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封龍山·“天作高山,實惟封龍”
封龍山位于河北獲鹿與元氏兩縣之間,距石家莊市區20公里。它西接太行,東臨平原,遠望勢如騰躍欲飛的巨龍,故又名飛龍山。唐代的《十道志》中即把封龍山列為燕趙名山。封龍山峻俏雄偉,風光奇麗,正如東漢《封龍山之頌》碑文所述:“天作高山,實惟封龍,平地拔起,靈亮上通,嵯峨竦峻,高麗無雙,神耀赫赫,理物含光,……”。這里有河北省境內僅存的漢碑及最早的書院;有佛、道、儒三教祠廟寺觀;有濃厚的地方廟俗及動人的民間傳說。古往今來,封龍山吸引著名士高僧、文人墨客前來探幽攬勝,留下了眾多的詩文詞賦和題碣石刻,給封龍山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造化天無功
封龍山上古老的花崗變質巖,經歷了億萬年的大自然造化,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奇峰怪石。獅子峰恰似一頭雄獅蹲坐于山巔南緣,威風凜凜,氣宇軒昂。獅子峰旁邊的熊耳峰,像笨悍的大熊雙耳矗立,聆聽山風呼嘯、泉水叮咚。元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安熙在封龍書院講學期間,曾登熊耳峰,作《熊耳峰》詩:“探窮不憚遠,行登最高峰。頓覺天宇近,一洗群山空。奇哉此絕境,造化天無功。神襟日以曠,寫我浩蕩胸。”
龍首峰是封龍山之龍頭。龍頭上有一孤石,高約10余米,石壁如削,奇險無比,人們喚它“飛龍角”。“奇峰千仞高,突兀倚天表”(安熙《龍首峰》)。
華蓋峰山頂平緩,形如頭蓋,顯得粗獷穩重。螺峰遠望酷似海螺出水,質樸中蘊含著秀美,令人回味無窮。
獅子、熊耳、華蓋、龍首和螺峰合稱封龍五峰。大自然雕鑿了它們如獸似物的形態,人們以形命名,奇峰好像獲得了靈氣,引詩人名士詠嘆不絕。
嫦娥戀人間 玉犬望天仙
獅子峰對面有個山頭,頂部平坦而四壁陡峭,人們叫它“聞望垴”,又曰“望凡臺”。與聞望垴相對的獅子峰上有塊崩裂巨石,由于風化剝蝕造化成一只形似癡望月宮的石狗,人稱“玉犬望月石”。關于望凡臺和玉犬望月石,當地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封龍山自古多寺廟,如北坡的白草庵,南崖的東、西石堂寺(石窟)等。寺廟多,廟會也多。廟會期間四鄉八社的村民和遠近村寨的香客都來趕廟,此時山上山下人山人海。有一年,廟會的樂聲與輕煙飄向九天,驚動了月宮里的嫦娥。《后漢書·天文志》注,嫦娥為羿妻,一日偷吃了羿從西王母那里要來的不死之藥,便飄然奔月。月宮除有一位砍桂樹的吳剛和一只玉兔之外,便是空曠寂寥的宮殿——廣寒宮。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對嫦娥曾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之惋嘆。嫦娥動了思凡之心,乘風駕云來到封龍山,廣舒長袖,和樂而舞,直到月沉西天,才戀戀不舍地返回廣寒宮。從此,人們把嫦娥歌舞的山頭稱為“望凡臺”。嫦娥歌舞時,有只大白狗蹲在獅子峰上觀看,不料竟化作巨石,人們稱之“玉犬望仙石”。后人所謂“嫦娥戀人間,玉犬望天仙”,即歌其事。
郭震試劍
封龍山上怪石嶙峋,造型逼真,形態各異。山北麓大公廟前有塊渾圓如珠的孤石,其巖性、結構與山體相異,人們不知該石從何處而來,故名“飛來石”。龍首峰上飛龍角西側的峭壁間有兩石柱,一粗一細,粗者似大腹便便的紳士,細者像瘦骨嶙峋的乞丐。兩石并肩而立。相傳昔日大禹治水之時,曾把孽龍鎖于封龍山,后來派了一胖一瘦的兩位大將在此監守,所以稱之“將軍石”。此外,如蛤蟆石、影廈石、風動石等怪石其姿態逼真,各領風韻。不過,在封龍山眾多的怪石之中,當推“試劍石”名聲最大。試劍石位于山之南麓,其石突兀而立,石間有狹縫一隙,宛如刀劍所劈,故名“試劍石”。人們會問何年何月,又是何人到此試劍?此劍如何有如此之威力?清人王裕如《試劍石》詩中作了回答:“借問試劍石如何?父老為予言所以,在昔唐賢有郭公,讀書結屋最高峰,夜深窗外有奇氣,光茫遠射斗牛公。曉來著屐殷勤覓,寶氣沉埋亂石中。持歸未敢手摩挲,秋水凌風欲起波,芙蓉出匣寒芒刺,一揮霹靂破巖峨。回憶長吟古劍篇,昆吾紫氣映紫泉。……”。詩中所說的郭公,即唐代名臣郭震(656—713)。郭震,字元振,曾講學于封龍書院,確實作過《古劍篇》。但試劍石這種巖石沿節理自然崩裂的現象,決不會是人為所劈,只不過是后人把奇異的自然現象與為封龍書院作出貢獻的歷史名臣聯系起來,賦頑石以“靈氣”而已。
李冶與封龍書院
封龍書院亦稱龍山書院,在封龍山之陽山腳下(今已無存)。書院原為漢李躬授業之所,五代時李炧(925—996,字明遠,河北饒陽人,官居北宋宰相)創立書院。院內原有講堂、讀書窯洞等建筑,以及兩眼清泉:一曰蒙泉,水質甘甜,為書院飲炊之水源;二曰墨池,又稱洗筆池,為書院學者洗筆、硯之池。
封龍書院是河北創建最早的書院,幾經興衰,雖然隨著政治風云的變幻而有興有衰,但到了元代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元憲宗元年(1251)河北欒城籍大數學家李冶(1192—1279)結束了金亡后的流離生活,由山西東歸,“買田封龍山下”,擴建書院,并親自授業講學于書院。李冶潛心治學,誨人不倦,為接納更多的學子求學,他在真定路都元帥使史天澤、真定督學張德輝和著名學者元好問等官宦名士的支持下,重修了李炧講堂,廣收學子,推動了河北書院教育的發展。李冶在封龍書院講學期間,進一步總結和研究了古代的天元術,對其在山西撰著的《測圓海鏡》一書進行了修訂、補充,同時完成了《益古演段》的著述,為半符號代數學——天元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李冶創立的天元術代數學比歐洲代數的出現至少早三百年左右。在當時世界數學領域處于領先地位。1973年美國出版的《科學家傳記辭典》中,整整用了八頁篇幅來介紹李冶及其數學著作,可見其對世界數學影響之大。
繼李冶之后,河北籍著名學者安熙主持書院。史載:“其教人以敬為本,以經術為先,弟子去來,常至百人”,“四方來者,多所成就”(《元史·安熙傳》卷253)。元至治元年(1321)李冶曾孫李慎言官至監察御史,為弘揚曾祖之事業,又出資擴建封龍書院,并請當朝翰林侍講學士袁桷撰寫《重修封龍書院碑》,碑文有“李氏世守家法,則書院永久,代有嘉譽”之句。
漢碑堂內珍品多
封龍山有東漢以來的歷代碑、銘、碣、題刻百余種,尤以漢碑價值最高。漢碑計有:《封龍山頌碑》、《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八都神壇碑》、《白石神君碑》六通。其中《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存放于封龍山西石堂(石窟寺)前的“漢碑堂”內,其余四通漢碑由于年代久遠,屢遭厄運,不知所終。
《祀三公山碑》是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刻立。碑文為篆隸書,計十行,存一百九十七字。其內容記述了當地吏民“禱祀求雨,甘露屢降,國界大豐,民無疾苦,永保其年”的事實,頌揚了三公山神德廣靈驗。
《白石神君碑》多數學者認為刻于漢光和六年(183),字多古體、異寫,也是漢代祭天祀山禮儀之遺物。祭天祀地之禮俗早在夏商時期便出現了,到漢代十分流行,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要祭天祀地,并形成了法定的禮儀制度。皇帝祭岳,各郡國諸侯乃至地方官吏祭地方名山。三公山、白石山均在封龍山之內,封龍山為燕趙名山,地方官吏則按當朝禮儀行祭天祀山之禮,并刻石以記。
《祀三公山碑》書法為漢人作秦隸,在書體演變歷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漢代在秦以前篆書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化圓為方,創造了新的書體——隸書。該碑篆、隸相參,書體醇古遒厚,前所未有。自清代發現此碑之后,一直盛譽不衰,臨習者甚多。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就深愛此碑,多年臨寫不輟,其書體也得益于此。
寺觀與廟會
封龍山佛教寺院與道教宮觀并存,另外,還有儒家的祠堂,佛、道、儒集于一山,給封龍山增添了濃厚的宗教文化氣氛。山之南崖有東、西兩石堂(石窟)。東石堂現存一窟,窟中央為釋迦雕像。西石堂現存三窟,一窟有釋迦臥佛一尊;二窟內供三世佛,四壁浮雕佛龕造像計有千余尊;三窟內雕普賢、觀音和文殊菩薩坐像。石窟開鑿年代大約為北齊至宋代。其佛教歷史可推至東晉十六國時期,當時重要的佛教代表人物——高僧釋道安長期居于封龍山,在這里主持佛經翻譯。他創編的《綜理眾經目錄》是我國第一部佛經目錄;他制定的僧規為各地寺院所遵循;沙門棄俗姓,統以釋為姓,也自道安始。
山上較大的道教遺跡有修真觀、老君堂、玉皇廟、靈官廟、老母廟等。起初的廟會,與古代的祭祀活動有關。屆時,在廟祠內擺設一些屠宰的牲畜為祭品,祭祀地祗山神。東魏以后,州、郡治所北遷到今正定,山北麓的宗教文化隨之興盛,寺廟祠堂崛起,祭祀活動頻繁,廟會也隨之盛行,逐漸形成定期的廟會活動。至近現代,封龍山廟會主要由北麓的南故邑村主辦,每年三次,即農歷三月十五、六月二十三和十月十五。春夏的兩次廟會,直接源于古代的祭山求雨,秋季廟會則沿襲于古代慶豐祈天。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長沙·“唯楚有材,于斯為盛”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蒼巖山·“太行群峰唯蒼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