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奇觀的形成與危害
以往人們只聽過大海里有“黑潮”,那是太平洋中由臺灣以東經東海流向日本的一支著名的“黑潮暖流”,這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從地球上的淡水普遍遭到污染后,百川歸大海,使大海里經常發生“紅潮”或“赤潮”。它是由海洋中一種或多種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環境下爆發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種能使局部水體改變顏色的生態異常現象。
城市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農業污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營養鹽和鐵錳等金屬元素,它們隨著江河奔瀉入海,是造成“紅潮”的基本條件。加之某些海域由于水流平穩,既適合營養元素和積累,又適合生物的繁殖,于是便頻頻發生“紅潮”。日本的瀨戶內海,1955年以前的幾十年間只發生過五次“紅潮”,而從1956~1965,10年間就發生39次,1966~1970年五年間發生35次,僅1971年一年就發生57次之多,且其范圍不斷擴大。在我國60年代以前“紅潮”比較罕見,平均5~6年才發生一次,70年代大約每兩年發生一次,進入80年代,隨著沿海地帶經濟及人口的迅速發展,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經流或直接排放入海,至使海水富營養化日趨嚴重。現在平均增加至每年發生4次,1990年發生38次。“紅潮”的發生對區域性海洋生態系統,海水養殖業、海洋捕撈業、濱海旅游資源以及人類健康均有影響。1989年8月至10月發生在河北省黃驊市的紅潮使對蝦養殖減產約2000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00萬元。與此同時,山東萊州灣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紅潮,使沿岸的對蝦養殖業和捕漁業受到巨大的損失,僅濰坊市經濟損失就達2500萬元。
可見,這種“紅潮”奇觀實在是一種社會公害,必須引起人類的高度重視,否則,人類會就擒于小小的微生物手中,后果不堪設想。
上一篇:精心制造的考古騙局
下一篇:經濟特區的形象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