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長安區·興教寺、塔》陜西名勝簡介
在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少陵原的半坡上。興教寺建于唐高宗李治總章二年(669年),后因唐肅宗李亨題寺中玄奘塔額“興教”,故寺得名大唐護國興教寺。
興教寺有大雄寶殿、偏殿、藏經樓、鐘樓、鼓樓、法堂、剎殿、塔亭以及玄奘塔和他的兩弟子窺基塔、圓測塔等古建筑物。
大雄寶殿為其正殿,以20根大柱支擎,斗拱層疊,雕梁畫棟,彩繪碧檐。內坐2米余高的釋迦牟尼銅佛像及緬甸雕造白玉佛各1尊,銅像底座四周雕塑千余神態各異的小佛像。殿內香煙縹緲,肅穆清凈,常有善男信女,于此參禪拜佛。其主持曾為佛教上層代表。
偏殿正面壁上,有唐僧玄奘赴天竺(今印度)求經的石刻像,高約1米,左右兩側有窺基、圓測兩弟子石刻像,刻工生動。
大殿有東西跨院各一座,西跨院名慈額塔院,東跨院名藏經院。藏經院有古樓閣式之藏經樓,珍藏玄奘由天竺取回的佛經,宋版《磧砂藏經》、《續藏經》,并有日本弘教書院于明治十三年(1880年)根據宋、元、明四書校對出版的《大藏經》等。
慈額塔院,有塔3座,中最高者為玄奘舍利塔,塔高6丈3尺,(今稱21.04米)為正方形,磚筑5層,底層洞龕,內供清代泥塑玄奘像1尊,塔下埋藏玄奘法師遺骨。玄奘,俗姓陳,河南緱氏(今偃師南)人,曾于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三年(629年)赴天竺等國取經,至貞觀十九年(645年)歸國,取經657部。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出75部,共1338卷。圓寂后先葬白鹿原,于唐高宗李治總章二年(669年)遷葬此地,建骨塔5層,唐肅宗李亨題“興教”二字額,唐文宗李昂開成四年(839年)塔壁刻石尚存。
窺基葬骨塔,較小,為3層高7米,塔下埋藏玄奘弟子窺基的遺骨。窺基,是唐開國元勛尉遲敬德之侄,17歲出家,拜玄奘為師,著有《經論》百本。此塔建于高宗李治永淳元年(682年),位于玄奘塔西側。
圓測葬骨塔,亦為3層高7米,位于玄奘塔東側。圓測,系朝鮮人,為唐代新羅國王之孫,死后分遺骨葬洛陽香山和長安終南山。宋徽宗趙佶政和五年(1115年),僧人越廣從終南山遷葬于此。
正殿之后,還有寺僧所住的方丈室,僧房四合院,院落清凈,有松、竹、梅、牡丹、芍藥、菊花等花木,花開時節,微風輕拂,香氣撲鼻。
總之,興教寺建筑雄偉,布局適當,古柏森森,殿宇巍巍,靈塔亭亭,肅穆雅靜,頗為佳境。1984年全由寺僧管理。
興教寺、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西安·碑林區·興慶宮遺址》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灞橋區·半坡博物館》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