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谷的教訓——識不足而才不用
第谷(1546—1601)是丹麥著名天文學家。他工作辛勤,又富有觀察才干。他畢生以觀察星辰為業,給自己訂了觀察一千顆星星的目標。他用30年的時間,每天夜晚觀察夜空,直到逝世前。他的觀測結果比前人準確50倍,修正了許多前人星圖上的錯誤,他的觀測幾乎達到了肉眼觀測精度的極限。為了使自己的眼睛更敏銳,他在觀察星空前經常在漆黑的房中睜眼靜坐幾個小時,從而創出望遠鏡發明前最卓越的觀測成果。他對行星做了長期觀測,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已經具備了發現行星運動規律的客觀條件。但是可惜第谷才有余而識不足,缺乏理論思維能力,不僅沒有從飽含心血的觀測資料中得到應有的科學判斷,反而做出了錯誤的結論。他既反對日心說,又反對地心說,而提出了一個折中的假說——行星繞著太陽轉,太陽繞著地球轉。第谷的學生和助手開普勒(1571—1630)相反,觀察才干和技術遠不如第谷,但是長于理論思維和數學計算。他通過對第谷留下的大量觀測資料的科學分析和理論概括,發現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對天文學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并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礎。就這樣,第谷辛辛苦苦工作了一生,走到真理的門口卻沒能發現它。反而為他人做嫁衣裳,把科學發現的殊榮給了別人,也使行星運動科學規律的發現推遲了好多年。
第谷的悲劇告訴我們,“才”如發動機,“識”如方向盤。才干只有在見識的指揮和統帥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見識只有依托才干才會產生效應。一個人要想在任何一門科學、藝術和其它事業上取得成就,既要有才,又要有識,既要善于動手,又要善于動腦,既要有有非凡的實踐才干,也要有過人的理性思維。只有發奮學習、刻苦實踐、善于動腦,達到才與識的統一才能成功、成才、成氣候。
上一篇: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下一篇:管仲和諸葛亮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