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充國》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漢武帝當政前后的數(shù)十年間,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在軍事領域,除了涌現(xiàn)出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能征善戰(zhàn)的將帥外,還出現(xiàn)了一位不僅善于征戰(zhàn),而且精通謀略的軍事戰(zhàn)略家——趙充國。
趙充國字翁孫,是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市西南)人,后遷居令居(今甘肅永登西)。他生于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約比名將霍去病小三 歲。最初以六郡“良家子”身份從軍當騎兵,后因善于騎馬射箭被補為羽林騎(皇帝的護衛(wèi))。趙充國性格沉靜,勇敢機智,曾攻讀過《孫子兵法》。
趙充國年輕時,是以作戰(zhàn)勇敢出名的。漢武帝時,他曾以代理司馬的身份,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但被敵人緊緊包圍。趙充國見漢軍斷糧多日,死傷很重,遂率一百多名勇士冒死沖入敵陣,終于突破敵人的包圍,解救了貳師將軍和大部軍隊。在這次作戰(zhàn)中,趙充國身受創(chuàng)傷二十余處,受到漢武帝的贊揚,晉封他為中郎(皇帝的侍衛(wèi)官),后升為車騎將軍長史(軍隊幕僚之長)。漢武帝死后,昭帝繼位,趙充國繼續(xù)領兵與匈奴作戰(zhàn),因戰(zhàn)功卓著被任命為后將軍(漢代有前、后、左、右將軍,位同上卿)。公元前73年,漢昭帝死,趙充國因與大將軍霍光擁立宣帝有功,被封為營平侯。
漢宣帝繼位后,賦予趙充國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要迅速平定屢擾西漢邊郡的羌族軍隊。
七旬老將 揮戈西征
羌族是我國古代西北地區(qū)一個游牧民族。秦漢時,羌族有先零、燒當、廣漢等十幾個部落,主要活動在今四川以北,甘肅蘭州以西的大片土地上。匈奴強大時,羌族原是其附庸。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聯(lián)合了羌族,孤立了匈奴,于是羌人逐漸內遷,與漢人雜居。但由于漢朝統(tǒng)治者的壓迫、剝削,常使羌人起兵反抗,誅殺官吏,使?jié)h朝邊郡不得安寧。宣帝繼位后,羌人由反抗民族壓迫逐漸轉化為進行掠奪的戰(zhàn)爭。羌人聯(lián)合本族各部落,搶渡湟水,占據(jù)漢朝邊郡地區(qū),“郡縣不能禁”。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的酋長和羌族其他部落酋長二百多人,“解仇交質盟詛” (消除舊日仇恨,交換人質,訂立盟約); 不久,羌族一酋長狼何,派使臣向匈奴借兵,企圖進攻鄯善(今新疆鄯善縣及其東南一帶)、敦煌(今甘肅敦煌西),切斷漢朝通往西域的交通線。
漢宣帝聽到這一消息,急召趙充國商議。趙充國認為: 羌族各部落都有酋長,彼此常常互相攻擊,不能團結一致,所以容易制服。但是,一旦各部落消除仇恨訂立盟約,并與匈奴勾結到一起,那么 “到秋高馬肥,變必起矣。”因此他建議立即派使臣去檢閱邊防軍隊,作好戰(zhàn)爭準備,同時派人去離間羌族各部落,以免他們消除舊恨,結成同盟。宣帝采納了趙充國的建議,派騎都尉義渠安國出使羌族。
義渠安國到隴西后,將羌族三十多個酋長召集到一起,不分善惡,全部殺死,同時縱兵襲擊羌族部落。這就立即激化了羌族與漢朝的矛盾,加速了羌族叛亂的爆發(fā)。羌族軍隊沖進漢朝邊塞,攻掠城池,誅殺官吏,把義渠安國所部殺得大敗而歸。
神爵元年春(公元前61年),漢宣帝決定派軍隊與羌兵作戰(zhàn)。這時趙充國已是七十三歲的人了,當宣帝派人詢問他應派誰去擔任統(tǒng)帥時,他回答: “沒有比我老臣更合適的了?!毙塾謫査?“將軍估計羌人的情況怎樣?要帶多少兵馬去? ”趙充國說: “百聞不如一見,軍事上的事難以遙測。我愿意先到金城(今蘭州市西北)去,察看情況后再把地圖和作戰(zhàn)計劃一并呈上,請陛下不必擔憂?!庇谑勤w充國以七旬高齡領兵出征,取得了攻打諸羌的勝利
料敵制勝 謀劃深遠
趙充國指揮作戰(zhàn) “尤能持重”,行軍宿營“常以遠斥候為戰(zhàn),行必為戰(zhàn)備,止必堅營壘”,未戰(zhàn)之前,必 “先計而后戰(zhàn)”①,決不魯莽從事。此次,他接受擊羌任務后,首先親率萬騎趕到金城,準備渡過黃河北進。為了防備羌兵在漢軍半渡的時候截殺,趙在夜間派出三支部隊,先悄悄渡過河去,在彼岸建立陣地,掩護主力過河。第二天天明后,漢軍全部渡過黃河。渡河后,趙充國立即命令部隊構筑營壘陣地嚴以待敵。不多時,羌百余騎兵馳至漢營附近,尋釁挑戰(zhàn)。趙充國傳令全軍,不得與敵交戰(zhàn),指出: “吾士馬新倦,不可馳逐; 此皆驍騎難制,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②。旋派騎兵到咽喉要地四望同峽, 深谷; 位于金城西南)偵察,發(fā)現(xiàn)那里沒有敵人,于是趙充國避開當面尋釁之敵,連夜率軍穿過四望陿,直插到西部都尉府(今青海海晏)。
趙充國安營扎寨后,每天設酒犒勞將士,全軍斗志很旺。但無論羌兵怎樣在營外挑戰(zhàn),漢軍都堅守不出。趙充國在西部都尉府按兵不動,是有深遠戰(zhàn)略意圖的。原來,在西羌的諸部落中, 最頑固強悍的是先零羌, 其他如罕、 幵等部落都很弱小,他們是在先零羌的脅迫下才與漢朝為敵的。為此,趙充國打算用安撫的辦法招降罕、 幵以及其他被脅迫的部落, 以分化敵人,打破羌人各部落的聯(lián)盟,到他們疲憊的時候再出兵攻擊。
但是,漢宣帝及大多數(shù)朝廷官員都反對趙充國的作法。例如酒泉太守(郡治在今甘肅酒泉)辛武賢就向宣帝上奏本,說: 現(xiàn)在邊郡部隊都屯集在南山,北邊空虛,而且塞外地區(qū)苦寒,內地人馬很不適應,明顯瘦弱; 不如在七月上旬,帶上三十天的糧草,從張掖、酒泉分路出發(fā),夾擊活動在鮮水(今青海湖)一帶的罕、 幵羌, 雖不能消滅羌兵, 也要搶奪他們的牲畜,俘虜他們的妻兒,然后退兵。爾后大軍不斷地出擊襲敵,“虜必震壞”。對于辛武賢的意見,漢宣帝竟然表示贊同。他一面向隴西大量調集軍隊,一面把這個奏章交給趙充國,命他和校尉以下熟悉羌情的軍官發(fā)表意見。趙充國和長史董通年認為: “辛武賢想輕率地帶領一萬人馬, 迂回千里攻擊罕、 幵,是不實際的。如果一匹馬自負三十天糧,再加上衣裝兵器,就難以快速追逐了。況且即使?jié)h軍辛辛苦苦地趕去,飄忽的羌兵或者撤退、藏匿,或者據(jù)險扼守,截斷漢軍糧道,漢軍豈不徒勞無功? ”因此趙充國仍然堅持團結罕、 幵, 討伐首惡先零的主張, 認為只有 “先行先零之誅”, 以震懾罕幵等部落, 使他們 “悔過反善”,才是 “全師保勝安邊之策”。①
宣帝和朝廷大臣們看了趙充國的奏章后,俱表反對。大臣們認為, 先零兵勢強盛, 又得到罕、 幵的幫助, 不先解決罕、幵, 就無法對付先零。宣帝于是下詔斥責趙充國, 同時任命許延壽為強弩將軍, 辛武賢為破羌將軍, 命他們率兵攻擊罕、 幵速戰(zhàn)速決。
趙充國得到宣帝責備的詔書后,并不計較個人得失,反而認為將領帶兵在外,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堅持自己的正確意見。于是再次上書陳述軍事上的利害得失,勸宣帝收回成命。指出: “置先零, 先擊罕, 釋有罪, 誅無辜, 起一難(引出一個仇敵), 就兩害(形成二處禍害)”, 先打罕、 幵, 先零必然出兵相助,反而會鞏固其聯(lián)盟,屆時“虜兵浸多,誅之用力數(shù)倍”,是得不償失的舉動。在趙充國的苦苦勸說下,宣帝終于改變了錯誤的決定,同意了他的意見。
趙充國按既定方針首先攻打先零羌,先零羌寡不敵眾,望風而逃。罕、幵等部落見漢軍篤守信義, 其首領親自到漢營投誠和好。
當然,趙充國在攻打先零羌的作戰(zhàn)中,也表現(xiàn)出了作戰(zhàn)指導上的呆板、守舊的傾向。當他率部隊接近先零羌營陣時,敵人由于屯聚時間久了,意志懈怠,一見漢軍,即丟掉車輛輜重,欲渡湟水而逃。因湟水攔阻,道路狹窄,敵軍擁擠搶渡,出現(xiàn)了聚殲敵人的大好戰(zhàn)機。然而漢軍卻放棄殲敵戰(zhàn)機,“徐行驅之(慢慢追趕)”。這時,趙充國奉行的是《孫子》中“窮寇勿迫”的用兵原則。他說: “此(指先零羌)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慢追,它會不顧一切的逃走),急之則還致死(追急了,它就會回過頭來拼命的)”。①結果,先零羌除淹死、被斬殺和投降漢軍的數(shù)百人外,其主力七、八千人都平安渡到湟水彼岸。趙充國這樣做,盡管符合其“撫循和輯” (安撫慰問,和睦共處)的思想主張,但從作戰(zhàn)指揮角度看,在有可能全殲敵人的時候,卻死板地恪守 “窮寇勿迫”的教條,就顯得有些機械,保守了,而缺少衛(wèi)青、霍去病等同代名將那樣的機斷靈活性。
屯田戍邊 千古之策
趙充國雖然打敗了先零羌,但并沒有完全消滅它。先零軍主力屯集湟水以西,時刻都有卷土重來的可能。為了確保邊防的安全,趙充國采取了 “屯田之策”。即: 撤退騎兵,留一萬多步兵在邊郡屯田,以農養(yǎng)戰(zhàn),以戰(zhàn)護農。加強防衛(wèi),待機破敵。
其實,戍邊屯田并不是趙充國的發(fā)明。早在漢文帝時,就已實行了募民屯田的政策。漢武帝時,隨著對匈奴的河南、河西戰(zhàn)役的勝利,也不斷地徒民到邊郡屯墾,調 “塞卒、邊卒”實行屯田。昭帝時也有 “調故吏將屯田張掖郡”①的記載。趙充國的高明之處在于: 他在前朝民屯、戍屯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軍屯的主張。即: 讓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的野戰(zhàn)部隊,在戰(zhàn)斗間隙中實行屯田。這樣做,既可以解決大軍作戰(zhàn)時后方輸運糧秣的困難,以減輕國家負擔; 又可以鞏固邊防,與敵開展持久戰(zhàn)。這無疑是關系到對羌作戰(zhàn)的最后勝利、也關系到漢朝邊防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決策。
但是,趙充國關于屯田的奏章還沒遞上去。漢宣帝卻已派破羌將軍辛武賢到趙充國營地,飭令兩支軍隊合兵一處,于當年十二月對先零羌發(fā)動全面進攻。看著皇帝命令進攻的圣旨,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印害怕起來,托人去勸趙充國放棄自己的主張,趕快執(zhí)行皇帝的旨意,否則“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御史)來責將軍,將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②。趙充國并不動搖自己的主張,他斬釘截鐵地回答: “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為忠言(我一定拼死堅持我的意見,對圣明的君主,是可以忠言相告的)”。
于是他毅然向皇帝呈上關于屯田的奏章。在奏章中,他向宣帝分析了國家、軍隊和邊防的情況,指出: 就經濟而論,現(xiàn)在我率領的軍隊,每月需谷子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一千六百九十三斛,干草、麥桿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全要靠內地輸送,戰(zhàn)事一天不解決,征稅、勞役就停止不了。就邊防而言,現(xiàn)在邊防緊張不僅僅只是個羌族問題,羌族問題不從根本上解決,四鄰小國還會一個影響一個地發(fā)生變亂,“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他又說: “我們的軍隊,要想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貴在運用謀略,而減少實際交兵。戰(zhàn)場上百戰(zhàn)百勝,也不是最好的辦法,應先造成敵不能戰(zhàn)勝我的條件,我才能掌握戰(zhàn)勝敵人的可能”①。所以要 “班師罷兵,萬人留田”。接著,趙充國列舉了留兵屯田的十二條好處,歸納起來,大致有三方面: 政治上,“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可以產生鎮(zhèn)懾敵人的重大影響,同時可以減輕國內勞役,使百姓獲得喘息機會; 經濟上,屯田士兵生產的糧食可以自給自足,節(jié)省國家巨大開支,無須朝廷再“千里饋糧”,還可以有剩余糧食輸入國庫; 軍事上,以前由于供給不足,漢朝北部一萬余里的邊防,只有幾千將士防守,現(xiàn)留一萬步兵屯田,增強了邊防力量,“執(zhí)及并力,以逸待勞”,隨時可以抵御外族襲擾??偠灾?,屯田 “內有亡費之利,外有防御之備(對內有不花錢的好處,對外有防備敵人的作用)”,是個 “不戰(zhàn)而自破之冊也(不必作戰(zhàn)就能取勝的計策)”②。
趙充國為堅持屯田之策,秉筆直言,陳述得失,三次寫奏章給皇帝。趙的奏章每次送到朝廷,宣帝都要召集群臣討論。最初表示贊同的十中有三人,第二次達一半,第三次則十有七、八都贊成屯田了。甚至原來不同意趙充國意見的丞相魏相也說: “臣愚,不習兵事利害。后將軍數(shù)畫軍冊(軍事策略),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必可用也(其計必定行之有效)”①。于是,漢宣帝終于批準了趙充國屯田之策。
趙充國實行屯田,收到了預期效果。不僅割斷了匈奴與羌族的聯(lián)系,穩(wěn)定了漢朝西部的局勢,而且加速了先零羌的瓦解和崩潰。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秋天,“羌若零、離留、且種、兒庫,共斬先零大豪猶非、楊玉首”,殘存的先零軍四千人降漢。先零羌酋長侵擾漢朝邊境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西北民族矛盾趨于緩和,大片的荒地也得到開發(fā)。明代一思想家在提到趙充國時說,“屯田是千古之策”。
趙充國凱旋回京后,上疏請求退休,宣帝批準了他的請求。但每遇朝廷有處理民族關系的大事,仍常讓他參加謀略。甘露元年(前52年),趙充國病逝,終年八十六歲。宣帝認為他功高蓋世,就把他的像畫在未央宮。以后成帝繼位,又召黃門郎楊雄在畫像旁題一首頌詞,內稱: “漢命虎臣,惟后將軍,……料敵致勝,威謀靡亢(無人能當),……充國作武,赳赳桓桓(威武貌)” 。
注釋
① 《漢書·趙充國傳》。② 《漢書·趙充國傳》。① 《漢書·趙充國傳》。① 《漢書·趙充國傳》。① 《漢書·昭帝紀》。② 《漢書·趙充國傳》。① 原文見《漢書·趙充國傳》。② 《資治通鑒》卷二十六,宣帝神爵元年。① 《資治通鑒》卷二十六,宣帝神爵元年。
上一篇:《賴文光》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趙充國》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