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嫡系驕橫
1938年8月日軍分三路圍攻武漢,兩個月后,國民黨軍隊抵擋不住,分路紛紛后撤。
12月中旬,信陽失守。五戰區司令部電令胡宗南部自信陽南撤,據守桐柏山的平靜關,以掩護整個大軍撤退。但是胡宗南接到命令拒不服從,竟將他的七個師向西移動,退守南陽,致使平漢路正面無人防守,讓日軍乘虛又攻占了武勝關等要地。胡宗南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在戰局緊要關頭,不服從命令,擅自行動,這種事如發生非“嫡系”身上,必被嚴懲,但胡宗南根本不把這當成一回事。后來軍委會聞報,也不了了之。
蔣介石另一“嫡系”將領湯恩伯也是如此驕橫。1934年4月,日軍經過充分準備,發動了隨、棗戰役。此時,湯恩伯正在重慶。戰區司令部便把他的五個師派往桐柏山一帶埋伏起來,隨時待命圍殲西進的日軍。當湯恩伯從重慶返回前線,得知整個戰役布署,立時便對戰區司令長官,他的頂頭上司李宗仁大發脾氣,說:“不行!不行!你不能胡亂拿我的部隊來犧牲!”說罷,也不聽解釋,拂袖而去。戰斗剛一打響,湯恩伯就命令他的部隊迅速北撤,退往豫西一帶。正面的防守部隊,因失去側面友軍的接應,擋不住日軍猛烈攻擊,只得放棄隨縣后撤。
把國家的軍隊,硬是人為地分作“嫡系的”“雜牌的”,觸犯了軍法軍規,“嫡系的”就當作施恩的手段加以拉攏,“雜牌的”就當作異己勢力加以鏟除,因而驕者益驕,怨者更怨。這樣的軍隊,如不敗于敵人的炮火之下,也必亡于自家的內哄之中。蔣介石排除異己,驕寵親信的治軍方法,使得軍隊內部爭斗不已,力量自行消耗殆盡。如此看來,國民黨軍隊先敗于日本人,而后敗于共產黨人,也就決非偶然了。
上一篇:菲律賓民族英雄黎薩死于西班牙屠刀之下
下一篇:蔡元培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