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兒在爭論中敗陣
笛卡兒(1596—1650)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他是個“唯理論者”,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片面夸大理性認識的作用,否認感性認識的作用,認為只有理性才是真正知識的唯一源泉,感性認識是靠不住的,他否認實踐經驗是理性認識的來源,把理性作為世界的本原,認為理性不依賴于客觀事物,不包含客觀內容,是人們頭腦里固有的、主觀自生的。在這一點上,波義耳(1627—1691)與之針鋒相對。1645年冬天,他們曾連續爭論幾個晚上。
波義耳說道:“不應該把理性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識’,可是,這知識識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笛卡兒答道:“我想你一定會說是‘從實踐中來的’”。
“當然是這樣,實踐是最好的老師? 比如,化學應該僅僅用實驗方法,而不是用抽象的空談來確立自己的定律。離開實驗,知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波義耳斬釘截鐵地說。
笛卡兒在后生面前不甘示弱:“可是,拋開理性,實驗又能給你提供些什么呢?要知道,年輕人,感覺是會欺騙我們的,因此,科學提供給我們的一切,全是理性結出的碩果”。
波義耳解釋說:“笛卡兒先生,您誤解了我的意思,我并沒有否認理性的作用……,理性知識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爭論并沒有到此結束,勝負還未見分曉。后來,波義耳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科學實驗工作,他總結了一系列新的實驗經驗,為化學元素下了比較科學的定義,指出元素是用一般化學方法不能再分解為更簡單的物質,使化學開始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恩格斯給予高度評價,指出:“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自然辨證法》第163頁)波義耳終于成為爭論的勝者。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二者缺一不可。
上一篇:程杏軒治錯用藥者
下一篇:笛卡爾的“以太漩渦說”