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元政敗,漢宣三錯
自漢代開始,許多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都把漢元帝劉奭說成是西漢滅亡的“基禍之主”,這不一定恰當公允,但西漢王朝從元帝以后走向了衰亡是實在的,而且元帝的仁弱無能對衰亡有直接的影響。
常言說,知子莫如父,漢宣帝對自己的兒子太子劉奭最了解。宣帝是武帝曾孫,因巫蠱之禍,從小流落民間,后娶妻許氏,生子劉奭,后宣帝為帝,漢元帝劉奭八歲立為皇太子。劉奭自幼仁弱,長大好儒,見父親宣帝多用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就諫道:“陛下持刑太深,應該使用儒生。”宣帝對太子很不滿意,哀嘆道:“亂我家者,太子也!”宣帝有心以喜愛的兒子淮陽王取代劉奭為太子,但考慮到劉奭母許氏與自己微賤時患難之情,而不忍廢劉奭。以致明知劉奭柔仁無能,不堪大漢皇帝之重任,卻姑惜留之,這是漢宣帝的第一個錯。
漢宣帝擔心自己死后朝政敗壞,便在臨終之前詔令外戚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太子少傅周堪三人共同輔政,希望借助他們三人的力量與才能治理好國家。但是宣帝沒有卜好這三人的關系和作用,所以他死后事情的發展恰與他的愿望相反。蕭望之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封建政治家,有宰相之才,他與周堪、劉更生、金敞等有志有才之士,共同匡輔元帝,仿古改革。元帝對他們也敬重信任,但卻遭到史高的嫉妒和反對。史高因系外戚,官居首輔,但因才略疏淺,與元帝的關系和對朝政的影響反不如蕭望之等人,遂生嫌怨,為了爭權奪勢,就與中書宦官弘恭、石顯勾結在一起,反對改革,在朝廷中形成了兩個尖銳對立的政治派別。于是,“朝臣舛午,”“更相讒愬,轉相是非”使朝政混亂。宣帝遺詔顧托才略疏淺、嫉賢妒能的史高為首輔大臣,是他的第二個錯。
史高勾結宦官弘恭、石顯,與蕭望之爭權。弘恭、石顯二人早在宣帝時期就受到重用,他們任中書令、中黃門,久典機樞,明習文法,替宣帝處理政務,頗有實權。宣帝死后,他們唯恐失掉權勢,所以當史高爭取黨援時,他們一拍即合。蕭望之看出他們三人勾結的危害性,對元帝說:中書乃朝政之本,應選任賢明的士人取代宦者。弘恭、石顯本是奸詐小人,對蕭望之更加懷恨,于是開始陷害誣告蕭望之。仁弱無能的元帝,不但不敢斥退恭、顯二人,而且中了二人的陰謀詭計,助紂為虐,蕭望之等人先后被害而死。此后弘恭病死,石顯為中書令,專斷朝政十多年。石顯專權雖在元帝時期,但始作俑者,卻是宣帝,這是他的第三個錯。
漢元帝的敗政主要在于他的無能,不能用賢,不能黜奸,但宣帝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上一篇:漢代選舉制度的實質
下一篇:漢口、漢陽保衛戰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