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巴哈“圓周式”的研究軌跡
費爾巴哈是德國哲學家,他生于1804年,早年曾任教于愛爾蘭根大學,因發表無神論著作而被校方辭退。1836年他回到故鄉,開始過隱居生活,專門從事哲學研究,著有《黑格爾哲學批判》、《基督教的本質》、《未來哲學原理》等主要著作。
費爾巴哈的主要貢獻是在唯心主義統治德國達數十年之久后,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費爾巴哈認為自然界是唯一的實在,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沒有其他的東西。宗教中的上帝只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產物,是人按照人自身的面貌創造出來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們心理上的“依賴感”。
唯心主義是直接把人的理性神化,是一種改了裝的上帝創世說。費爾巴哈主張要返本歸真,用人取代宗教的上帝和唯心主義哲學獨立存在的理性,聲稱人和自然是哲學研究中的唯一對象,自然界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它具有質的多樣性,時間、空間和機械運動是它的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的產物,是思維和存在的統一體,人能認識客觀世界及規律性。但費爾巴哈不懂得社會實踐的意義,因而他把人只看作是一種脫離歷史和社會關系而存在的生物,因而在解釋社會現象時又非常遺憾地陷入了唯心主義。費爾巴哈的遺憾還在于,他雖痛斥了傳統宗教,卻主張要建立直接崇拜人類自己感情的“愛”的宗教。他雖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但卻連黑格爾的辯證法也拋棄了,這表達了他唯物主義學說的局限性。
費爾巴哈以批判唯心主義始,他走了一圈之后,自己又回到唯心主義立場上,這在于他把社會關系總和的人只看作是一個研究對象,而不是一個改造世界的能動力量。
上一篇:豺狼本性不能忘
下一篇:費希特的國家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