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項劉毅
劉毅,字仲雄,是漢代城陽景王劉章的后代。他幼時“有孝行,少厲清節”。因為“好臧否人物”,所以當時的王公貴人都很怕他。劉毅為人忠蹇正直,在任司隸校尉時,糾正豪右,使京師肅然。即便是當朝皇帝,他也敢直言不諱,指責弊端。
劉毅生活的年代,適值西晉經歷了短暫的“太康”盛世之后,陷入內亂外擾相交的困境的時候。晉武帝司馬炎在平吳之后,不再勵精圖治,反以功德自賞,甚至賣官聚錢,耽于逸樂。太康三年(282)正月,晉武帝到南郊祭祖,禮儀完畢,他以自負的口氣問劉毅說:“你看我可以和漢代哪個皇帝相比?”劉毅剛直不阿,言不茍合,答道:“陛下可以和東漢桓、靈二帝相比。”晉武帝不以為然,自我夸耀說:“我的德行雖不敢和古人相比,但還能克己為政,又有平定東吳、統一天下的功業。你把我比作桓、靈,這太過份了吧!”劉毅馬上直言指出:“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這樣來說,陛下還不如桓靈!”
有一次,皇太子上朝,“鼓吹將入東掖門”,劉毅以為不敬,便把他們攔在門外,毫不客氣。
當時,貴戚、官僚競相奢侈,成為風尚。官僚石崇和貴戚王愷爭豪比富的事最為突出。何曾父子的奢侈也很典型,何曾每天僅飯費就高達萬錢,還說無處下筷子。衣食服用侈華無比。對于何曾的奢糜無度,劉毅曾多次向晉武帝進言批評,但晉武帝因何曾是重臣,不加追究。
西晉的政治制度,存在不少弊端。例如,在選拔人才方面襲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這種制度保證了世家大族壟斷高位的特權,劉毅便上疏晉武帝,陳說九品中正有“八損”,造成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指出這種制度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反而有損朝政,請求“罷中正,除九品,棄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然而晉武帝并沒有施行。
劉毅平素一心為公,夜以繼日。一貫“言議切直,無所曲撓”,為當時的朝野人士一致敬仰、欽佩。他辦事公正無私,即使是自己的妻子有過錯,也不循情原諒。正是由于如此峭直,“直臣無黨”,所以官位不得升遷,生活也十分清貧。七十歲那年,劉毅告老以后,被舉為青州大中正,后又因樂安、孫尹、石鑒等上表舉薦、褒揚,方升為州都,這時的劉毅依然“正身率道,崇公忘私”,“其所彈貶,自親貴者始。”太康六年(285年)劉毅去世,晉武帝聞訊驚嘆道:“我的名臣就這樣不在了,他活著的時候居然沒有能位列三公!”這句令人哭笑不得的話算是皇帝對劉毅這位強項大臣的蓋棺評價了。這個事表明,封建統治者不愿聽逆耳之言,因此對耿介直言之士加以壓制、打擊,使其才能和忠心得不到發揮,以致影響國家的發展。
上一篇:棄置優勢,悔之晚矣
下一篇:彭加勒不該對研究病態函數進行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