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蓮湖區(qū)·東清真寺》陜西名勝簡介
在西安市蓮湖區(qū)鼓樓西北化覺巷內(nèi)。東清真寺俗稱東大寺,是西安市最大的一座伊斯蘭教寺院,傳為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創(chuàng)建,皇帝命工部督工官羅天爵監(jiān)修,寺內(nèi)亭臺殿閣,左右對稱,疏密得宜,整齊美觀,雕梁畫棟,巍峨絢麗。寺院占地12200平方米,共分4進(jìn),前后貫通,布局嚴(yán)謹(jǐn),深邃幽靜。
東清真大寺,門前有高大磚雕照壁一座,正門前并有一座三開間大木牌樓,高9米有余,琉璃瓦頂,挑角飛檐,甚為壯觀,傳為明代中葉所建。其二進(jìn),院中心有石牌坊1座,兩側(cè)各豎沖天雕龍碑1通,一為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此寺碑,有明書法家董其昌手書“勅賜禮拜寺”;另一通碑陰刻有宋代書法家米芾寫的“道德參天地”五字手筆。兩碑為我國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其三進(jìn),中心矗立1座3層8角攢尖頂省心樓,樓上懸有明建文元年(1399年)兵部尚書鐵鉉所書“一真”二字。樓北有講經(jīng)堂,珍藏清代手抄本《古蘭經(jīng)》和描繪穆罕默德誕生地的《麥加圖》;樓南有敕修碑,近墻處有阿拉伯文“月碑”一通,為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立,碑文為寺內(nèi)掌教“小西寧”編著,用以記載回歷,推算穆斯林齋月的“封齋”、“開齋”時間的。樓西南有5開間的廂房,名曰水房,為教民沐浴做禮拜的洗澡間。其四進(jìn),有一座高聳的三亭相連的雙翅鳳凰亭,主亭在中,為六角形,兩翼為三角形,三亭連在一起,故有雙翅鳳凰亭之雅號。亭之南,有南廳,7開間;亭之北,有北廳,亦為7開間。南廳內(nèi)有康熙年間的黃楊木軟鑲隔屏12扇,是很珍貴的美術(shù)工藝品。穿過鳳凰亭,越過海棠形魚池,登寬闊平坦的十門兩空亮月臺,臺面積近700平方米,臺上有一方形日晷,這是古時以日影計算時間的儀器。月臺南北兩端,各立1座碑亭,亭內(nèi)有明、清刻立的碑石4通。月臺兩端,有1座可容千余人的禮拜大殿,巍峨瑰麗,屋脊中心安1錐狀鎏金頂,內(nèi)檐懸木質(zhì)紅匾一面,為董其昌所書:敕賜禮拜寺,此乃明永樂三年(1405年)皇帝賜給當(dāng)時寺院主持阿訇阿拉伯人賽亦的哈馬魯丁護(hù)寺的敕諭匾。大殿內(nèi)天花藻井有600余幅彩畫,每幅畫中心,阿文“都凹”構(gòu)圖,各有千秋,反映了中國伊斯蘭教寺院彩畫的獨特手法,閃爍著祖國悠久文化的燦爛異彩。
據(jù)《通志》記載,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兵部尚書鐵鉉曾修此寺。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一年(1413年)太監(jiān)鄭和亦曾修此寺。傳說鄭和第4次奉旨出使天方國(阿拉伯國家),使團(tuán)有27000余人,但缺乏精通阿文的翻譯,鄭和來到西安,選挑了此寺掌教哈三,隨從鄭和有功,因此鄭和奉敕重修此寺。經(jīng)鄭和重修的東大寺,前有崇樓,后有大殿,重檐巨拱,大殿面寬5間,楹縱7丈5尺,雄偉壯麗。
解放后,該寺亦曾修葺,并于1978年4月對外開放,第一年內(nèi)接待30多個國家外賓參觀,外國友好人士對該寺評價很高,法國30年代編寫的《中國》導(dǎo)游手冊中,此寺亦有赫顯其名。
東清真大寺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上一篇:《延安·黃陵縣·萬佛洞》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高陵縣·東渭橋遺址》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