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支提山·不到支提枉為僧
支提山又名霍童山,在寧德縣西北,海拔800多米,山巒綿亙25公里,有九十九峰。峭壁萬仞,危巖千層,古木參天,云霧蔽日。山上峰、巖、洞、壑、林、泉,多留有名勝古跡,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明永樂皇帝賜其為“天下第一山”,并親題匾額。五代時,閩王封它為“閩國東岳”。《閩都別記》載:“閩境之山,西則武夷東霍童”,可見支提山之奇秀。
支提山中仙跡多。北宋《寰宇記》說:“支提山為列仙游處”,其九十九峰中,多有仙道遺蹤。如華頂峰山巔,有坪可容千人席地而坐,據傳為“天冠菩薩”說法處。峰高萬尋,臺平如磐,堪稱奇觀。雙髻峰兩峰并峙,高出云表,其余諸峰環繞,狀若千葉蓮花,蓮心中有支提寺。大童峰為道教圣地,峭壁凌云,古木蒼蒼,相傳漢末葛玄、唐代司馬承禎都曾隱居于此,山上留有葛仙巖、丹灶、藥臼、石缽、石盂等遺跡。法華峰因宋代昭愛禪師在峰下誦《法華經》得悟而名。來悟峰亦因支提玄本禪師在此得悟而名。
支提九十九峰,可登者有四十八峰,而以華頂、雙髻、大童、法華、來悟五峰最著名。勝景中有十五巖、四臺、天洞、五林、八嶺、四潭、三井、四泉、五石,以那羅巖、辟支巖、曬衣巖、雨花巖、天燈臺、羅漢洞、五龍潭為最勝。歷代名人雅士,皆慕名來游,留下的贊美詩篇,不勝枚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到支提山香爐峰訪司馬承禎,當時司馬正在山中修煉,稱贊李白有仙風道骨和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作詩答道:“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沉懷丹壑志,沖霄歸寂寞。竭來游荒閩,捫步涉禹鑿。匯綠泛湖海,偃蹇陟盧霍。”陸游在任寧德主簿時,也來游支提寺,與寺僧夜談,并作《雍熙寺與僧夜話》詩:“高名每慣習鑿齒,巨眼適逢友遁林,共話不知紅燭短,對床空嘆白云深,現前鐘鼓何曾隱,匝地毫光不用尋。欲識天冠真面目,鳥啼猿嘯總知音。”明代大學士、宰相葉向高也曾游支提山,作《寄題說法臺》詩云:“支提山下講筵開,傳是天冠說法臺,櫚木經翻僧已去,珠林磬寂客還來。花飛碧澗聞揮塵,月冷滄江見渡杯。早晚投簪依此地,休教松徑掩蒼苔。”
山中的支提華嚴寺,尤為著名。相傳唐朝武則天時,有高麗僧人元表躬負《華嚴經》來支提禮誦,將經傳給甘露寺僧元白。元白將經獻給閩王,閩王又傳給吳越王錢俶。錢俶得經后,命杭州靈隱寺和尚了悟禪師與當朝沈相國前來覓圣。到霍童村,夜宿支提寺,聞山中隱隱有鐘鼓聲。次晨登山,有白猿引路,日暮時見一處高門廣殿,僧侶云集。隔宿再往探視,則僧寺全無。二人溯流而上,至天冠說法臺,復見僧眾如前,知為菩薩顯靈,奏之于王。吳越王乃敕建華嚴寺大殿于此,并鑄鐵天冠菩薩一千尊,各高尺許,命使者航運回寺中祀奉。元初支提寺被毀,后又重修。明永樂年間,朝廷遣太監到山中建大殿,仁孝帝后重賜鐵鑄“千圣天冠”一千尊,并建閣祀之。鐵佛高尺許、神態各異。此后寺又二度被毀。明萬歷元年,朝廷又命重修,賜鑄銅滲金大毗盧千佛托一尊,高2米多,重千余斤,作雙層空心圓體,底層有二十圈蓮瓣,每圈五十片,每片蓮瓣浮雕一尊高6厘米左右的小佛像,共千尊。上層坐毗遮那佛,頭戴金冠,呈坐禪入定之勢。此佛托工藝精湛,形象逼真,無有匹敵。佛托鑄成后,從北京運到支提,歷時兩年。
支提寺因受歷朝重視,名聞四海。在明代鼎盛時期,下屬有三十多處寺院,僧眾千余人,煊赫于江南。支提山與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同時授祀佛教禪山,并稱國內佛教五大名山。天下云游僧侶多上支提山朝謁,故《華嚴經》云:“不到支提枉為僧。”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武漢·三鎮鎖大江名城歷千秋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鎮江·東南鎖鑰雄鎮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