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蘇軾不相
李廣與蘇軾,一個是西漢的名將,一個是北宋的文豪。這一武一文,活動的時代相距一千余年,命運卻相似得毫無二致。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才望,天下無雙。自“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從來“不為后人”。由于力戰出名,被匈奴人譽為“飛將軍”而避之數歲。文帝劉恒曾稱贊道:“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但終李廣一生,“官不過九卿”,俸僅有“二千石”,“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晚年還屢遭排擠,被迫自戕。難怪唐人王勃曾為“李廣難封”之嘆。
《宋史·蘇軾傳》記載:蘇軾“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皆為一時之冠。二十歲進士后,壯心不已,又與乃弟蘇轍一同參加制科考試。仁宗趙禎讀其進策,退朝后高興地說:“我今天為子孫們選得兩個宰相了。”然而,蘇軾終究未能當上宰相。由于才華橫溢,鋒芒畢露,還差一點丟掉了腦袋。晚年遠竄嶺海,受盡磨難,最后死于遇赦北歸途中。
李廣何以“難封”?蘇軾因甚“不相”?世人所謂“數奇”、“殺降”、“不加韜戢”之說,皆為齊東野人之語。如果聯系中國封建社會用人之道考察,蓋出自“才高”、“出眾”之故。
才高反倒“難封”,出眾反而“不相”,看似十分矛盾,實則與中國的國情契合得天衣無縫。社會對人才的用舍,本當是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但由于賢者往往具有獨立的人格、超凡的才華和創造的精神,常常被世俗之輩目為不合時宜而橫遭壓抑,甚而被傳統的用人觀念所吞噬、湮沒。反之,倒是不肖者吃得開。這種人具有“皮球”似的造型和“皮凍”般的性格;無梭無角,無毀無譽。因此便于“竊位而茍祿,備員而全身”。倘若僅僅如此也還罷了,偏偏不肖者又喜歡他們的下屬和接班人比自己更不肖。“寧用不材以曠職,不肯變例以求人”。這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賢者居下,不肖者居上的用人之道。這種“優汰劣勝”機制的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便造成李廣、蘇軾諸人的“難封”、“不相”。這是導致龍的傳人多人而少才的原因之一,也是導致我國貧窮落后的原因之一。解決的辦法,首先當是為政者在人才問題上觀念的變革,即歐陽修所說的“盡去尋常之格,以求非常之人”(《論軍中選將札子》)。這樣,庶幾能使各行各業的“李廣”、“蘇軾”們將自己的能量充分釋放出來,永遠不為“對難”、“不相”之嘆。
上一篇:李廣的遺憾
下一篇:李斯的人格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