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不背本,殺身成仁》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曹操在雍丘包圍了張超,張超說:“我只靠臧洪,他定會來救我。”
大家以為袁紹、曹操正在要好的時候,而臧洪被袁紹薦用,必然不會敗壞友好招致災禍,遠來這里救援。
張超說:“子源,是天下的義士,是絕不會背棄根本的,只怕他受到控制,不能及時趕到。”
臧洪聽到張超被圍的消息,果然赤腳號哭,同時調遣自己帶領的部隊,并向袁紹請求調派兵馬,想要救張超,而袁紹終于拒絕了。于是張超便被滅了族。臧洪由此怨恨袁紹,絕不和他來往。
袁紹出兵包圍了他,經過一年的時間攻打不下。袁紹叫臧洪的同鄉人陳琳寫信給臧洪,說明利害,責備他忘恩負義。臧洪回信說:
久別相思,日夜動情。幸好我們相隔不遠,但是由于志向不同,不能相見,這種悲痛之情,心中難以忍受! 前些日子承您不棄,屢次來信,敘述利害禍福,于公于私都懇切之至。我之所以沒有及時回信,既因為才疏學淺,不足以回答您的責問; 也因您攜帶家小,投奔了我的舊主人,我們都是家居東州,但現在我已成為了您的仇敵。以我這樣的處境事奉故主袁紹,即使披露真情,坦露肝膽,還是會被疏遠而認為有罪,說得再好聽也會被責怪,真是自身難保,又怎么能顧念他人呢?況且憑您的才學,讀盡了典籍,難道還不明白大道理,不了解我的志趣嗎! 然而您還反復如此勸說,所以我知道您說的話,的確不是出自本心,不過是想使我免于禍患罷了。如果一定要搞清長短利弊,明辨誰是誰非,而論列是非的議論,充斥天下,陳述將會更不清楚,不說也沒有什么損害,說了會傷害感情斷絕友誼,這不是我忍心想做的,所以放下紙筆,一句話也沒答復。也希望您能夠深深地體諒我的心意,知道我的主意已定,不會再改變了。這次又收到您的來信,引用古今事理,寫了滿滿六張紙,雖然我不想作答,怎么能罷休呢?
我只是一個小人物,本是為了謀生而在外奔走,能夠在冀州竊居一個職位,實在是主人袁紹待我恩情深厚的緣故,我難道會樂意出現和他刀兵相見的事嗎?每當登上城樓部署軍隊的時候,望見主人的旗鼓,有感老朋友您的周旋,撫摸著弓弦拿著箭桿,禁不住淚流縱橫滿面。為什么呢?自以為過去輔佐主人,沒有值得后悔的事情。主人對我,也超過了我們的同輩。當初接受任命時,自以為深明國家大事,共同尊奉朝廷。哪知道天子不高興,豫州因此受到了攻擊,郡將遭到牖里那樣的危險,在陳留實現了創建聯軍共討董卓的計劃,但計劃被擱置,喪失了忠孝的名聲,現在揚鞭而去,背離了主人,虧損了交友的情分。估量這兩方面,與其在萬不得已時,喪失忠孝的名聲和虧損交友的情分,輕重不同道,親疏的界限明顯,不如因此就收住眼淚宣告絕交了。假使主人稍微垂念舊友,留下的會表示敬重,離去的會克制自己,不會急于斷絕友誼,施用刑罰來輔助自己,那么我將會效法吳季札那樣的高尚志節,不會有今日的戰事發生了。如何驗證這些呢? 從前張景明曾親自登上高壇喢血盟誓,又奉主人指令奔走聯絡,終使冀州牧韓馥交出印信,主人得到冀州; 后來只因他去呈上奏章朝見皇帝,皇帝賜給他爵祿符信的緣故,轉眼之間,竟沒有受到通過觀察錯誤的類別來分辨好壞的寬待,就遭到了殺身之禍。呂布刺殺董卓后投奔主人,向主人求兵未得應允,要求離開又有什么罪呢? 又被刺客砍殺,幾乎被殺死。劉勛奉命出使超過了期限,告辭回去又不同意,他畏懼主人的威嚴,懷念家中的親屬,只好講了謊話要求回去,可以說是他有志于忠君孝順,對主人的霸業并無任何損失; 然而隨即陳尸于主人的軍旗之下,未獲減罪和赦免。我雖不夠明智,一向不能從追溯事物的開端來預見事物的結果,不能從細微處看到事物的發展,但私下里猜測主人的心理,難道認為這三個人都應該死,主人的懲罰得當量刑合理嗎? 實則主人是想一統山東,將加強兵力來付伐所有的仇敵,害怕部隊狐疑散去,無法勸留,所以違背侯王之命來看重秉承皇帝的旨意,慕虛名的受到嘉獎,要求離去的被殺害,這純是主人為了自身的利益,絕不是游士們的愿望。因此我才以前人作為鑒戒,雖困窮而死戰。我雖愚蠢至極,也曾聽到過君子的言論呢。這實在不是我的本意,是主人逼我這樣干的。我之所以背棄國民,在此孤城拼命,正因為君子奔亡,不應該逃往敵國的緣故。所以得罪主人,被他圍攻很長時間了。現在您竟引用這個道理來規勸我,該不會是語言相同而意思恰好相反,那是君子感到悲傷的事啊!
我聽說過,講義的人不背棄親人,盡忠的人不背棄君主,所以尊奉本州作為親近的聲援,衷心支持郡將來安定社稷,這是一舉兩得求得忠孝雙全的行為,怎會不對呢? 現在您竟要我拋棄根本的忠孝、毀壞故家,和您一起去忠于主人。主人對我來說,年齡可作兄長,情份上是親密朋友,道不同而要求離去,以安寧君王和雙親,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按您的意見,那么申包胥應該為伍子胥賣命,不應該到秦國朝廷上號哭了。如果只是為了避禍的話,豈不知這些已經違背了大道理了。您或者只是看到我的孤城被圍而我無力解困,且援兵又未來到,念及您和我有親戚關系,想起您和我平生友好一場,要我委屈志節茍全性命,認為這樣要比堅守正義而招致敗亡強得多。從前晏嬰不肯在刀刃下降低志氣,南史也不為了茍求活命而歪曲史實,因此他們的名聲流傳到后代,何況我據有堅固的城池,驅使大眾的力量,散發三年的積累,作為一年的費用,盡可救濟貧困補救不足,從而使天下人高興,哪里會怕主人長期圍困不肯撤退呢?我只怕秋風揚起塵土,公孫瓚會出兵南下,張楊、張燕,奮力發難,北方邊境將出現人體倒吊一樣的危急情況,而他的親信會向他報告要求回家的真情。主人應該看清楚我這樣的人,趕快退兵,退保鄴城,怎么可以長久地怒氣不消,在我城下大耍威風呢?您譏笑我只依仗張燕黑山軍的援救,唯獨沒想會和黃巾軍聯合啊!加之張燕的黑山軍都已接受天子之召歸順朝廷了。從前漢高祖在鉅野收編彭越,光武帝創建基業始于綠林軍的力量,他們最后都登基稱帝,成就帝業,如果能輔佐君主宏揚教化,還疑慮什么呢!何況我還親自得到皇帝的詔書,準許我和他們合作。
再見了孔璋!您在境外謀求利益,而我只能聽命于朝廷;您把身體交托給了盟主,我則把名聲傳播到首都長安。您認為我將身死而名滅,我也笑您將生死無聞,可悲呵!我們原來志同道合而最后卻分道揚鑣了,各自努力吧,還要再說什么呢!
袁紹看到臧洪的信,知道他沒有投降的意思,于是增加兵力緊急攻打。
城中糧食已盡,外面又沒有強大的救兵,臧洪自己衡量一定不免于死,便召集官兵對他們說:“袁氏大逆無道,圖謀不軌,而且不肯援救我的郡將。從大義上講,我不能不死,想到各位本來無事何必白白遭受這個災禍!可以趁城破以前,帶著妻室兒女逃出去。”
將士官民都哭著說:“您同袁氏本來沒有仇恨,今日因為本朝郡將的緣故,自已招來災難,官民怎能忍心丟開明府而離去呢?”
開初還挖掘老鼠煮爛皮革充饑,后來再沒有可吃的東西了。主簿打開內廚拿出剩下的三斗米,請求分出一些稍微煮點濃粥喝,臧洪感嘆說:“我怎能獨自吃它呢!”要他煮作稀粥,大家分著喝,又殺死他的愛妾把肉分給將士吃。將士都流著眼淚,沒有人能抬頭仰望的。男女七八千人互相靠著等死,沒有人背叛逃離。
城防陷落后,袁紹活捉了臧洪。袁紹素來和臧洪親善,于是裝飾好帳幕,集合所有的將領同臧洪見面,對他說:“臧洪,你為什么辜負我到這種程度!今日服不服?”
臧洪坐在地上睜大眼睛說:“袁家侍奉漢朝,四代之中有五人封為公爵,可說是受了皇帝的厚恩。今日朝廷衰弱,你沒有扶持輔佐的意思,還想趁天下混亂的機會,達到非分的希望,殺害很多忠良的人來樹立自己的淫威。我親眼看到你叫陳留太守張邈做哥哥,那么我的府君張超也應該是你的弟弟,你和他共同努力,為國除害才對,為什么擁有強大的兵力卻看著人家被消滅呢?可惜我力量薄弱,不能拔刀為天下人報此仇恨,說什么服不服!”
袁紹本愛臧洪,想叫他屈服,原諒他。看到臧洪言詞懇切,知道他始終不會替自己出力,便殺了他。
臧洪的同鄉陳容少年時是個書生,愛慕臧洪,跟隨臧洪在東郡擔任郡丞;城還沒有失守時,臧洪就叫他逃出去。袁紹叫他在座,看到臧洪會被處死,陳容站起身來對袁紹說:“將軍要擔負天下大任,為天下除暴,而專門先殺忠臣義士,怎么合乎天意!臧洪起兵完全是為了郡守,為什么要殺他呢?”
袁紹聽了很慚愧,他身邊的人叫人把陳容拉出去,對陳容說:“你不是臧洪一黨的人,何必和他這樣被殺呢?”陳容回頭看看袁紹說:“仁義哪有一定的模式,實踐它就是君子,違反它就是小人。今日我寧愿和臧洪同一天死,不愿和將軍同一天生!”于是又被殺死。
在袁紹座上的人沒有不嘆息的,互相暗暗地說:“怎么一天殺害兩個有志之士啊!”
起初,臧洪派司馬二人出城,向呂布求救。等到回來,城已失守,都同敵人拼死。
臧洪具有英雄氣概,壯烈節操,以弱敵強,視死如歸。如果胸無大略,怎能如此鎮靜?真可謂正義凜然,后世許多人效仿臧洪。臧洪浩氣貫日,眾志成城。后人不當以成敗論英雄,以生死論智謀。
上一篇:《智者審于量主》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自拆藩籬:姜維斂兵聚谷》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