔡邕難以罷手,為了表達心中的激情,蔡邕摸黑在碑后題了八個字:“黃娟幼婦,外孫齏 (jī) 臼 (jiù)! ”這八個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知道此事的人競相猜測,卻沒有誰能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解釋,蔡邕本人更是三緘其口,因此,這八個字的意思就沒有人知道。后來,東漢末著名學者楊修知道此事,才真正解釋清楚了這八個字的含義。楊修的解釋是這樣的: “黃絹”就是黃色的絲,合起來為 “絕”字,“幼婦”就是少女,合到一塊為 “妙”字,“外孫”也就是女兒的兒子,合而為 “好”字,“齏臼”說的是舌頭受辛苦,合而為“辭”字。這八個字整個合起來,其連貫的意思就是“絕妙好辭”,完全是蔡邕對《曹娥碑》 的稱贊之辭,應該說,這完全符合蔡邕本人的意思。
后來,也有人把這塊《曹娥碑》稱為 《四絕碑》,為什么這樣稱呢? 因為這個碑上顯示出了四絕,這四絕就是: 此碑記載幼女曹娥救父之孝為一絕;少年牧童邯鄲淳書寫碑文為一絕; 蔡邕摸黑讀碑寫下那八個字為一絕; 楊修智慧過人,解釋那八個字“絕妙好辭”為一絕。此后,“四絕碑”就名揚天下了。
曹娥碑
上一篇:印章趣談·鄧石如
下一篇:收藏趣談·鄭振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