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不顧細謹——《琵琶記》的細節疏誤
《琵琶記》是元代戲曲家高明的作品,歷來被尊為“南戲之祖”。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蔡伯喈奉父命進京赴試,高中狀元后被丞相所迫入贅相府。時值家鄉遇荒年,父母盼子不歸,氣餓而死。妻子趙五娘剪發葬親,賣唱進京尋夫。最后夫妻團圓,一門受到朝廷旌表。這部戲曾因大力宣揚倫理教化而受到明代皇帝朱元璋的贊賞。然而也正是由于作者過分地突出風化和忠孝思想,不遺余力地要把全部情節都納入這一主題,因而忽略了細節安排上的嚴密性.使這部人稱戲文絕唱的作品出現了疏漏。
第一點,《高堂稱壽》中蔡伯喈為父母慶祝八十大壽。當時蔡剛剛新婚兩月,按后文稱其正當“青春年少”推算,應該不會大于30歲,其父母年齡應在五、六十之間,但作者為了突出蔡伯喈的孝,為了使他“父母在不遠游”的理論順理成章,渲染他離家的無奈,有意把蔡公蔡婆安排成生活不能自理的老邁昏花之人,憑白給二人加了二、三十歲,使父子、母子年齡相差猶如祖孫。于常理不通。
第二點,蔡伯喈中狀元后沒有派人告知家里,入贅相府后也沒有向父母說明情況,在京城滯留三年,沒有只言片語傳遞。京城洛陽與蔡家所居的陳留相距很近,蔡伯喈又是孝子,無論如何也不應該一去無音。作者本是要寫蔡在京城處境為難,同時突出趙五娘獨支家門的艱辛,然而“無信”這一缺筆卻于情于理都難圓其說。
第三點,蔡伯喈入贅相府后因思家而悶悶不樂。想回去探望,又怕牛丞相知其有妻在家不肯放行,只得暫時隱忍。作者忘記了在前文《官媒議婚》一場戲中,蔡曾將已有妻室的事告知牛丞相。只是,為了著力渲染蔡進退兩難的境地,故設關節,結果前后矛盾。
第四點,《散發歸林》一出中,牛丞相聽說女兒要隨夫祭祀公婆,大發脾氣。下人以“夫唱婦隨”“行事以禮”等大道理勸解幾句,牛丞相立即心平氣和。這與他教訓女兒時表現出的專斷,逼婚時表現出的蠻橫作風極不相應。作者欲顯示倫理教化攻無不克的神力,人為地安排了牛丞相的轉變,破壞了人物性格的一貫性。
《琵琶記》是高明僅存的一部戲劇作品,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細節上的不夠細密多少影響了作品的成就,至少是白璧微瑕,后人在稱贊《琵琶記》時,也對這方面的疏漏表示了遺憾。
上一篇: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
下一篇:大谷優柔寡斷痛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