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多種的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伊戈爾,費多羅維奇(1882—1971)是俄羅斯作曲家。自幼學習鋼琴,10歲嘗試作曲,18歲開始自學音樂理論。1905年畢業于彼得堡大學法律系。1903—05年從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學習作曲。二十年代僑居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遷居美國。斯特拉文斯基是現代音樂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在現代各種音樂派派中居于首位,對二十世紀現代音樂有巨大影響。創作發展道路異常復雜和充滿矛盾,受各種流派影響,風格多變,不同時期作品顯示出各種流派的特征。他對各種形式和體裁都進行過探討和實驗,具有包羅萬象的特點。創作大致分三個時期。
早期,即俄羅斯時期。既受俄羅斯古典傳統音樂、又受法國印象派的影響。最初的交響詩《煙火》具有印象派色彩。應佳吉列夫芭蕾舞團之約創作了三部芭蕾舞:童話舞劇《火鳥》是一部夢幻、美妙、繪聲繪色的作品,在音樂上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傳統氣息,《彼特魯什卡》是一部表現俄羅斯民間生活的舞劇,音樂具有交響性質,創作手法富有俄羅斯傳統學派特點;反映古俄羅斯偶象崇拜景象的《春之祭》的音樂冷酷、森嚴,極度緊張,使用了大量不協和和弦、猛烈緊張的節奏。在巴黎首演時使聽眾為之震驚,引起軒然大波。這三部作品都具有鮮明的俄羅斯特色,并顯示出他的創作的獨特風格。舞劇《士兵的故事》則是把俄羅斯古典旋律結構同爵士樂的音調及節奏結合起來。這個時期還創作了《婚禮》和歌劇《夜鶯》、《馬甫拉》等。
第二個時期為新古典主義時期。從二十年代僑居法國后,放棄了早期的俄羅斯風格,轉向新古典主義創作方法,時間達三十年之久。最早的一部新古典主義作品是舞劇《普爾欽奈拉》,引用了十八世紀意大利作曲家佩爾戈萊西的主題;舞劇《阿波羅》采用了十七世紀法國作曲家呂利等人的主題;《仙女之吻》采用了柴科夫斯基的主題;歌劇——清唱劇《奧狄普斯王》則帶有巴洛克時代特點;《圣詩交響曲》則要追溯到更遙遠的歐洲復調模式;《C大調交響曲》顯示出俄羅斯旋律結構特點;而《鄧巴頓的橡膠園》與巴赫音樂有明顯的聯系;《浪子的歷程》是最后一部新古典主義歌劇,含有莫扎特和亨德爾的音樂因素。
第三個時期為十二音體系時期,受韋伯恩等人的影響,五十年代中期開始使用十二音體系、序列性作曲方法,延續時間約十五年。從舞劇《阿貢》開始,創作了一系列無調性序列音樂作品。合唱《哀歌》(亦名《哀掉杰利米亞》是用嚴格的十二音體系手法寫成的;《圣餐曲》、音樂話劇《洪水》充滿尖銳的音調和難以理解的節奏模式與結構;還有《亞伯拉罕與以撒》、《安魂圣歌》等。
斯特拉文斯基親自指揮演出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和灌制成唱片。理論著作有《我的生活年譜》、《音樂詩學》、《與克拉夫特的談話錄》等。1962年斯特拉文斯基返回蘇聯訪問,受到熱烈歡迎。蘇聯音樂界對待斯特拉文斯基的評價幾經變化,從二十年代衷心贊賞到三十年代謹慎地重新評價,四、五十年代的全盤否定。甚至《彼特魯什卡》和《婚禮》都被說成“俄羅斯成份被用來取笑俄國風俗”。批評他“以對立的‘超民族’的藝術形式和抽象手法處理古代題材。表現了作曲者同反動的天主教界在思想上的因緣”。把他的《我的生活年譜》和《音樂詩學》斥之為形式主義和世界主義的思想。說“斯特拉文斯基的活動再好不過地表達了現代主義作為反映帝國主義資產階級頹廢思想的反人民的藝術傾向的反動本質”。被當成“資產階級音樂中反動勢力的鼓吹者”。直到六十年代以后對他的創作才重新做了評價。
上一篇:韓非之“術”與韓非之死
下一篇:飽經愛情之痛的雨巷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